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的情愫

东山魁夷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东山魁夷  

页数:

265  

译者:

唐月梅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东山魁夷是著名的日本风景画家,也是著名的散文随笔家。他的绘画和散文既反映民族的审美情愫,又具有现代的文学艺术风格。他孜孜不倦地在文艺领域,探索着日本的美、东方的美。 作为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创作上,从运用西方色彩开始,吸收了许多西方画的特色,同时又不断地探索日本的美,创作出许多反映日本民族特色的作品。他是日本风景画家,他热爱大自然,尤其倾心日本的大自然——海和山;他观山与海,寻找大自然的生命,仿佛切身感受到它们的气息和搏动,深刻地把握自然,直观对象的生命。他的画,是大自然的艺术再现.他从画北欧的森林写生画开始,到画京洛四季的风光,然后将精力集中在日本古老文化的故乡奈良,汲取精神力量.创作唐招提寺隔扇壁画,继而又涉猎中国水墨画的世界,画了许多美的中国自然风景,为日本绘画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东山魁夷先生的散文创作有《探索日本的美》、《与风景对话》、《听泉》、《我遍历的山河》、《我的窗》、《白夜之旅》、《德国纪行》、《北欧纪行》、《中国纪行——水墨画的世界》等。他的散文如其画,很美,也很有日本色彩。他作画著文求美之心,体现在他对日本民族的性格、日本美学的渊源及其特质,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批判性的思考。他从憧憬西方绘画开始,最后在东西方绘画和画论的比较中,表现出一种对日本古典传统的向往,一种对日本风景的倾心,一种对日本美的爱心。他探索日本美的方法之一,是通过体验与日本文化素质迥异的西方文化,并与之进行比较,同时通过东方和西方绘画的精神、形式、色彩异同的感受,来进一步认识日本和日本文化,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捕捉日本的美,并在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东山魁夷本人在散文《水墨画的世界》一文中就说过: 我体内夺米就存在着对立要素的两个世界,说也奇怪,这两个世界竞能维持着紧暴的关系及至现在。在许多情况下,对任何人来说,也许这都不是什么特别珍奇的。然而,却决定了我所走的道路。由此看来,也可以认为它有点异乎寻常。我体内经常反复地出现感觉的世界与精神的世界的对立和融合,我觉得由此而产生的紧张,就成了我进行创作活动的原动力。 这正是东山魁夷探索日本美的出发点。东山魁夷探索日本美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深刻体验“对立要素的两个世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捕捉日本的美。也就是说,东山的求美之心,是建立在对乡土炽热的爱,以及对东西方亲切的感情的基础上的。他在选择汲取对方艺术精华的时候,首先他强调的是明确地把握住日本,确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将其根植在日本的土壤上。在散文《心镜》一文中,他就强调生育他的“濑户内海的这片土地、山和海的夏日风景,是平凡的,然而却是洁净而清澈的,传递着生命的根本……它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拯救,而且直到后来还深深地隐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成为我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之一。这是千真万确的。” 正是这种“生命的根本”和“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保证了东山接受外来绘画的影响,而不失日本画的特质,他的创作始终不渝地坚持日本传统的主体,不仅感受传统日本画的技术性的东西,而且挖掘日本人传统精神的根源,特别是感受其痛苦与悲哀,以人生为主轴来思考问题,将传统艺术的精神性与现代艺术的世界性相结合,并取得了成功,从而创造出一种既是传统又是现代的新艺术。简单地说,其成功的秘密在于他始终保持着“大和魂”、“大和之美”,即始终怀着一颗对日本美的爱心,一颗炽热的日本心。日本文艺评论家吉村贞司在与东山魁夷对谈东山的艺术道路时,就概括地说:“对艺术家来说,倘使安于全盘继承日本画,一定会被时代所遗弃,这无异于死亡。反之,倘使全盘吸收西洋画,一定会全然失去作为日本画的特质。过分冒进不行,过分保守也不行。我想:日本画家必须背着十字架来创造自己的艺术。” 东山魁夷以画风景画见长。他作画,不仅把握自然风景的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握其根源的生命。他把自然风景看作生命的整体,自己也包含其中。他感觉到自己的心与自然的心是相通的,是无间地融合在一起的。他对自然风景的观察,不仅停留在表面上,而且达到了相当深的心灵交融的地步。即他通过自己的眼睛获得了心灵的感知,将对自然的感动作为其创作的感情基础,从而发现美的存在。因而,他作画不囿于题材的特异性和构图、色彩及技法的新颖性,而着重追求朴素而根本的令人感动的东西,以及紧紧地把握住对象的生命。所以,他在《心镜》一文中写道:“我们认识风景,是通过个人的眼睛而获得心灵的感知”,“要让心灵深深感应风景”,“没有人的感动为基础,就不可能看到风景的美”。他绘制的优秀作品《山灵》、《树魂》、《青响》等就是他这种风景观的艺术实践。 因此,东山在散文《与风景对话》一文中,就非常强调画家要重视净化自己的心灵,然后去感受日本风景所拥有的微妙的神韵,然后才能与风景相呼应,与自然心灵相交融。他还曾说过:“由于我深深地、深深地将自身沉浸于自然之中,因此能看到自然微妙的心灵,也就是我自己的心灵。”所以,他画海,在观察大海的时候,自己与自然和谐而生出的朴素的净化了的心灵,与海的心灵一起搏动,混成了一片。他画海,就让入感受到海充满了人的气息,是入的心灵的象征。