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产学研合作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

姚威,陈劲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姚威,陈劲 著  

页数:

256  

字数:

301000  

内容概要

知识已经成为新世纪企业最具战略重要性的资源。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低下的产学研合作绩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研究问题聚焦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三个问题:知识转化规律,知识创造机制,各阶段的影响因素。 本书用知识空间(K空间)分析框架,从知识的编码性、抽象性和扩散性三个维度对三个探索性案例所揭示的知识转化规律进行分析,并根据知识在K空间位置的不同对知识形态进行了划分。以知识转化规律为依据提出了以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共享和知识增殖四个过程为核心的产学研GDSP知识创造机制和包含界定需求、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共享、知识增殖、知识溢出及知识退化七个阶段的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周期,并以热力学视角对该理论进行了剖析。利用耗散理论论证了K空间中的系统知识(企业抽象显性知识)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潜在价值的知识形态,但此区域的知识也同样面临着溢出的风险。 本书通过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的大样本调研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知识创造四个阶段中所体现的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增殖能力)分别正向影响产学研知识创造绩效;其中,影响知识获取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企业特性、组织问合作情境、组织间沟通情境和学研方知识输出能力;影响知识消化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学研方知识输出能力和组织问沟通情境;影响知识共享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合作情境和企业特性;影响知识增殖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企业特性和组织距离(负向)。 本书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 创新点一:提出了GDSP知识创造理论,丰富和完善了经典SECI知识创造理论 1)拓展了SECI理论的前提条件,研究外部知识引入情境下的跨组织知识创造过程。 2)运用熵理论修正了SECI理论对知识价值最大化区域的认识,即“组织显性抽象知识”而非“组织隐性知识”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潜在收益,但企业在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即知识形态向显性抽象形态转化)的过程中将要承担知识溢出的风险。 3)提出了SECI理论所未能给出的知识形态转化和知识创造过程的动力学基础。 4)利用K空间框架可以对SECI理论进行更圆满的解释。 创新点二:通过热力学分析揭示了知识的形态转化与知识价值变化的关系,提出了GDSP知识创造周期 通过运用熵理论,将知识的形态与知识价值联系起来,给出了知识形态转化和知识创造过程的动力学基础,更圆满地揭示了知识转化过程及其运动过程。 创新点三:提出了规避知识溢出风险实现知识最大价值的三条途径 1)制定技术标准或专利池战略 2)知识在新产品平台的创新应用 3)知识嵌入于企业的理念、文化、业务流程、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规范之中

书籍目录

0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4 研究的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0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研究 2.2 关于知识的研究 2.3 SECI知识创造理论及其局限性分析 2.4 关于知识创造过程的研究综述 2.5 企业知识理论 2.6 现有文献综述小结及对本研究的启示03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过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3.1 案例研究方法 3.2 案例的数据收集 3.3 空调器配管设计CAE系统开发产学研合作项目案例 3.4 冰箱内胆开裂防治产学研合作项目案例 3.5 大功率电晕处理机研制项目 3.6 三个探索性案例的比较和小结04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过程的理论框架 4.1 知识创造的维度——知识空间分析框架的提出 4.2 探索性案例中知识在K空间中形态变化的规律 4.3 K空间中的GDSP知识创造机制 4.4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的关键阶段——知识增殖阶段 4.5 GDSP知识创造机制的热力学基础 4.6 知识价值最大化区域 4.7 GDSP知识创造机制与SECI知识创造理论的比较 4.8 本章小结05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5.1 问卷设计 5.2 样本描述 5.3 数据合并的有效性 5.4 本章小结06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过程的实证研究 6.1 产学研合作过程知识创造机制的研究模型和假设 6.2 变量的测量 6.3 变量的信度分析 6.4 效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6.5 多元回归分析 6.6 结果与讨论07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过程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7.1 产学研合作过程知识创造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和假设 7.2 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7.3 变量的信度、效度分析 7.4 多因变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7.5 假设验证结果小结 7.6 结果与讨论08 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理论贡献及创新点 8.3 本研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8.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附录:产学研合作过程知识创造机制调查问卷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1.3 尴尬二:国家的重视VS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高层领导高度关注自主创新问题。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共使用了59个“创新”。在21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升为国家发展模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并再次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并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并提出了“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 %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9/6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的宏伟目标。  1.1.3.1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取得明显进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产学研合作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 PDF格式下载



替别人买的,印刷还好,很专业的内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