第一图书网

楚国历史文化辞典

石泉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6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

石泉  

页数:

59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浅出,全面、系统、概括地介绍楚国历史、文化的基本风貌,反映这一领域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进展。但终因限于主客观条件,现在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部辞书,显然离这一初衷还有不小的差距。以一个先秦古国的历史文化为内容,编撰辞书,还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于国内、国外皆属创举。

书籍目录

一、前言二、凡例三、笔画辞目表四、正文五、楚国历史文化大事纪要六、分类辞目表目录七、分类辞目表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赵岐注:“五谷,谓稻、黍、樱、麦、菽也。”(3)《楚辞·大召》:“五谷六仞。”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王逸为东汉时南郡宜城人,所说当是楚地情况。《楚辞·天问》,“咸播柜黍”,《招魂》:“稻粢孺麦”,《大招》:“设菰粱只”,等句,都说明楚国农作物除稻以外,还有麦、粱、黍等。五谷择日 占代种植、收获五谷各有良日、忌日。秦简《口书》746—752简:“禾良曰:乙亥、癸亥、五酉、五丑。禾忌日:稷龙寅‘秫丑;稻亥;麦子,菽答卯;麻辰,葵癸、亥。各常有忌,不可种之及初获出入之。辛卯不可以初获禾。”同样内容《日书》乙种题为“五谷良日”、“五谷龙日”,所谓“龙曰”即忌日。 五祀 占代祭祀名。有几种涵义:(1)谓椅、郊、祖、宗、报五种祀礼。《国语·鲁语上》:“椅、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2)祀五方之神的合称。《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注:“五祀,五色之帝,于王者宫中曰五祀。”郑玄注:“五祀者,五官之神,在四郊,四时迎五行之气,于四郊而祭五德之帝,亦食此神焉。”所谓“五色之帝”, “五官之神”, “五德之帝”,实即五方之神。(3)以司命、中霤、国门,国行、厉为五祀。如《札记·祭法》所记。(4)以户、灶、中霤、门、行为五祀。楚国士大夫用此礼。《礼记·曲礼下》:“大夫祭五祀。”郑玄注:“五祀,户、灶、中霤、门、行也。”《仪礼·既夕礼》:疾病,“乃行褥于五祀。”包山楚墓曾出土五祀牌位,其上分别书:室、门、户、行、灶。战国时,五祀已具有五行的涵义。秦简《日书》93;简;“祠五祀日,丙厂灶,戊己内中土· (甲)乙户,王癸行,庚辛(门)。”《吕氏春秋·孟冬纪》:“飨先祖五祀。”高诱注:“五祀,木正句芒,其祀户;火正祝融,其祀灶;土正后土,其祀中霤,后土为社;金正蓐收,其祀门;水正玄冥,其祀井。” 五典 古书名,楚史官倚相阅读的古籍之一。一说《五典》为五帝(少吴、颛项、高辛、唐、虞)“言常道”之书;一说为言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书;近人姜亮夫认为《五典》本于箕子为武王所陈治道《洪范》中之“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即言天时之书。五国合纵攻秦 (1)楚怀王十一年(前318),魏相公孙衍(犀首)约楚、韩、魏、赵、燕5国合纵,以 楚怀王为纵长,伐秦至函谷关,秦国出兵迎战,各国皆撒军还,合纵失败。对此事,《战国策·韩策一》、《楚策三》皆渭“五国伐秦”。《史记·楚世家》则记为“苏秦约山东六国”,五国之外另有齐国。《秦本纪》则谓“韩、赵、燕、魏、齐帅匈奴共攻秦”,而《六国表》则又有楚无齐,综考诸书所记,当以楚、韩、魏、赵、燕 5国合纵之说为是。(2)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楚、赵、魏、韩、燕5国之师攻秦。楚王为纵长,春申君聿持其事。军至函谷关,秦师反击。诸国之师皆败走。是役为战国时期诸国合纵御秦的最后一次军事活动。事见《史记·楚世家》、《赵世家》。五昧 酸、苦、甘、辛、咸。《老子》上篇:“五味令人口爽。”《庄子·天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成玄英疏:“五味,谓酸、辛、甘、苦、咸也。”《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味:醯、酒、饴蜜、姜、盐之属。”贾公彦疏:“醚则酸也,酒则苦也,饴蜜即甘也,姜即辛也,盐即咸也”《招魂》:“大苦咸酸,辛甘行些。”五弦琴 琴的一种。