他为纪念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在唐招提寺所作的隔扇壁画《山云》、《涛声》,就体现了这种“与风景对话”的精神。画家为了完成这幅二十六面的壁画巨作,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踏足从青森县到山口县二千余公里的日本海岸线,以及从信浓、飞弹到北陆内地的高山,让自己的心灵遨游其间,用心灵去感应这个变化万千的海与山的大自然的美的灵魂。画家还历访唐招提寺,冥冥地坐在御影堂宸殿厅,回忆和体味鉴真和尚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直到自己完全透彻地理解了,彼此的灵犀相通了,就自然渐渐地浮现出画的形象来,最后终于完成这别具一格的艺术精品,将东山魁夷的绘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东山画之美,其构成是包含着日本传统美结构的“幽玄”的因素,其审美情趣是追求抽象的玄思,虚、空、否定之肯定。画家经常强调美是存在于“无我”之中,他把万物都看成是“虚妄”的。所以他一旦面对大自然,自己就忘却一切,保持纯粹的自我,甚至舍弃自我。他说过:“如果大自然和自己之间介入了什么东西,不论这种东西有多好,结果似乎都会削弱对大自然的直接把握。”他还说过,天地万物的存在.是同生存在无常中的宿命紧密相联的,所以只有舍弃自我,才能把握真实。缘此,画家观景写生,首先净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达到无我之境,就可谓“心中万般有”了,这样才能发现自我之外的自然之真实,创造出美来。他画的《月篁》、《月明》描绘月而不画出月本身来,只绘画了对月光的感觉,让人通过月光的美来感受没有描绘出来的月,并从中感受到月之美的存在与发现的愉悦。这不正是画家纯粹的无我之心与月之心的微妙呼应,交织在一起才能够绘画出来的吗? 《山云》、《涛声》画了云雾缭绕的山,以及波涛汹涌的海,从右至左涌向坚固的岩石,拍打起无数的浪头,然而整幅画面却又深深沉浸在宁静中,表现出它们的旺盛的生命力。东山魁夷在散文《山云》、《涛声》总结这一艺术结晶时指出:“山云不是根据云自身的意志而流动。波涛也不是根据波涛自身的意志而发出涛声的。它是通过发自生命根源的引导,根据宇宙根本的东西在活动着,不是吗?”他又说:《山云》、《涛声》是一种纯粹的感动而完成的。纯粹的感动不是靠意志所能获得的,只有目睹大自然的最好状态,才能产生激情,并将激情保持到最后。可以说,这是东山的绘画之所以很有生气、很有精气,洋溢着强烈的生命感之所在。 他的《路》,画的也不是现实风景的路,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之路。这条路以苍穹为背景,竖躺在矮草丛生的山冈上,笔直而迟缓地向上延伸,刚刚稍向右拐,路便在远处向画面外朦胧地消失,变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仿佛路就存在于“无”——无限的“无”中。可以想象这是路的继续,无限的延伸。画家将复杂的大自然景物归纳得如此简练,除了路、山冈的草丛、苍穹以外,画面上压根儿就没有任何实际存在的东西,人们从这无限的“无”之中,对这条路的感觉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更加充实。这样《路》的画面反而流溢出一种特有的沉静的感情,路与路左右两侧的草丛明显又柔和的接壤处,还充满了细腻的情趣,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的享受。东山魁夷在《一条路》一文中解释说:“人生的旅途会有许多歧路……与其说是我自己的意志在驱使,莫如说是一种更加巨大的外在力量驱动着我。这种想法至今未变。但在我心中早已培育了要走这条路的意志,所以才形成这幅作品的吧。可以说,我的心灵一旦平静,我的方向也就相当清楚地固定下来了。这条路,既不是明朗的骄阳普照的路,也不是笼罩着凄惨的暗淡阴翳的路,而是一条在清晨的微明中,平静安详地呼吸着的、坦荡的、自由自在的路。”人们赏画《路》和读他的美文《一条路》,不是也可以感受到东山魁夷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审美观也跃然其中了吗? 东山的自然观体现在对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感受中。他在《大和之美》一文中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对季节感怀着极大的关心,深切地注视着、观察着大自然的变化。春天萌芽,夏天繁茂,秋天妖娆,冬天清净——我们日本人早就在佛教传来以前,不就已经在观察这种大自然变迁的世故,并且切肤感受到人的生死宿命及其悲喜了吗?”正是这种感情,让东山把握住大自然的生命,直感地捕捉自己内心深层的东西,从而在艺术表现上发出了光辉。东山在《与风景对话》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他要与大自然无问地自觉融合,不仅表面的观察,而且要达到相当深的地步。他在《自然与色彩》一文里,就作了这样形象的讲述:“冬天到来之前,树林燃烧起全部的生命力,将群山尽染,一片红彤彤”,这是表述树木等待冬天所持的达观的态度,以及树木临近“冬眠”之前所显现的生命之光。东山绘制的一草一木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千姿百态,就从《春兆》到《春逝》,从《初夏》到《盛夏》,从《初红叶》到《秋映》,从《冬华》到《冬暧》等画作中,活脱脱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探寻树木的精灵,是东山自然观的一个方面。画家这种对树木的特殊感觉,体现在他的画《树魂》、《树灵》、《树根》、《古树》等上。人们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树木有精灵,画家与树木对话,画家的心灵与树木的心灵相通是强烈的,又是深厚的。尤其是《树根》所展现的弯曲伸展的根的张力,造成一个跃动着强大生命力的万木苍然似的世界,是很有独特性的。正如川端康成在画评中指出的,《树根》“具有一种魔怪般的力量,一种扎根大地、支撑天空的怪异的美,是大自然与入的生命的永恒象征”。

