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领导学原理

刘建军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建军  

页数:

460  

Tag标签:

无  

前言

《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第一版自2001年出版以来,受到领导学界的关注,一些院校和培训机构也把本书作为研究生、本科生以及专业培训的教材。但是,由于自己学识粗浅,我在第一版的写作中,对一些未思考清楚的问题没有进行系统的阐述。经过两年多的积累,觉得有必要对第一版进行修订,使本书更趋于完善。尤其来自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建议,更加强化了我对本书进行修订的决心与信心。《领导学原理》第一版是我经过六年的积累写作而成的。我1994年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得硕士学位后便留校任教,当时主管本科生教学的陈晓原教授要我为本科生开设《领导学》。我比较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我认为教学如果不以科研作基础,教学质量是很难提高的。在2000年,我觉得撰写《领导学原理》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领导学原理》作为复旦大学MPA项目的专业教材在2001年终于面世了。第二版与第一版的相通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上的继承性。《领导学原理》第一版所确立的总体结构,反映了我研究领导学的总体面貌。所以,在第二版中,我对第一版的结构没有作任何改动。本书在结构上包括概念篇、理论篇、主体篇、过程篇、社会篇以及未来篇六部分。2.中心线索的连续性。贯穿《领导学原理》的中心线索是“领导的含义与本质”。领导的含义反映了我对领导活动的判断基准,领导的本质表明了我的价值关怀。3.写作方法的同一性。我在写作《领导学原理》的过程中,力图实现理论、历史与案例的结合。其目的就是使本书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扩充,对不精确的地方进行了修正,对阐述比较模糊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改写。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领导伦理的分析,揭示了领导道德维度的含义。第一版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领导的发展维度、关怀维度和结构维度。但是,领导作为一种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展开的特殊活动,必然包含着一种价值关怀,这是领导不同于管理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领导伦理才能使领导不至于偏离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领导作为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捍卫力量,承担着特殊的价值使命。2.通过对领导者选择有效领导方式的变量的研究,揭示了领导者如何准确判断其所处情境以及如何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这一重要问题。这实际上深化了权变理论对领导的理解。3.通过对“领导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这一命题的分析,揭示了领导在发展维度上的展开过程。领导的根本使命在于确定方向,发动变革。这是人类社会能够不断突破传统结构的根源所在。无论是政治领导,还是各种专业化组织中的领导,都在为人们提供着一种超越个人利益范围之外的远景。这一远景在召唤着人们,也在鼓励着人们。有了这幅远景,希望就不会破灭。4.读者会发现我在“领导者与追随者”一章中增加了“女性领导者”和“追随者”这两个要目。女性领导是目前领导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人们对“女性能否成为领导者”这一问题已经没有疑问了,但是女性成为高层领导者的数量为什么如此稀少?女性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与男性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会存在差异吗?诸如此类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答案。我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答这些问题。其次,我用“追随者”这一概念替代了第一版中的“被领导者”,从而揭示了领导者的准确含义,用一位西方学者的话来说就是关于领导者的唯一定义就是拥有追随者,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追随者的领导者。5.在第二版中,我对领导者的用权与授权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这样就丰富了领导活动的艺术化过程。尤其是授权,更加体现了领导活动的特性——行为与目标的间接性。所以,如果一本领导学教科书不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就不能算是一本高质量的教材。6.我用“领导结构”替代了传统的领导体制这一概念。领导体制实际上是通过正式制度将领导关系确认下来并使领导活动能够在一种有序化的状态中展开的外在保障。领导体制构成了领导活动的正式结构。但是,正式结构并不能揭示出领导活动的全貌,非正式结构则成为领导活动赖以展开的重要空间,其中沟通式领导是创建无边界组织的重要途径。所以,沟通式领导是克服正式结构之缺陷的重要手段。以上就是《领导学原理》第一版与第二版的异同。如果说第一版反映了我研究领导学的全貌与基本观点,那么第二版则反映了我在近两年对一些基本观点的深化与拓展。当然,领导是集理性与激情于一身的特殊活动,因此,任何理性的分析都不能穷尽领导的全部信息,任何激情化的鼓动也不能创建一种不断复制和再生的领导秩序。如果能够将以上两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将是一件完美的事情。如果读者有什么问题,可与我本人或复旦大学出版社联系。另外,需要提及的是,书中部分新增内容曾在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领导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感谢《领导科学》杂志社诸位同仁的帮助。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支持。尤其是对本书责任编辑邬红伟先生严谨、细密的工作表示真诚的感谢,对西方和中国领导学界的研究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我欢迎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与建议。