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木质,形若长棒,首段近方,尾段近圓,全长115厘米。有学者 认为是均钟,或存疑而暂称五弦器。 五牲 用作牺牲的牛羊豕犬鸡,合称“五牲”。传》昭公十一年。“楚子灭蔡。用隐大子于冈山,申无 宇日:不祥,五牲不相为用,况用诸侯乎。王必悔之。” 杜预注: 五牲、牛、羊、豕、犬、鸡。”孔颖达疏: “《尔雅》以此五者并马为六畜。《周礼》谓之六牲,但马非常祭所用,故去马而以此五者当之。” 五帝 (1)古代经常祭祀的五方之神。其形成,与 “五行”有关,《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 神与向服,”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睥, 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吴,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 五方神又被说成“五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五 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 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日后土。”又称为“五龙”,《墨子·贵义》:“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 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 蠹北方。”其帝则指中央戊己黄帝。《远游》述及五方之神,参见“太仪”、“句芒’、“蓐收”、“炎神”、,玄冥”。 (2)传说中的远古五代帝王,其说不一。①《周易·系置辞下》顺列包牺氏、神农氏、黄帝、尧、舜,后人称之置曰为五帝。②《史记·五帝本纪》谓黄帝、颛顼、高辛、尧、舜为五帝。②(苟子·非相》,“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杨惊注:“五帝,少吴、顓顼、高辛、唐、虞也。”五音繁会 宫、商、角、徵、羽五音在音乐旋律中以错综复杂的形式出现。《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五音纷兮繁会。”王逸注:“纷,盛貌。繁,众也。”五臣注;“繁会,错杂也。”五渚 战国楚地。其位置,主要有二说:(1)认为在今洞庭湖附近,为湖南省境湘、资、沅、澧四水汇人长江之处。故名五渚。其主要依据为《战国策·秦策一》(《韩非子·初见秦篇》同)所记:“秦人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史记·苏秦列传附苏代传》之裴驷《集解》亦引此,并加申论云:“然则五渚在洞庭。”而先秦之“洞庭”即今洞庭湖。这是此说认为不容置疑的前提。五渚既近洞庭,“渚”字又有水涯与洲渚之含义。唐初司马贞《史记索隐》即据以释”五渚”为“五处洲渚”。因而此说顾名思义,遂以今湖南省之四大名川下游在洞庭与长江汇合处为“五渚”所在。(2)另一说形成较迟,认为当在汉水中游沿岸、今湖北省襄樊、谷城一带之汉水沿岸处。其主要依据是《战国策·燕策二》(《史记·苏秦列传附苏代传》同):“……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则五渚必当近汉。早在30年代钱穆即已提出并论证洞庭、五渚皆当在长江以北近汉水处。以古代交通条件下,自汉中(今陕南)舟行4日。沿汉水而至五渚,计其里程,五渚自当在秦师东南下所必经之襄樊、谷城一带之汉水中游沿岸处。五德 参见“五行”条。牙 弩机上的青铜构件。与悬刀配合使用。使用弩时,先将弓弦拉开触望山,牙即上升将弦钩住,安上箭并瞄准目标,当最佳射出时刻到来时,只要将弩机下方的悬刀向后一搬,牙就下降,这样箭就被弓弦弹射出去,飞向目标。因此,牙和悬刀构成了弩机上的延时装置,可以将人开弓时的臂力暂时贮存起来,在最佳射出时发出。这就克服了因人的臂力有限,拉开弓弦的时间难以坚持较长时间的缺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一) 先秦时期,雄踞我国南方、境土广大的楚国和灿烂多彩、富有兼收并蓄精神,因而不断丰富自身的楚文化,是与当时中原华夏文化系统的诸国、东部近海地区的东夷族及其文化系统鼎立的三大支柱之一。三者各有其长远的历史渊源。经过西周、春秋,以至战国,彼此交流与相互影响的广度与深度日益增长,经济文化关系逐步密切,随历史的进程而渐趋汇合。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次年,占领楚国全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故地。但在政治上统一的秦帝国境土中,并未得到真正的稳定。六国遗民对于秦始皇的严刑酷法,一直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地下反抗。