作者简介

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著名画家。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历任日本画院展审查员、常务理事长、顾问等职。他在创作上,吸收了许多西方绘画的特点,又不断探索日本的美,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风格,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代表作有《春晓》,曾由日本政府赠送给毛泽东主席;他的《京洛四季组画》、《唐招提寺壁画》等也是传世名作。他也是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探索日本的美》、《与风景对话》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文。

书籍目录

导言 东山魁夷之美在淡雅与静寂(唐月梅)探索日本的美 风景 唐招提寺的魅力 山云涛声 大和之美 两个故乡之间与风景对话 风景打开了眼界 一条路 东与西Ⅰ 东与西Ⅱ 东与西Ⅲ 风景写生展我的窗 蓝色的世界 南与北 面对风景的思考 画家的对话 自然与古典 传统与现代听泉 听泉 秋天的大和路 京洛四季中国纪行 中国风景之美 水墨画的世界附录 我的道路 东山魁夷、吉村贞司对谈 东山魁夷 川端康成著

章节摘录

  风景  心镜  夏季清晨的风,凉爽宜人。脚下的青草,被露珠濡湿了。此刻。我正鸟瞰刚苏醒的市镇的家家户户。市镇对面是静静的大海,明朗而开阔。  这是在稍高的山冈上。背后绿色的山峦绵延不断,在西边尽头注入大海。隐约可见那里一个大岛屿的影子。  母亲和男孩站在山冈上。那个身穿碎白花藏青衣裳的男孩,就是少年时代的我,每到暑假,母亲经常一大早就把多病而带点神经质的我带出去,攀登这座山冈。  我被母亲唤醒,一边揩拭惺忪的睡眼,一边无可奈何地跟着来了。我感受到从山冈上观赏景致的快活,净化了自己的童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时的记忆在心中经过无数次的涂抹,应该成为与原来形态很不相同的东西。再说,时过境迁,现已面目全非。然而,仅在两年前,我去神户时,蓦然想起那座山冈,旧地重游了一番。如今那里经过平整,变成了小公园式的场所,已经看不见当年夏露濡湿脚下草丛的那番景象了。不过,从这儿眺望,依然是留在我心中的五十多年前的景致。  为什么这种景观竟成为永远新鲜的印象而留存下来呢?当时少年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或许我早已把这种风景当做母亲慈悲的表现、当做生命的源泉感受到了吧,对我来说,这种景致是永恒的。  从孩提时,我心中就萌生了这样一种感受方法和思维模式,即不把自然与人对立,这是事实。我如实地描画了映在山中小池子里的绿色树丛,并将这幅作品参加了校内的展览会。这已是我中学三年级的事了。这是一幅以“静”作画题、在须磨那杳无入影的深山老林里描绘的油画。同一时期,我还绘制了一幅水彩画,内容是一队送殡行列从白花花的凿开的崖前运灵柩到火葬场,人群显得很小。这是我在学校后山附近目睹到的情景。幅水彩画,我没有让别人看过。  这两幅作品虽然幼稚,但它们都是我心中的风景。这别开生面的风景,是自己内在的东西与外在的世界相呼应而产生的印象。少年的我,是被蚕食的未成熟的果实。可以认为,一方面是以难于违逆的心情凝视着身心不断的病痛,一方面则是在蕴含静静清福的风景中寻找祈望而获得的拯救。  这一年,我只上了半个学期就中途辍学,蛰居坐落在淡路岛志筑镇尽头的孤零零的一幢房子里,度过整整一个暑假。要是一般的父母,让孩子到这样僻静的地方,大概会担心吧。尤其是我的双亲,比别人加倍地溺爱自己的孩子。  这里是长期在我家帮工的女佣的家,她那独居而年迈的母亲细心照料着我的生活。从中学一年级起,每年暑假,我总借住她家数日。再说,这是因为我的双亲最了解我的性格,我独自一入的时候,可以心情平静。  这户人家靠近海,入夜可以听见更加清晰的波涛声。那充满沉郁而美妙的情调,诱使我进入安详的梦乡。大海的潮汐,绚丽的光和色彩富于戏剧性的变幻,风和浪不间断地嬉戏,我百看不厌。大自然与我,终日亲切地对话。  有时候,风猛烈地敲打着木板套窗。浪拍击着岩石的海岸,激起高高的白色水花。这海滨总是温柔而慈祥地包围着我,作为给我带来安恬的风景,留在我的记忆里。暑期结束后,我晒黑了,显得格外健壮,回到了双亲的身边。  应当说,濒临濑户内海的这片土地,山和海的夏日风景,是平凡的,然而却是洁净而清澈的,传递着生命的根本,反映了人心的温厚和善意。它对于当时行将坠入黑暗深渊、难以对付自己的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拯救,而且直到后来还深深地隐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成为我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之一。这是千真万确的。  告别了少年时代,尽管有过多次犹豫,但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当一个画家,于是我离开神户,进入东京美术学校。上一年级那年的夏天,我和两三位朋友沿着木曾川徒步去野营,经过好几个山村,攀登了御岳,旅行了约莫十天。这是我有生以来头一次看到山国的雄姿。熟悉神户这座明朗的港口城市、适应濑户内海优美环境的我,被山国的严峻的大自然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所强烈打动。下面是当时的一段日记:  我们通过麻生这个地方的时候,天已经漆黑。寻找安营地点时,下起了大粒的雨点。从地图上香,这里紧挨木曾川,实际上是道路沿山走,距木曾川还相当远。雨越下越大,闪电仿佛要撕碎杉林,从我们的头上掠过,雷鸣震动着空气,响彻了上空。完全湿透了的我们,沿着瀑布流泻的山路折回了麻生。  途中我们走进一家农舍,说明了原委,请求他们让我们住宿,哪怕住土间也行,身材矮小的老太婆独身一人,她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屋内有坚固的木桁天棚、乌亮的柱子。老太婆将我们引进屋里,还给我们端茶送水。她说,她儿子今晚到附近去排练节目了,要在节目的聚会上吹奏笛子。不知不觉间,雨停了。  老太婆说,这附近没有什么名胜,却有一座公园,她邀我们到外面散步。这是一个很美的月夜。所说的公园就坐落在附近水力发电厂的旁边,只种了些许樱树,十分简陋。但老太婆却显出很自豪的样子。  的确,我感到这派月明星稀的山峡景致,比城里的任何公园都美。夜间的空气清闲,风丝也带着几分寒意。回来躺在铺上,隐约听见远处传来的排练节目的吹奏声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位名叫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家前半生的回忆录,是他的心灵的遨游,也是对作品的自我解说。东山的文章如散文诗,奏出了音乐。  东山的画给人一种优雅的爱的滋润,一种慈祥而温柔的气氛,而且悄悄地给观赏者注入了透明、亲切的感情。  ——川端康成


