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

张隆溪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隆溪  

页数:

164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我们的高等教育里,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学科,在许多大学里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有不少研究生攻读相关课题,有好几种以比较文学为题的书籍和刊物出版,而各个地区和全国性的比较文学学会,也已成立了很多年。然而,就学科发展的情形看来,比较文学与传统的历史研究和中国文学研究相比,似乎还没有在人文学科中取得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教学和研究的基础准备看来,我们似乎还没有一本真正是研究入门性质的书,没有特别考虑到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的需要而写的参考书。目前这本《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就是有鉴于此,希望能为攻读比较文学的研究生以及对此有兴趣的其他读者,提供一部切实有用的参考书。本书尤其注重介绍比较文学的学科历史和研究方法,注意把我们的研究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结合起来。本书作者力求在眼光和能力可以达到的范围和程度上,为研究生和对比较文学有兴趣的读者们,探索研究的途径。  内地比较文学真正兴起是在1981年,那一年由季羡林先生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小组。当时笔者刚在北大西语系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就参加了由季羡林、李赋宁、杨周翰、乐黛云和我一共五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并由我出面联系,聘请钱锤书先生担任我们的顾问。我们办了一份十分简陋的刊物,是一份油印的《通讯》,寄发给一些大学里的研究者。同时由我负责,出版一套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由北大出版社印行,其中最早的两本,就是我主编的《比较文学译文集》(1982)和由我与温儒敏先生共同主编的《比较文学论文集》(1984)。那时候我们虽然刚刚起步,却充满了激情。比较文学在那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曾被视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物而遭冷落。在20世纪初的苏联,有学者曾通过研究欧洲19世纪的各国文学,指出俄国诗人普希金曾受英国诗人拜伦的影响,但那一研究立即受到政治上严厉的批判,其结果是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文学根本无法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然而“文革”后的中国,学术界和其他领域一样,到处是一片思想解放的呼声,大家有拨乱反正的锐气,而且有百废待兴的急迫感。

内容概要

本书第一章引论首先回顾比较文学自19世纪在欧洲产生以来的历史,尤其要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整个历史状况和思想文化环境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影响。第二章专论中西比较文学,说明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特别强调文学理论对中西比较文学的意义。西方文学理论在20世纪发展迅速,但也造成文学研究中一些新的词题,所以在第一、第二两章,我都分出一些篇幅来讨论文学理论的兴衰,以及文学理论与中西比较文学的关系。对于刚入门的研究生们说来,学习研究途径和方法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观察和分析一些成功的范例,通过观摩典范来学习。本书第三和第四两章就介绍一些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著作。第三章讨论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中有影响的著作,第四章则专论中西比较研究成功的范例。学习范例当然先要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本书在讨论范例之前,也简略讨论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怎样的知识准备,包括外语条件和文学与文化的知识和修养。本书最后一章为读者提供一个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书目,因为对于研究者说来,把握基本的研究材料至为重要。这个书目包括中文和英文丽个部分,不只是列出一份书单,而且对每一本书都作一点简单说明,以便读者对这些参考著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作者简介

  张隆溪,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从事中西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1986);The Tao and the Logos(1992,中译《道与逻各斯》,1998,2006);Mighty Opposites(1998);《走出文化的

书籍目录

前言1 引论 一、 何谓比较文学? 二、审美历史主义、法国影响研究和美国平行研究 三、 文学理论的兴衰 四、 全球眼光与多元视野 五、 结语2 中西比较文学的挑战和机遇 一、 从边缘走向中心 二、 中西比较面临的挑战 三、 文学理论与中西比较 四、 中西比较方法浅论3 比较文学研究典范举例 一、 知识准备与范例的意义 二、 终结、意义和叙事 三、 多元的世界文学新概念4 中西比较研究典范举例 一、 理论的理解和表述 二、 中西诗论的融合 三、 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四、 中西会通的典范 五、 结束语5 参考书目 一、 中文书目 二、 英文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