公元前209年,秦始皇一死,反秦苛政的武装起义随即爆发,而推翻秦帝国的主力正是楚人。随后,刘、项之间的统一战争,双方的领导力量又都是楚人。刘邦终于重新统一,建立汉朝,其核心骨干力量几乎全为楚人。他们推行黄、老“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才逐步稳定了大局,开始走向长治久安。到西汉中期,汉武帝以后,终于完全形成了统一的汉族。从此,楚族和楚文化融入于根基深厚、具有更高度兼容并包精神的大一统汉文化海洋之中,只在荆楚故地仍保留着一些地方特性而已。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必然。 依照先秦典籍和古文字资料记载,楚人为“帝高阳之苗裔”,是所谓“祝融八姓”中芈姓的一支。殷商末年,由首领鬻熊率领,投附周人。周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绎为楚国君主,居丹阳,傍荆山,成为西周王朝体系中一个子、男一级的小国。约在西周后期,楚、周关系已日益疏远。楚人为摆脱周人的压力,逐渐南徙,谋求独立发展。熊渠在位时,曾一度强大称王,但随后又因内乱而衰落。至春秋早期,始蓬勃兴起,陆续征服了江汉一带的众多邻邦,渐成为地广千里的南方大国。早在公元前704年楚国兴起之际,楚武王熊通即已开始称王。整个春秋中、晚期,楚人主要向北扩展,致力于控制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曾先后同齐、晋、吴等国角逐霸主地位。除春秋中期楚庄王曾一度败晋,短期称霸中原之外,终春秋末期至战国早中期,楚人向北扩展,仅达淮北之汝、颍中下游,但向东、向南(直至南岭以北)开拓,则颇有进展。战国中期最强盛时,号称“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在“七雄”中境土最广(但人口密度比中原诸国小),因而最有回旋余地。所以,在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江汉一带楚国重心地区尽为秦有,楚人尚能举国东迁,以淮河流域为中心,又继续坚持了50多年,并曾一度复兴,在春申君主政20余年间,败秦,灭鲁,取江南越地等,在东北境与东南境仍能获得一些新进展。秦并六国过程中,灭楚最费力,几于倾国出师,以60万众交由名将王翦统率,历时两年,才将楚地平定。 楚立国800年,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过独特的贡献。楚是最早推行县制与封邑并立的国家之一;楚人又较少种族偏见,虽灭国数十,却能在南方的广阔地域内,打破原有的邦国、族类界限,形成一个种族、文化上矛盾较少,内在凝聚力较强,并且不断丰富、发展的楚文化体系,为汉族的形成和秦汉统一的实现,特别是为此后以汉族为首的各族人民逐步开发南方的广阔天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楚人从初起时就富有“筚露蓝缕,以后山林”的奋斗精神,几百年中,卓有成效地推进了长江流域中游地区与淮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经济开发。最后,使东部近海地区(古东夷所居)的吴、越故地也成为《史记·货殖列传》所称的“东楚”。由于南方多水,故楚人于水利灌溉事业也有较突出的成就。例如:春秋中期孙叔敖主持兴建的期思陂(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渠系灌溉工程,直至清代以迄近世,仍不同程度地发挥效益。另一处大型水利建设——芍陂(唐以后称“安丰塘”,在今安徽寿县南),则更是历代闻名,沿用至今。这都是楚国东部淮河流域的著名水利工程。在西部的汉水流域也有“于楚,……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的记载,见于《史记·河渠书》。虽记述简略,但《河渠书》独记此,而不及上述淮域两大水利工程,亦可见汉域之水利事业在当时的重要性。在铜矿采炼、青铜:铸造、钢铁锻铸、丝织、髹漆等手工业部门,更取得了堪称当时世界第一流的成就。这在考古出土器物中都已得到充分验证。楚人好巫鬼,重想象,因而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突出发展了绮丽浪漫的风格。除了千古传诵的“屈赋”之外,近年出土的帛画、漆画和丝织品纹样等,也一再加深人们在这方面的印象。 ……


编辑推荐

编钟、利剑、美女、英雄……一次空前的吴楚之战,让楚国在先秦文化中带上了一层绮丽的迷幻色彩。《楚国历史文化辞典》试图揭下这层迷幻的色彩,用最简洁质朴的语言,用精准解释来诠释那个时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楚国历史文化辞典 PDF格式下载



作为96年出的书,我觉得很实在,非常扎实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