编辑推荐

  《美的情愫》既是一篇篇抒情诗式的散文佳作,又是一篇篇美学论、画论。可以说,这是东山魁夷绘画历程的写照,是对日本美的思考,凝聚了他的艺术理想、爱好日本美的炽烈感情以及对日本文化传统的具体探讨的精神,从而向读者展示了日本艺术世界、东方艺术世界的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的情愫 PDF格式下载



东山魁夷是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其散文随笔也颇为出名。《美的情愫》一书是一中文系朋友推荐阅读的,朋友在家疗养身体的时候病痛逐渐消失,而在阅读此书过程中心灵得到了抚慰。书中有不少东山先生所作画的彩页,虽不如欣赏真品惬意,却也很美。看了那么些画作,心里平静,生活美好不可言。从书中收获很多,不仅是优美平缓的语句,还有生命的真谛。川端康成说:东山的文章如散如诗,奏出了音乐。东山的画给人一种优雅的爱的滋润,一种慈祥而温柔的气氛,而且悄悄地给观赏者注入了澄明、亲切的感情。是这种感觉,其文字亦让人觉得如此。


初高中时代曾极为流行各类贺卡,后来似乎是手机(短信)、互联网(e-mail)普及之后,贺卡便销声匿迹了。当时有一种画面风格令我印象极深,如梦如幻的风景,非常特别的色彩,心中暗自紧张,因为隐约感觉这应该是女孩子才喜欢的样式,怎么自己会这般动心。恰逢发育阶段,担心更重。呵呵!看过本书之后,想起了这段往事,也恍然当时那种画面风格的出处。正如书中一段话:“日本风景兼有多彩与淡泊,华丽与幽玄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可以说在细腻而美妙深邃这一点上,世界上也是无与伦比的。”另外有联想到《大秦帝国》中许多风景的描写,若画面化了,也是这个样子。——东瀛源自秦赢氏,或许真的不仅是传说。作者的画风可算是东方印象派。于是更加体会到对印象派作品的欣赏是要有文化同源的,看这些画时完全体会到了印象化之后额外的震撼。我在看西方印象作品时,完全没有类似的共鸣。


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好书。
作为日本的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对于色彩、空间、层次和人的情绪的触动都是丝丝入扣的,《美的情愫》这么优美的文字,怎能不不以其清新、细腻打动人心呢?!亦如其画,给人以美的享受,又为人指出了灵性的栖息地。


作者的绘画和文字水平都有很高的造诣,景物描写很美引人入胜,都是作者自己的细致观察和体会。有许多句子我很喜欢,还用水笔抄写下来,写的时候心境愉快仿佛置入此景。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一些日本画家、文人的名和事,并围绕作者自己的作品(画)的构思而谈或是演讲稿,但运用的文字很有文学水平。译者水平很高,有时我甚至怀疑是该称赞作者还是译者?


淡雅静寂之美月夜、湖水、迷雾、青草,一种隐约的美、迷蒙的美,一种柔和、恍惚的美,是心情放松、静观世界的沉静的表达,是一种修炼、一种功夫。不追求浮华和虚荣,没有浮躁和不安。色调或蓝或绿、青灰交映;线条模糊、轮廓时隐时现,都是在表达静的主题。是宁静环境下的视觉感受。翠绿和湛蓝色彩的运用是作者的一大特色,更增加宁静的气氛。与其说是物静、境静,不如说是人静。是超凡脱俗的境界,既是一种追求,也是修炼的结果。与花半开、酒微醉有异曲同工之妙。观察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相通;反映自然、表达自然,对大自然极度的爱。用临终的眼观察大自然,一切都美。长期研究同一对象,心中会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的升腾。


真的很棒,全彩,可以一睹东山先生的美画了!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 回来的书没有包装膜,白色的书皮有点脏了。
但总体 很棒 !!


东山先生的文字让人安静,东山先生的画让心安静……在烦嚣的尘世里,她如深山的一泓泉水,山林的几声鸟鸣,令人神往,灵心趋善……


最初在图书馆遇见这本书,一见倾心,可惜买了好久都没有买到。这次终于入手了!东山魁夷先生的画和文风都是我喜欢的风格,对这本书相当满意。


他的画让人陶醉,美丽的日本画,朴实的语言~~


喜欢东山的画,白马的森林,新绿叶的小径。。也喜欢他的散文


东山魁夷的散文,可以选择看看,书里面很多彩色插图,很有意境。另外,书里面还有两张长页彩图折起来装订的。


作者从画家的审美角度,分析了对大自然,对美的看法,挺不错


插图很艺术…东山魁夷…真好


大师之作,美文美画,美术!


