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宏观世界史

李植枬 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11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植枬 编  

页数:

38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为高等院校非历史专业学生和一般读者学习世界历史编写的教材。 这本教材着眼于通过地讲授世界历史知识对高等院校非历史专业学生和青年读者进行素质教育。(1)从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实、整体与局部、世界与中国等各种关系中受到唯物观点、辩证明以点和历史观点的教育;(2)从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和当今世界的地位、作用中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思想;(3)从学习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增强社会主义信念;(4)从领会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教训中认识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总之,通过教材提供的世界历史知识,让学生和读者受到多方面教育,提高认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 人类社会基分散状态中发展(从人类起源到15、16世纪) 第一章 人类的原始时期和向文明过渡 第一节 人类的出现和氏族的产生 一、人类的起源和体质和进化 二、旧石器时代 三、从原始群到氏族公社 四、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种族和语言 第二节 “新石器革命”和氏族社会的繁荣 一、中石器、新石器时代 二、农耕、畜牧业的产生和三大中心地区 三、氏族、胞族和部落 第三节 氏族社会解体和古代五大文明的形成 一、金属器的使用和社会大分工 二、氏族社会的解体 三、西亚、北非的早期文明社会 四、南亚、东亚和爱琴海的最初文明 五、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二章 奴隶制文明的发展 第一节 早期游牧等部族的行徙与农耕世界 一、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分野 二、塞姆·哈姆语人、印欧语人的早期迁徙及与农耕文明的融合 三、商、周部族人主中国中原 第二节 奴隶制文明全盛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西亚、北非军事帝国的更迭和经济发展 二、南亚、中国从列国到统一帝国与社会经济 三、地中海地区从城邦到帝国的转变和经济繁荣 第三节 意识形态和争鸣和多方面的文化成就 一、中国、南亚和希腊的意识形态的争鸣 二、东西方文化成就 第四节 四大帝国并立与相互交往 一、汉帝国 二、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 三、罗马帝国 四、丝绸之路的开辟与东西交流的发展 第三章 封建区域性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席卷亚欧北非的“民族大迁徙” 一、匈奴人的西迁与鲜卑人的南下 二、日耳曼人的入主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三、斯拉夫人在东欧的扩散 四、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的扩张 五、“民族大迁徙”的社会后果 第二节 东亚国家封建社会的发展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二、朝鲜的统一与越南的独立 三、日本从律令制走向幕府政治 第三节 西欧国家的封建化 一、法兰克国家的崛起 二、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三、诺曼底公爵对英国的征服 四、基督教会势力的鼎盛 五、工商业城市的自治 第四节 东欧国家封建制度的确立 一、拜占廷帝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二、巴尔干半岛其分封建国家的出现 三、基辅罗斯的兴衰 第五节 伊斯兰封建区域的产生 一、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二、西亚北非诸多伊斯兰国家的涌现 三、印度的德里苏丹国 第四章 跨越封建区域的国际交往 第五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逐步转型第二编 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15、16世纪到19世纪) 第六章 海道在通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七章 新兴工业世界对传统农耕世界的冲击 第八章 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 第九章 世界整体的形成第三编 世界进入整体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 第十章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第十一章 世界激烈动荡与力量对比变化 第十二章 经济国际化与全球政治对抗 第十三章 世界加速整体化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第一节 席卷亚欧北非的“民族大迁徙”  一、匈奴人的西迁与鲜卑人的南下  公元前3世纪秦朝统一中国前后,游牧于中国北部大漠南北的匈奴人开始进人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原始社会趋于解体,部落联盟逐渐转化为国家组织。公元前209年,冒顿射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逐步完善匈奴人军政合一的统治体制,以单于庭为中央国家机关,直辖匈奴中部地区;以左右贤王庭为地方最高府衙,分别管辖匈奴东部与西部地区。单于和左右贤王在自己辖区内各自招集军队,所有成年的自由男性氏族成员均被编为骑兵,氏族  部落贵族首领则分别被任命为什长、百长、千长、万骑长或王侯。凭借这样组织起来的强大军事力量,冒顿单于不仅东破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零,控制了东含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的广大沙漠草原地区,而且乘秦末楚汉相争之机,进袭河北、山西、陕西等中原农耕地区,成为新建西汉政权的严重边患。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进击匈奴,反被冒顿单于所率的40万骑围困于平城附近的白登山达七日之久,通过重贿单于阏氏,始得突围脱险。此后,西汉只得实行和亲政策,将宗室女嫁给单于,赠以财货,方求得北方边境的暂时安宁。汉武帝即位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西汉政权积聚了雄厚实力,对匈奴改而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武帝遣卫青、霍去病等率大军深入漠北,歼灭匈奴大量的有生力量,使“漠南无王庭”。公元前57年,匈奴统治集团内讧,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稽侯珊重新统一匈奴各部后积极谋求汉王朝的支持和帮助,于公元前51年归附西汉,确认单于庭作为地方政权隶属于汉王朝中央政权。