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死·爱

东方相辉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东方相辉  

页数:

183  

Tag标签:

无  

前言

  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汶川发生里氏八级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天崩地裂,手足顿时永隔阴阳;地动山摇,同胞瞬息命丧黄泉。大灾面前,国人挺身而起,地不分南北,位无论尊卑,义无反顾,抗震救灾。摇摇欲坠的废墟下,挖出了一条条危在旦夕的生命;余震隆隆的山巅上,救下了一群群走投无路的灾民。政府应对有方,民众慷慨解囊,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爆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惊天地,泣鬼神。  这股绝处逢生的力量源自何处?如何从概念上把捉住这种极限状态下喷涌而出的民族精神?怎样才能使之生生不息,彰显于国民之日常生活?尤其是,在西方话语盛行于世的今天,如何重务中华之本,光大其独特价值,而不至于拾人牙慧于前,遭人耻笑在后?同时,在讴歌救灾义举之际,如何防止遮蔽灾难与死亡本身?在追求技术进步之际,又怎样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更为紧要的是,如何倾听这次灾难所透露的诸多消息,把天机适时转化为人文制度?  复旦哲学同仁问学未敢忘忧国,痛未定而忍痛思痛,于是便有《生?死·爱》,一则祭亡灵安息,一则祈生者自重。  具体言之,方晶刚先生首倡此议,并以“生死爱”三字相赠。吴晓明先生嘉许之余,亲笔题写本书书名。胡华忠先生对此亦支持甚力,保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参加讨论者凡八人:邓安庆、汪行福、王新生、邹诗鹏、郝兆宽、陈军、叶晓璐和王金林。最后由陈军与王金林统稿,并经上述诸位同仁过目定稿。  在思情激荡中解读汶川地震之消息,这是本书的一个出发点。其间观点,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完全踩在真理的步点上,而在于能否就此开启一个共同话域,以培育吾中华民族之生动精神。惟此,东方之光辉才能照亮未来之世界。本书以“东方相辉”为作者名号,盖在于斯。不言而喻,这项工作目前仅仅是一个开端。  把中国经验形诸语言,吾辈任重而道远。  二00八年六月十二日  识于复旦光华楼

内容概要

  《生?死·爱:汶川地震对话录》是关于收录“汶川地震对话录”的专著。在恩情激荡中解读汶川地震之消息,这是《生·死·爱:汶川地震对话录》的一个出发点。其间观点,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完全踩在真理的步点上,而在于能否就此开启一个共同话域,以培育吾中华民族之生动精神。惟此,东方之光辉才能照亮未来之世界。

书籍目录

“中国经验对话系列”总序《生·死·爱》序汶川地震对话录(一)汶川地震对话录(二)汶川地震对话录(三)汶川地震对话录(四)

章节摘录

  善待生命兆宽:我简单说几句。我觉得这次汶川大地震教育了很多人,包括西方人,包括我们的政府官员,肯定也教育了我们知识界。但是教育了我们什么?首先说说中国人对生命的看法。对于中国人来说,生命这个东西不是一个个体的事情,而是一个家族的事情,是一个有血缘的关系。我的生命不仅仅是我个体的生命,而且是我在这个血缘关系中的一环。赵氏孤儿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赵氏一家三百余口被晋国的权臣屠岸贾所杀,只留下一个遗腹子。但屠岸贾还不死心,继续追杀赵氏孤儿。赵氏的门客公孙杵臼和朋友程婴拼死保护这个孩子,最后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这个故事说明中国文化中对生命的一个看法。程婴和公孙杵臼保护了那个孩子,这就延续了赵氏的血脉,赵氏的生命在延续。保住了你后代的生命,就等于是保住了你的生命。那么,对于汶川大地震死去的人而言,他们的生命价值怎么体现?我想说的是:我们活着,所以他们也活着,我们这个民族也活着。这次为什么抢救一个婴儿、一个孩子都觉得非常了不起,花再大的代价也值得。


编辑推荐

  一场8.0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短短数十秒,数百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巴山蜀水,中华大地,迅即展开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历史会记住,记住这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营救,记住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坚强挺立!本书是关于收录“汶川地震对话录”的专著!  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助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中国,挺住!》俄新社网站5月17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生·死·爱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