里面的画很美,文字也美!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春日野清幽 茅草翻波浪 偕友竟日游 此情怎能忘 。书中自有颜如玉,得东山友人“结伴”赏景,实属大幸。


比难得少买到东山的作品,要不就是二手,像如此彩页的,更是难得。


收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翻看看,里面有彩色插画,纸质不错,我相信东山!


书写的很美,很温情,值得收藏


喜欢。唯美。


好,值,喜欢,还没来得及细看,粗看了一会就喜欢,任何一个爱美的人,爱心灵享受和领悟的人都会喜欢吧,我想


文字优美 插图更赞 别人评价很高 看了还好,静下心来效果更好


德富芦花的散文像他的名字一样美丽。


看了让人内心宁静~
川端康城的评论写得恰当~


还没仔细看完,翻了一下,感觉文字和插图很优美。包装差了点,不过没什么问题。


不错,是本好书!好好享受精神粮食!


怎么感觉是旧书一样?还是在仓库积压久了?不过内容挺好、


二十年前偶然读到作者的听泉,爱不释手。现在购得此书,非常满意


**和**都没货的情况下,当当居然有货,而且很好!


总的来说不错。只是翻译的有些不好。当然这不能怪当当。。


好,挺喜欢,还没来得及看。


包装很好,内用丰富


插图好,文字好


不能少于5个字不能少于5个字不能少于5个字


很好的书。值得一买。


真高兴能买到这本书!!!


大家的大作


好书,真的,可惜东山魁夷的其它作品怎么都缺货啊,郁闷啊,快点补货,要快。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北欧纪行:白夜之旅奥地利纪行中国纪行-水墨画的世界京洛四季:美之旅探索日本之美旅之环:自传抄听泉我的窗美与游历与风景对话六支彩笔德国纪行:马车啊,慢些走我的留学时代上面这么多都没货,还说全国最大的网上书城,P啊!快补货,实在等不急了!!!!


很喜欢,东山先生的散文就如同他的画一样恬淡,静美。“艺术是一生的事业,明天的事且不去管它,只希望短暂的每一天都能过的充实。”~很朴实,却又说出了很多人的向往。期望花山文艺版的能再版就好啦。更详尽


基本上是自我解说,从思想、经历到画作,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风景及风景画的热爱以及无伤大雅的民族自豪感。诉说水墨画的一小部分,让人不禁感慨,水墨山水可以得到跨民族的发扬,为什么浮士绘就很少被我们适当的糅合,并且良性的发扬呢


这本书就像优美的田园诗,恬静、舒缓、优雅、温柔,读了会是你的心灵澄澈。完全没有铿锵、暴力、征服的武士道精神。里面有许多风景画,读了可以使浮躁的心灵归于平静,忘却纷繁的尘世烦恼。


还没有读完,总之对日本文化,充满好奇


书中以美丽的文字配合东山魁夷的书画作品,真的很好


这本书让我记住了东山奎夷


文章写的很好,美学的,但画面印刷的不好。


很好的书,只是送货时书扉页中附的彩图压了一个角,可惜的很


不过唐雪梅译的没有叶渭渠译的有美感。。。它里面有很多讲画画啊色彩啊之类的。。。我不是美术生所以看不大懂也不感兴趣。。。。。。。。


还是很不错的书,读一读,很闲适很惬意。


作者以一个画家的视角来评论,他眼中所看到的风景。并对他所走过的一些国家的风景文化等同日本做了比较。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化下将给予读者一个不同的见解。喜欢。
文字很优美。


总觉得译文不如原版给人的感觉美


书质量还可以,但是内容不怎么好看,就一直放在家里


书很喜欢,但是明显是被人翻过脏旧的感觉,一拿到手就明显感觉白色的封皮脏脏的,应该是书店里被人翻阅多次的书本,且书棱处也有所破损,这样的品质实在对不起它的价格,对于这点实在很不满意。书的内容倒是以前就读过甚是喜爱,所以这次才想购买收藏的,没想到书是个这样的品质,实在是在当当买书最糟糕的一次


  有些书并不适合快读,也不适合心情浮躁时读,这本东山魁夷《美的情愫》就是这样一本书。
  
  既然是欣赏情愫,就不要有太多的情绪,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慢慢去读,才能感悟。假如你心总是很忙,这书也许不适合你,我也是断断续续用暑假的时间翻,正好是暑假最后一天,算通读了一遍。
  
  虽然介绍说东山魁夷是日本当今最为获誉的画家,专以描绘诗意盎然的画境而慑人心魄,已被日本人尊为“画圣”,他是最早为中国人所知的画家,也是最为中国人所喜爱的画家。
  
  老实讲东山魁夷的日本风景画我不太能理解,即使是那篇《路》书中反复提到,我看了半天,还是没看出好来,奇怪的是,他到中国写生,画的山水画,不管是北京还是黄山,不管是新疆还是桂林,我看了就很喜欢。
  
  难道说文化真的还有地域思维限制?虽然不能完全懂他的画,但我依然欣赏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但我还是欣赏他的文字和艺术探索。因为东山魁夷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比较真切感受到画家是如何用眼去看世界,观察自然,所谓写生到底是什么事情,可以达到怎样的境界。不然我总会以为我们学校那些工业设计的学生在校园涂涂画画就叫写生,其实这不是写生,是拙劣的模仿。
  
