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通识逻辑学

刘社军 武汉大学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武汉大学  

作者:

刘社军  

页数:

297  

前言

进人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形成的共识之一,就是要着力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共识的形成,是以对时代发展的新特点的理解为基础的,以对当今世界和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的分析为背景的,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任务为目标的,深刻地反映了高等教育确立“以人为本”新理念的必然要求。教育创新的首要之义就在于,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相适应,努力造就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达到教育创新的这些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实行教育理论和理念的创新,而且还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特别要注重学科与专业设置的调整和完善,形成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形成既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又能体现和反映高校优秀的办学特色、办学风格和办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创新的这些措施,必然提出怎样对传统意义上的以“学科”、“专业”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结构进行整合,并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通识”教育相兼容和相结合的重大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通”关系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至于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通识”教育的思想,出现得更早些。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与“自由”教育相联系的“通识”教育的思想。这里所讲的“通识”教育,通常是指对学生普遍进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曾经经历过时以“通识”教育为主、时以“专业”教育为主,或者两者并举、并立的发展时期。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早期的高等教育似倚重于“通识”教育。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也相应地细分为不同学科、专业,分别培养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专业”教育的比重不断增大。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知识的不断交叉融合,使学科之间更新频率加快,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并存,“专才”与“通识”的需求同在。但是在总体上,“通识”似更多地受到重视。这是因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应该具有更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相当广博的知识层面,应该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多方面的交流能力。显然,仅仅依靠知识领域过窄的专业教.育,是难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的。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什么是逻辑,为何学逻辑,怎样学逻辑”三个问题,将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逻辑学分为逻辑观(上编)、传统逻辑(中篇)和现代逻辑(下篇)三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和步骤,旨在以逻辑思维训练和理性精神主导逻辑知识教学,以适应大学通识教育的需要。本书可作为一般文科院校逻辑通识类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一般文科院校大学生基于提高自身逻辑素养的需要,自学逻辑之用。

书籍目录

上编 逻辑观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逻辑、思维和语言 第二节 逻辑学的对象和性质 第三节 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 思维形式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判断 第三节 推理 第四节 论证第三章 思维规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同一律 第三节 矛盾律 第四节 排中律 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第四章 思维方法 第一节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第二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第三节 假说演绎法 第四节 形式化方法第五章 逻辑谬误 第一节 逻辑谬误概述 第二节 形式谬误 第三节 非形式谬误第六章 批判性思维 第一节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第二节 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节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中编 传统逻辑第七章 简单判断 第一节 性质判断 第二节 关系判断第八章 复合判断 第一节 复合判断概述 第二节 联言判断 第三节 选言判断 第四节 假言判断 第五节 负判断 第六节 多重复合判断第九章 简单判断的推理 第一节 性质判断直接推理 第二节 性质判断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 第三节 关系判断的推理 第四节 文恩图解法第十章 复合判断的推理 第一节 联言推理 第二节 选言推理 第三节 假言推理 第四节 负判断推理 第五节 复合判断的综合推理第十一章 模态判断及其推理 第一节 模态判断 第二节 模态推理 第三节 规范判断 第四节 规范推理第十二章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第一节 归纳推理 第二节 类比推理 下编 现代逻辑第十三章 命题逻辑基础 第一节 真值联结词、真值形式、真值函项 第二节 重言式及其判定方法 第三节 代人、分离、置换 第四节 真值树方法 第五节 求否定运算、求对偶运算第十四章 命题演算 第一节 范式、优范式 第二节 自然推理系统PN第十五章 谓词逻辑基础 第一节 谓词、谓词公式 第二节 简单命题的符号化 第三节 模型和赋值、普通有效式 第四节 置换、代人、易字 第五节 判定问题、一阶树方法第十六章 谓词演算 第一节 前束范式 第二节 自然推理系统QN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2.思维形式抽象思维既有其内容,又有其形式(结构)。抽象思维的内容,简称思维内容,指的是思维中所反映的具体对象及其属性。抽象思维的一般形式,简称思维形式,指的是思维反映对象及其属性的一般方式,亦即思维内容赖以存在和表达的一般形式。形象地说,思维形式好比箱子或者盒子,思维内容好比装在箱子或盒子里的各种物品。每一种思维形态、每一个思维单元都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例如:判断“所有商品是有价值的”中的“商品”、“有价值的”是其具体的思维内容,而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所有……是……”,则是其一般的思维形式。逻辑学研究思维,正是撇开具体的思维内容,而把一般的思维形式作为其特殊研究对象的。因而在很多场合,“逻辑”都被用作“形式(结构)”的代名词。例如,所谓“……的逻辑形式”,意即“……的形式结构”;所谓“……的逻辑性质”,意即“……的纯形式的、与内容无关的性质”;所谓“从逻辑上讲”,意即“从纯形式的角度来讲”。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形式,分别称为“概念形式”、“判断形式”、“推理形式”和“论证方式”。在“所有……是……”这个判断形式中,“所有”和“是”分别表示对象范围是一类事物的全部以及对象和属性之间具有肯定联系。它们的这些含义不会随具体的思维内容、思维场合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因而被称为逻辑含义,而它们本身则被称为逻辑常项。此外,两个空位里可以“装入”相应的内容,如“金属”、“导电的”或“天鹅”、“白色的”,从而得到各个具体的判断。这正是思维形式“容纳”思维内容的典型方式。为了研究复杂思维形式的方便起见,我们在各个空位里分别填入一个抽象的占位符来指称那个空位,代表可能出现在那里的具体思维内容。由于这些空位在不同的思维场合会被填人不同的思维内容,是上述判断形式中的可变部分,因而这些占位符被称为逻辑变项。例如:“所有s是P”就是上述判断形式的填充形式,其中的占位符s、P就是逻辑变项。一般来说,各种思维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个部分构成的。其中有确切含义且其含义始终保持不变的部分就是逻辑常项,而没有确切含义、可以进行不同代换的部分则是逻辑变项。


编辑推荐

《通识逻辑学》以“什么是逻辑,为何学逻辑,怎样学逻辑”三个问题统摄全书,以上、中、下三编将通识教育中的逻辑学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层次和部分,对应于实际教学中渐次递进的三个步骤:上编“逻辑观”始于孕育逻辑精神的逻辑史,终于逻辑精神训练的批判性思维,穿插介绍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编“传统逻辑”介绍传统的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旨在弥补上编逻辑工具的欠缺和不足。下编“现代逻辑”介绍现代逻辑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旨在改善中编逻辑工具的陈旧和落后,为读者提供现代逻辑的视野和基本训练。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通识逻辑学 PDF格式下载



还可以,对于逻辑学初学者来说很适合


纸糙了点,不过肯定是正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