公元前33年,稽侯珊在朝见汉元帝时表示愿当汉家女婿,元帝即以后宫良家女子王嫱(字昭君)妻之。  呼韩邪单于归附西汉后,匈奴部族内部比较安定,与中原地区联系密切,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军事力量随之增强。又由于后来的王莽实行错误的民族政策,激起匈奴人的严重不满。因此,东汉初期,匈奴对中原地区的袭扰掠夺活动再度猛烈起来。公元48年,匈奴贵族争立单于的斗争重新激化,管领匈奴南方八部之众的稽侯珊之孙右奠犍日逐王比自立为单于,率四五万部众归附东汉,于是匈奴最终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逐渐内迁,分布于晋陕北部和内蒙西部地区,与汉族杂居,并帮助东汉王朝防御和反击北匈奴。北匈奴则留在漠北,继续袭掠中原。 公元73年,已趋稳定的东汉政权派窦固、耿忠、耿秉、祭彤率兵分四路进山北匈奴,追至人山和巴坐坤湖。公元89年,东汉义派窦宪、耿秉率汉军会合南匈奴兵共4万余骑进击,大破北匈奴于额布根山一带,受降二十余万人。公元91年,东汉复遣耿夔大破北匈奴于阿尔泰山;同时,原受北匈奴宰制的其他游牧部族也纷纷反戈,致使北匈奴单于“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率领残部先抵乌孙,2世纪中叶移驻康居。在康居游牧生息了约两个世纪,力量渐强,4世纪中叶开始继续西迁,征服包括伏尔加河、顿河下游地区阿兰人和第聂伯河下游地区东哥特人在内的许多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在黑海北岸草原上彰成一个以匈奴人为主体的庞大的部落联盟。接着,匈奴人又向德涅斯特河与多瑙河下游之间地区的西哥特人发动进攻,迫使西哥特人规避,从而直接推动了日耳曼人诸部落集团的大迁徙。  北匈奴西去后,鲜卑部族日渐强盛。鲜卑人原系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东胡人的一支,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后退走大兴安岭北段鲜卑山一带,故名。公元l世纪末,鲜卑人乘北匈奴战败西走、漠北混乱空虚之机,逐步向西迁移,奄有前属北匈奴的广大地区,没有西迁的十余万户北匈奴人也自号鲜卑,与之融合。公元2世纪中期,鲜卑部落首领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建立部落联盟。占据东起兴安岭、西至准噶尔、“东西万二千里,南北七千余里”的广大地区。公元181年,檀石槐去世,这个部落联盟瓦解,分裂为宇文、拓跋和慕容等部。  拓跋部是由鲜卑人与匈奴人融合而成的,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公元3世纪中叶,在酋长拓跋力微率领下迁至定襄盛乐一带,始由以射猎为主转为以游牧为主,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初步形成以拓跋部为主体的部落联盟。  公元3世纪末,西晋发生“八王之乱”,汉族和南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或半游牧部族的上层分子相继在中国北部各地建立各自的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315年,鲜卑拓跋部酋长猗卢被西晋封为代王,并取得晋北五县,所受汉族先进文明的影响口益加深.,4世纪小叶,什翼犍在位时期,王位继承由兄终弟及变为父子世袭,似这个j正在形成的国家政权于376年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解体,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于386年纠合旧部重登王位,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进而攻占山西、河北大部分地区,398年定都乎城。正式称帝,且继续向南推进。439年,拓跋珪之孙拓跋焘相继消灭中原地区的各割据政权。大体实现中国北部地区的政治统一,以至中国出现鲜卑拓跋部在北方建立的北魏政权,与汉族将钡刘裕在南方建立的宋政权两相对峙的局面。  二、日耳曼人的入主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日耳曼人也发祥于亚欧草原地区。他们在辗转迁徙中逐渐形成三大支:西支散布于莱茵河、多瑙河与奥得河之间的曰耳曼尼亚.包括法兰克人、盎格鲁人、萨克森人、苏维汇人和阿勒曼尼人等。东支分散在奥得河与维斯瓦河之间及黑海北岸的草原地区,有汪达尔人、勃艮篤人、东哥特人和西哥诗人等;北支居住在曰德兰半岛北部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统称诺曼人,细分为丹麦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等。  日耳曼尼亚缺乏广阔草原,遍布原始森林,不宜流动游牧,因而西支日耳曼人较早地从游牧转向农耕。据恺撒记载,苏维汇人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已大多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只是对农业“并不特别热心”。据塔西佗描述,公元1世纪末期的日耳曼人已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肘还放牧牲畜,兼事简单的手工制作,从而基本实现定居。他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组织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已进入原始社会晚期,开始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发生社会分化。此后,这些日耳曼人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社会关系进一步展开。例如,定居于莱茵河下游东岸地区的法兰克人,3世纪中叶,一则是气按村落和城镇推选出那些出身于本族中头等的,也就是最高贵的家族的披着长发的国王”,即军事首领,表明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已在血缘联系之上。在村落里,各父系家庭之间往往还保有血缘亲族关系,但已不完全排斥外来户,而且外来户既被接纳,就享有同等权利。同一村落的居民共同占有附近的耕地、草地、森林和池沼等,但通常巳将耕地分配给各户较稳定地使用,其产品归各户所有,因而氏族公社代之以农村公社马尔克。另则是尽管在发生重大武装冲突时,仍然召集普通自由的法兰克成年男子参战,但作为法兰克人军事力量核心的已是脱离生产劳动,享有某些社会特权的亲兵,他们作为新贵族而开始与传统氏族贵族合流。最后是一切自由的法兰克人虽还享有同等程度的自由,然而业已出现财产差别。同时有些人开始拥有奴隶,贵族拥有的牲畜和奴隶更多一些。奴隶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能来自奴仆后裔的家庭奴隶,与主人一起长大和受教育,以没有人身自由区别于自由人,无权携带武器和参加民众大会;另一类是生产奴隶,耕种一定的土地,向主人缴纳粮食、牲畜和衣服等作为代役租,处境与西罗马帝国的隶农相近,他们除来自战俘外,也有自卖为奴的同族人。  东支日耳曼入主要分布于黑海北岸草原地区,继续以游牧为生。伹与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的接触比较频繁,经济文化颇多交流,因而社会发展较西支日耳曼人先进。4世纪时,他们的社会分化加深,已经处于国家形成的前夕,并且皈依了被基督救正统派视为异端的阿里乌斯教派。  376年.抵抗不住匈奴人进攻的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被罗马帝国作为同盟者安置在麦西亚一带。378年,西哥特人不堪罗马当局的奴役和压榨。