  东山魁夷并非是面对着风景作画,而是与风景对话。
  
  想想我们去旅游看山看水,我们不要说对话,我们根本听不见自然的声音,我们只在乎让自己的脚步踏过山河的胸膛,证明自己来过,爱过,活过,其实是浅薄过。
  
  另外让我感动的是东山魁夷对艺术探索的执着,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把自己的艺术构造在民族的土壤,并拼命吸收任何先进文化的养分。
  
  东山魁夷写的这段话让我很感动:
  日本风景画具有西方或中国所没有的特征,那就是不以开阔的视野捕捉风景,相当多情况是以自然的一角作为题材... ...这也是日本人对大自然爱的象征吧,他们从一株野草也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生命。敏感地掌握自然的微妙之处,是日本人独有的,这恐怕与日本人纤细的性格有关吧。
  
  不仅是绘画世界,观察日本的其他艺术也是如此。以歌舞伎为例,表现任何悲伤的画面,都没有失声痛哭的做派,而是让观众从沉静地忍受着悲伤的动作中,进一步感受那颗伤感的心。... ...而日本美的世界,是从不追求夸张的。
  
  和服之美... ...而是指中年以上爱好高雅的妇女穿的和服... ...穿着它还要与其相配的腰带协调,与带扣、脚上的鞋袜、携带物品协调,与不同季节的大自然景色协调。而美,就在这种协调之中。
  
  日本的舞蹈发挥了和服的美妙之处,在缓慢的动作中显露出生命的内在张力。
  
  日本菜肴具有洗练的特色,它注重器皿的美、季节材料的运用、相互对应、情意含蓄,等等。
  
  日本饮茶的礼节,是由点茶顺序和设计仪式组成的。饮茶时客人和主人的心是联系在一起的。
  
  日本画的笔、纸和绘画颜料,其材料性质是十分精细的。绘画颜料是将矿物颜料和粉末颜料放进胶水里,用手指搅拌溶解而成。绘画时,重要的是涂抹的速度要缓慢些。也许一切日本的美的创造,都是经由一定的缓慢速度才得以实现的吧。
  
  上面种种都东山魁夷对日本文化的感悟,让我非常有感触,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根本无法总结出这样的洗练。
  
  虽然不能欣赏东山魁夷画的妙处,但他的画那种沉静感,透明感还是有所领悟,特别是他说的缓慢,我很有感触,西方的油画很多都是冲突,而东山魁夷的画更多是融合,似乎要你融合到一种自然的对话中去的努力。
  
  东山魁夷对中国水墨画点评我也很有兴趣:中国发明了墨一色的绘画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上是再也找不到类似的国家。绘画是色彩的艺术,这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般概念。可是,为什么中国绘画的情况却能使不由色彩构成的绘画发达起来呢?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对了,书的翻译很好,有那种沉静对话的风格,想必和日文东山魁夷的原著相差不远。
  
  不得不指出一个遗憾,书中配图和文章内容似乎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不晓得是排版还是名称翻译的问题,导致对作者很多设计理念的讲解缺少了案例印证,失去了很好的互动机会。


  实验室前面桌子上的同学大喊“太郁闷了”,我冒险地跟他说,“我带你去看一个很美的东西。”出发,随即我们到了教四前面,我找到了我的那棵枫树,上面的叶子是红色的,美丽的独特的红,下一点的叶子是黄,蕴含了很多滋味的黄色,再下面是绿,是我们么??年轻的不谙世事的,不懂得,还没有光芒四射的,执着的??说不清,这些层次让我看到了时间再空间中流动,或者是空间在时间里流动。
  
  那段时间迷恋东山魁夷先生的《美的情愫》,看他书中的插画我总是莫名其妙的被感动,看有某些别人的画我要费力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因为那些画作太浮躁了,但是东山魁夷的画,教我沉静下来,但是绝不单调,正如他的文字,好美。
  
  里面他描述的绘画,心灵的感应,比上丘吉尔对光影的感悟显得更深奥,前者是一种虔诚,后者是一种共处,看到画家说的这些,有时候自己会懂,也会有一样的感觉,但是自己不够自信,哈哈,但是我对别人是宽容的,特别当别人谈论美的时候。


   这心灵的一隅孤独,一方空白,便滋生了无数的让同样孤独的心灵得以慰籍的艺术作品。就是这群孤独的人,创造了滋养我们心灵的艺术。
  
   风景
   近来看东山魁夷的画和散文,坐在车上,随手翻看几页,一边听音乐,喜多郎的音乐,《曼陀罗》,《秋怨》,仿若大自然深处流淌出来的神秘气息。一边看车窗外的风景,竟惊喜地发现一路的风景如此美丽,迤逦起伏的丘陵山地,葱郁绵密,呈群青色调的大片竹林,绿意流淌的田野,散落的人家,竟和东山魁夷笔下的风景有些相似。
   那是一种比东山魁夷画笔下更深远、更浓郁的风景。相机可以拍摄,但是相机的写实失去了探究和欣赏的意味,只有画笔,才能细密的,深沉的,绵长的,全心的去感知这片风景,去爱这片风景——爱是时间和耐心的累积,在这里对一片风景来说,亦是如此。
   看风景就像听音乐,也像爱情,冷暖自知,个中滋味别人无法体会。我可以也只能对别人说,那片风景真美,而我自己在体味的时候,内心涌动的喜悦,祥和,神圣和爱等种种情愫,是无法描绘和传递的。除非是一个与我有着同样心灵,同样感知的人——这时候,语言,信息的传递已不再需要。
   正如相爱的人,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小王子》中狐狸说,话语是一切误会的根源。
  