内容概要

  《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在汲取国内外领导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概念篇、理论篇、主体篇、过程篇、社会篇以及未来篇六个方面,对领导的含义与本质、领导哲学与领导理论、领导结构和领导方式、领导主体和领导过程、领导环境和领导绩效以及未来的领导者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体系新颖,分析透彻,表述清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与第二版相比,第三版对领导的含义、领导理论、领导方式、领导者与追随者、领导活动的科学化、领导环境、领导绩效、未来的领导者等各章节进行了内容上的扩充和部分内容的改写,增加了领导的四个维度、心理动力理论、决策的实践、有效决策的障碍、不同国家领导风格之比较、领导绩效的测量指标、反向领导等节与目,篇幅增加了数十页。

作者简介

刘建军,山东省昌乐县人,现为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领导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代表性学术论著有《“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主编的著作有《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在《读书》、《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著述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概念篇第一章 领导的含义第二部分 理论篇第二章 领导哲学与领导伦理第三章 领导理论第四章 领导结构第五章 领导方式第三部分 主体篇第六章 领导者与追随者第四部分 过程篇第七章 决策:领导活动的科学化第八章 用人:领导活动的艺术化(一)第九章 用权与授权:领导活动的艺术化(二)第十章 领导方法:领导活动的艺术化(三)第五部分 社会篇第十一章 领导环境第十二章 领导绩效第六部分 未来篇第十三章 未来的领导者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决策从日常的生产、管理中独立出来:决策工作专门化西蒙在论述这一现象时,认为决策、计划等职能从日常的管理和生产领域中分化出来,即“决策工作专门化”,就直接导致了领导这一特殊现象的产生。因此,领导就成为所有组织能够有计划、有秩序地运转的重要前提。领导工作的“专门化”、“科学化”是与20世纪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组织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20世纪之前,决策与执行的分离是有限的、局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现象逐渐从政治领域向经济、科技、教育和军事领域扩展。例如,科技领域中决策与执行的分离产生于二战时期,其标志是科学帅才的出现。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的总指挥奥本海默并非一流的物理学家或技术专家,而是善于领导组织的帅才。在经济领域,美国的卡内基并不精通钢铁生产的知识与技能,而他能够通过卓越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才能成为“钢铁大王”。20世纪2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在“经理制”的基础上提出“集中决策,分散管理”,建立“分权事业部制”,其实质就是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相对分离,斯隆也被誉为带来“组织革命”的“现代组织之父”。故西蒙提出决策工作专门化的观点,即一切形式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经济领导、科学领导等),都专门从事决策,而不是决策的执行、操作。决策工作专门化使现代领导活动具有这样一种特点,即“制定”与“执行”的相对分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复旦版MPA系列教材引入了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理念,同时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与趋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 夏书章复旦版MPA系列是面向实践、面向世界的探索性教材。--复旦大学首席教授 曹沛霖


编辑推荐

《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作为复旦博学•MPA系列教材之一,既适宜于作为MPA课程的基本教材,又适宜于作为大专院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领导干部的培训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领导学原理 PDF格式下载



实惠i


书拿到后,超出想象,很好很强大,理论功底深厚,适合MPA专业学生学习,对本科生较难。


老师说这本教材好,,


还8错。MPA的专业书。


这本书内容丰富,非常实用!!!


能把领导学写得这么系统,这么深入,难得


质量很不错,价格也合适。


本书是教授领导学一课的老师所推荐的,内容很丰富,算是研究领导学要看的基础书目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