发动起义,在阿得里亚堡之战中击杀罗马皇帝瓦伦斯。继位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对西哥特人采取怀柔政策。伹他死后罗马当局对西哥特人的欺凌重新加剧。西哥特人再次开展武装斗争,在进藉君士坦丁堡失利及南下希腊被困以后,于401年转向意大利半岛,410年攻陷罗马。然后挥戈北向,越过阿尔卑斯山,据有加龙河流域。419年,以图卢兹为首府建立西哥特王国。稍后又从汪达尔人手里夺得西班牙地区。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这是一本为高等院校非历史专业学生和一般读者学习世界历史编写的教材。  历来编著世界史的学者的共识是:世界历史就是各国历史的总和。他们撰写的各种世界史著作一般都是按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或按社会形态)分时期逐一叙述各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的历史,实际上是按单个国家历史和单个历史事件进行编纂,是一种分阶段的各国历史汇编。这样编写的世界史很难反映客观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①这就是说,世界历史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的,  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②。这个重要论断揭示了人类历史在长时期内经历着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对我们撰写世界史教材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类社会由同时存在的诸多民族组成,它们最初是处在各民族各国家封闭的分散发展状态。由于各民族各国家的经济基础都是以农为本,农业是决定性生产部门,以农为本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闭塞的经济决定了各民族各国家的闭塞性,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被分割在狭隘的各个民族地域中,那时的历史只能是各国各民族狭隘的地域史或狭隘的民族史。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各国家各民族之间进行联系和交往,但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各自的闭塞。  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之间闭塞状态具有世界意义的突破,开始于资本主义在西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的新航路的开辟。从15、16世纪之交开始,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③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伴随这个转变,开始了各国家各民族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就是各国家各民族开始从狭隘地域性存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历史转变,人类社会历史开始不再被分割在狭隘的民族地域中发展,任何民族、国家、地区都成为世界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民族、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整体的发展。  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15、16世纪之交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各民族各国家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必由之路。19、20世纪之交,世界从总体上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开始了真正的世界历史。但是,这不等于各国家各民族都同时完成这个转变。由于各国家各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它们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同步进行的,更不是同时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①。这里明确指出首先进入世界历史的是文明国家,即欧洲、北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它们具备了进入世界历史的条件,这就是资本主义大工业代替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消灭了闭关自守的孤立状态。能否实现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决定于各国家各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与夕}界交往的程度。任何国家,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和与之相应的世界交往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结束孤立的封闭状态,实现生产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由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全面介人国际市场,结束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历史表明,各国家各民族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很不平衡的,多数民族和国家还远未完成这个转变。它们仍然要随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由各自封闭逐步走向开放,从彼此隔绝转为相互依赖。因此,人类社会历史远未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20世纪的世界已是一个整体,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的根本特征就是整体发展。但是,20世纪的世界历史仍然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世界性进程中。  总之,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前者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后者指历史由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加强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两者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正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宏观世界史 PDF格式下载



书不错,服务很好


很不错,真的还行,书的纸张都很好…


对于想迅速了解世界历史,本书是很好的选择。


《宏观世界史》可以一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