  
   孤独创造艺术
   这样的美景感动着我,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很丰富,同时又觉得孤独,这样美妙的音乐,这样美丽的自然风景。然而这种孤独,似乎也并不需要去填补,它空空的存在于那里——如电影《梅兰芳》里,邱如白(孙红雷饰)对孟小冬(章子怡饰)说,你不要破坏他的孤独,正是这点孤独,成就了他的艺术。
   这心灵的一隅孤独,一方空白,便滋生了无数的让同样孤独的心灵得以慰籍的艺术作品。这种孤独不同于寂寞,只有与自己心灵深刻相交的人才能感受到这孤独,这片空白之境。就是这群孤独的人,创造了滋养我们心灵的艺术。
   东山魁夷是孤独的,他一次次在旅行中在大自然中寻找,寻找美抑或是心灵的更终极的需求(满足)。正是这样的不圆满,驱使他创作了一幅幅伟大的艺术作品。
   他的经历是曲折的,他的内心有苦痛,他说,“我的胸中深藏着黑暗和痛苦,但我没有把苦恼向别人公开表白过。然而,有着黑暗和苦恼的人,同时也是祈求灵魂的净福和平安的人。我的作品中所表现的静谧和纯朴的风格,抑或正说明我缺乏这些,才如此希望,如此进行切实的祈祷的。”
   他的画让人感觉温暖,慰藉,充满爱和温情。这种爱不是浓烈的表达和展现,那么细密的,让人莫名的升起一股忧伤,仿佛回归日本民族特有的哀伤樱花短暂却又满怀欣喜的欣赏它的美丽。这种孤独冷艳而又转瞬即逝的美。
   贝多芬给他的朋友写信说,在这个世界上我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常常是一个人独自面对……
   梵高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的孤独的心灵空白里面不是忧伤和温情,而是火焰般浓烈的爱,像要挣脱出来,高更说“为《圣经》而燃烧的人”。
   那些孤独的人创造了令人温暖的世界。
  
   通心产生爱
   我试想,在人生美景中,如果有上面所说的默契,有自我以外的心灵相互感知,共通相融于这片自然美景中,也不失为另一种美。
  这种美更加充溢着一种祥和的爱的光辉。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灵性的光辉。
   前者,一个人感受的孤独,即便是这片孤独创造了伟大的艺术,但他仍是与外界,与自己这片孤独以外的世界是隔离的——所以通常说艺术家能拯救世界,却拯救不了自己。艺术家创造出令人感动的艺术,但是其自身的内心运行的并不圆满,仿若熊熊燃烧的火焰光芒照亮了世界却灼伤了自己。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仿佛是杜鹃啼血而吟唱出的美妙歌声。
   后者,与另一颗心灵共享美景(泛指人类的一切美妙体验),他的心灵是开放的,与外界是相通相融的——因为无界,所以无基点,无角度,也许不会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他的世界是平坦的,充满爱的光辉,他给予世界的就是爱,是爱本身。爱,不若艺术能感知人,感化人,慰藉人,但是爱却能救赎人的灵魂。
   “……足足五分钟,他(伯特•海灵格)没有说一句话,目光慢慢的移动,全场很多人都觉得他在和自己交流,其实,这是能量巨大的人的目光的特点,当他们往前看的时候,他的眼光是发散和四射的……”
   据说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当特雷莎修女走进会场时,全场人们感受到一种喜悦、和美的光辉。
   这种光是慈悲的,仿若佛陀的凝视。
   任何宗教里面,那些能量高的人即可达到这种境界。
   根据霍金斯心智能量层次模式,心智能量级别达到500的时候,便充满了爱。这是无条件和永恒的爱,它不是智能,不是发自于头脑,而是散发于心。因为爱的纯净动机,它有提升他人和完成丰功伟业的的能力。
   更高级境界的便是耶稣,佛陀。他们在千年前就觉悟到人的真正的回归是信仰和爱,而不是理性的认知。
   人类所能想到的最高级境界,便是上帝(不仅仅是基督教里面的上帝,而是泛指,最高级的造物主)。上帝爱你,不是因为你怎么样,你是谁,而仅仅因为是你,你存在。你是独一无二创造。
  
  
  
   (以上似乎与这本书无关,仅个人感言)
  


  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书总是很唯美,很亲切。
  
  上一本复旦版的书应该是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了,这些书给人的感觉总是很过瘾,很难忘,久久不会忘怀。
  
  东山魁夷先生的《美的情愫》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民族的崇高追求精神以及对于艺术,对于人文精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大和民族的美,在于淡雅和静寂,这和书中序言对于东山先生的概括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卷气极浓的艺术笔记为读者们铺陈了一幅柔美的画卷,似乎走到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风景。
  
  美,在于心境。
  
  濑户内海沿岸的少年生活,德意志土地的青年追求,让我们在东山先生身上清晰的看到了文化多元化的影子,这也是川端康成先生所追求和提倡的吧。
  
  最后,用川端康成先生的话语来作结:这是一位名叫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家前半生的回忆录,是他的心灵的遨游,也是对作品的自我解说。东山的文章如散文诗,奏出了音乐。
  
  东山的画给人以一种优雅的爱的滋润,一种慈祥而温柔的气氛,而且悄悄的给观赏者注入了澄明,亲切的感受。
  
  如此精炼,到位的话语,用来概括东山魁夷先生,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的情愫》是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先生的散文集,本来去图书馆是想借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但是这本书先吸引了我,那就先来看看这位画家眼中的美吧。
  
