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董氏基金獲獎論文選(1992-2002)
2003-11
浙江大學出版社
沈善洪,樓含松 選編
无
浙江大学董氏基金获奖论文选(1992-2002) 前言
早在1992年,时任香港东方海外国际主席的董建华先生访问当时的杭州大学,了解到杭州大学的文史哲学科有着悠久的传统和雄厚的实力,但当时社会上对文史哲的研究不甚重视,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学者和学生在研究条件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也难以出版,年轻教师和学生从事此类研究的热情和信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董先生对此深表忧虑。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基础研究的远见卓识,董建华先生慨然决定设立杭州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这是一项当时在国内大学绝无仅有的义举,目的之明确,意义之深远,资助力度之大,在国内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董建华先生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后,董建成先生接掌东方海外,一如既往地关心基金的工作。在基金设立和运作过程中,薛艳庄先生、杨招棣先生、宣钏先生等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98年9月,同根同源的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成为新的浙江大学,“董事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面向全浙大,资助和奖励的范围更大,影响也更加广泛了。
东方海外这一襄助人文学术研究的义举,正是秉承与发扬了其创始人董浩云先生所倡导的企业精神。董浩云先生的理想是使完全由中国人拥有、经营的巨轮航行于世界,重振中国人在海上的雄风。不过董浩云先生的理想还不止于此,他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他曾说过:“我觉察到轮船与知识之间的关连。”他很喜欢说:“轮船不但可以用作运送货物,亦可以载运知识与文化。”东方海外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奖学金,还长期为 “希望工程”捐款、致力于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等其他社会公益活动。“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正是一艘承载着文化与学术的大船,在人类文化与思想的海洋里纵横驰骋,起到了沟通与交流、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1992—2002年的十年中,“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对我校文史哲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大量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受益于基金的资助与奖励,积极推动和激励了他们在学术道路上开拓进取。据统计,十年来共有281人次的教师、228人次的学生受到奖励,173 项研究项目受到资助,128 种著作得到出版资助,动用该基金采购了14 种多卷本大型文史哲类图书,资助了13 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其中很多受资助的项目成果、著作在国家、教育部、浙江省的各类评奖中获得荣誉。以上数据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所发挥的巨大效益。自“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设立以来,其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获得该基金的资助和奖励,已成为我校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与外校的交流,国内其他知名大学对该基金的评选标准和运作模式也有深入了解,并给予高度评价。我校拥有这样一项基金,也成为国内高校文科院系众所羡慕的美谈。
为了纪念“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设立十周年,从一个方面总结基金所取得的成绩,我们选编了这本《获奖优秀论文选》。这本论文集的选编,主要根据学科分布、论文类型、发表时间和原发刊物的学术影响等因素进行取舍,而不表示这里所选的论文是获奖论文中的佼佼者,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选目曾经过董氏基金评审委员会成员的集体审议,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创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算起,浙江大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人文社会科学在浙江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名家辈出。蔡元培、胡适、蒋梦麟、马叙伦、经亨颐、郁达夫、汤用彤、谭其骧、劳乃宣、邵裴子、宋恕、张相、马叙伦、沈尹默、许寿裳、邵飘萍、梅光迪、钱穆、张其昀、张荫麟、钱基博、马一浮、夏承焘、姜亮夫、朱生豪、金仲华、王蘧常、王驾吾、胡士莹、任铭善、王季思、严群等著名学者曾在浙大学习或任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浙江大学一度变为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它的文学院和理学院的一部分,与之江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合并成为浙江师范学院,后演变为杭州大学。它的农学院和医学院则分别发展为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的四校合并,是新时期中国高校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新浙大是目前国内科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之一。
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既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是一所优秀的综合性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史哲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学校正在加大投入,但从学科发展的要求看,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正是体现了社会对文史哲研究的价值肯定和物质支持,这也是该基金获得崇高声誉的重要原因。就在我们编选这本论文集之际,从香港传来令人鼓舞的消息:东方海外将持续对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的资助。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过5-10年,将有更多、更优秀的学术成果通过董氏基金的资助而呈现在世人面前。
沈善洪 楼含松
2003.5
馬志政 論價值屬性
屠承先 陽明學派的本體功夫論
包利民 懷疑論:是悖論還是一種新哲學?——論希臘懷疑論的啟示
郁建興 論中國思想中的自然主義
龐學銓 當前德國哲學研究概況
賴金良 什麼是社會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的客觀性
郁建興、王小章 馬克思與現代人文精神的重建
楊大春 解構的保守性
黃天海 希伯來宗教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何俊 儒道兩家對道的闡釋及其旨趣
盛曉明 哈貝馬斯的重構理論及其方法
金健人 論文學的特殊本質
朱宏達、吳潔敏 “和韻”新論
王元驤 藝術的實踐本性
蕭瑞峰 中國文化的東漸與日本漢詩的發軔
周明初 《伍倫全備記》非丘濬所作考——兼考成書地域及年代
徐岱 論當代中國詩學的話語空間
陳堅、盤劍 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轉型與話劇興衰
方一新 東漢語料與詞彙史研究芻議
陸堅 豪情如火,快語如刀——陳亮詞論
沈松勤 唐宋詞體的文化功能與運行系統
徐亮 泛文學時代的文藝學
黃時鑑 《大元通制》考辨
陳植鍔 宋學通論
梁太濟 《兩朝綱目備要》史源淺探——李心傳史學地位的側面觀察
倉修良 《越絕書》是一部地方史
龔延明 宋代官吏的管理制度
包偉民 宋代的糧食貿易
龔纓晏 關於“勞動創造人”的命題
郭世佑 籌劃庚子勤王運動期間梁、孫關係真相
盧向前 唐代西州均田制的普遍意義——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一
何忠禮 宋代戶部人口統計考察
樓均信 法國大革命反思
崔富章 《四庫全書總目》版本考辨
張湧泉 試論漢語俗字研究的意義
王雲路 中古詩歌附加式雙音詞舉例
黃金貴 “面縛”考
方建新 宋代婚姻論財
朱炯強、徐人望 一部美國的《官場現形記》:亨利·亞當斯的《民主》
陳才宇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宗教詩
殷企平 談“互文性”
高奮 開創小說的傳統——論笛福的小說觀
无
浙江大學董氏基金獲獎論文選(1992-2002)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