  这本书的译者是唐月梅,语言非常美。
  
  第一篇《心境》就给我不少的震撼,他先是交代了自己的成长以及与艺术的结缘,而后谈了他所认识的“风景”。他认为人们的心中存在不同的风景,但人类的心灵是可以相通的,“我的风景就可以成为我们的风景”。“我确信倘使没有人的感动为基础,就不可能看到风景是美的。”“风景即心境。”景物本没有情,而是人把情感投射到了景物之上,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是如此。同时,景物也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心境,我们必然会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加以布置,于是我们身边的风景就带着自身的气质感染。如果你的屋前有一个庭院,你会怎么布置?我想这里面是有很多心理学问题可以研究的。把这种影响放大来看,一个城市的风景可以展现这个城市的气质,一个国家的风景则象征着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内心世界。
  
  如果文章仅止于此,也就只是一篇普通的探讨,但是作者看着更加深远。他想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大自然和谐而生出的心是朴素的。在人工的乐园里,是不会孕育生命的光辉的。当前,如何保护我们的风景,是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不管人们愿不愿意,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深入思考的时候了。”一步步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有些感动,这样的话放在这里不是空洞的说教的感觉,而是真的能体会到一位画家对于人类世界的关怀,一种由画笔中流淌出的关爱。
  
  《自然与色彩》这一篇中,作者以“现在,我正攀登山巅之路。”为每一小节的起始,细致的描绘了山在不同的纬度所呈现出的不同景观。我摘录了两个喜欢的句子。
  “冬天到来之前,树林燃烧起全部的生命力,将群山尽染,一片红彤彤。”我很喜欢这样的说法,不是秋的悲,而是一种激烈的,亢奋的感觉,一种积极的能量的释放,而不是被动的生命的消逝,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等待冬天所持的达观的态度。
  “树木交错的枝桠承受着雪花,奏出纤细的旋律。”“承受”二字用的很巧妙,至于“旋律”,最近对这样的字眼很敏感呢,嘿嘿。
  因为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而造成日本风景兼有多彩与淡泊、华丽与幽玄,细腻而美妙深邃。
  
  今天先写到这里,明日继续。


  心灵的清泉
  ——感受东山魁夷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股清泉。但这泉声却往往在日常的繁忙中消失了。倘使夜半突然醒来,从内心深处响起轻幽的声音,这无疑是清泉的窃窃私语吧。”
  在我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这段东山魁夷的妙文。那天,读到一本名叫《美的情愫》的书,不期然又一次与这段美文邂逅,不禁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一
  川端康成说过,所有格调高雅的艺术,都必然会渗入人们的内心深处,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扉。东山的风景画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内视的角度,通过观察画中的风景而获得心灵的感知。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从而迷失方向。东山的艺术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有人自以为是,有人妄自菲薄,有人颓废消沉,有人自信从容。东山的画如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内心聆听你忧伤的诉说;东山的文似绿荫清泉,为你送去阵阵清凉、丝丝甘爽;东山的诗像大自然的天籁,抚慰你焦躁不安的灵魂。
  
  二
  急功近利常常使真实的自我不复存在,勉强与刻意总是衍生出虚假和晦涩。东山受东西方艺术的净化,自然形成对艺术的独特理解。虽然东山的艺术性格非常精细,我们在感受其画其文时,却没有丝毫精雕细刻的痕迹。樱花的每一片花瓣,月光的每一缕清辉,群山的每一条轮廓都清楚地显现。这是东山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并非矫揉造作的结果。因为东山服从发自内心的主体意识,以“故我”拂拭“非我”的尘埃。
  
  三
  真实与虚无取决于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东山对待艺术的态度,自然流露在他的画、他的文、他的诗中。
  “濑户内海的这片土地、山和海……传递着生命的根本。它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拯救,而且直到后来还深深地隐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成为我精神上的指引因素之一。”
  东山的内心藏着日本的海、山和原野,反映在他的风景画里。“冬天到来之前,树木燃烧起全部的生命力,将群山尽染,一片红彤彤……”那是他内在生命的折射,真实自我的塑造。他的艺术凝聚了他的灵感、态度和精神。
  这就是我们在感受东山的艺术时,会莫名其妙地感动的缘故吧。
  四
  如果说聆听心灵的清泉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毋宁说我们能够自省到多少深度。对我们来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股清泉”,但喧嚣和躁动的生活常常湮没了心灵的声音。而对东山来说,大自然的心和他的心融合在一起。“由于我深深地深深地将自身沉浸在自然之中,因此才能看到自然微妙的心灵,也就是我自己的心灵。”沉浸在真实之中的人,心灵的清泉必将会越来越充盈和丰沛。
  东山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大自然,我们却用自己的眼睛感受东山的精神境界。惟有如此,东山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气,我们才能感受到东山的灵性。
  心灵的清泉告诉我:大师是一本厚重的书,感受不尽。我想东山呼唤的本义是让我们注意感受自己,不致于看不清自己的位置。感受大师,更好地感受自己,我想这就是感受东山的意义吧。
  
  
  
  
  


秋天把画笔放在枫叶上,悠然的淡描,就成为了时间的轨迹


那天听一位从南边回来的同学说,那边的黄叶很好看,一时更加想念去年叶子燃烧的景色,在校内上问黄聪了,我以为湖南会有叶子变黄,不过他说没有秋天没有落叶缤纷。虽然不是好消息,还是谢谢他为我联想到了“落叶缤纷”。


彼岸之花
永远到不了的地方
即使
我也是枝曼陀罗
记着
我仍孤独的在你的彼岸


画家写的散文。生命的气息在其中流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