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经典与理论

陈晓兰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晓兰 编  

页数:

289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上海大学中文系学术演讲系列的第二辑。自2005年被确立为上海市中文教育高地以来,上海大学中文系依托中文教育高地的建设与发展,邀请了国内外上百位资深学者、知名作家,与上大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做了一百多场演讲,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这极大地开拓了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问题意识,加强了上海大学师生与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和对话。为使这些学术思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特编辑此演讲录以飨读者。 由于篇幅所限,本演讲录只收录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语言学领域的30篇讲稿,内容涉及中外人文经典的现代诠释、中国当代文化现象以及文学创作的总体把握与个案分析、在总体文学的视野下对于文学的变体与形式及叙事伦理批评的剖析、在跨文化视野中对于中外文学关系和文学传播媒介的研究以及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汉语研究等等方面。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讲 陈伯海:文学史的哲学思考第二讲 王水照:况周颐与王国维:不同的宋词审美范式第三讲 王蒙:《红楼梦》与现代文论第四讲 孙逊:《红楼梦》图像传播研究第五讲 陆永品:个性、理想、与时俱化——庄子讲座第六讲 谭帆:20世纪中国俗文学研究漫谈第七讲 赵敏俐: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第八讲 傅刚:《文选集注》的发现与整理第九讲 杨明:关于《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谈刘勰文学思想与先秦汉代儒家文论的重大区别第十讲 曹旭:我的《诗品》研究之路第十一讲 陈引驰:中古佛教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第十二讲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今态势第十三讲 吴中杰: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第十四讲 陆建德:再说“荆生”,兼及运动之术第十五讲 王尧:“重返八十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第十六讲 唐小兵:成长小说与内心经验——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第十七讲 刘士林:现代作家眼中的江南城市气韵第十八讲 刘小枫:普罗米修斯之罪——《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前台戏 (1—125行)讲 疏第十九讲 郑克鲁:现代法国小说的演变第二十讲 谢天振:译介学:展现比较文学研究新领域第二十一讲 陈建华:中俄文学关系30年第二十二讲 徐学清:加拿大华裔女性文学对母亲与子女关系的探索第二十三讲 赵宪章:文学变体与形式——以词典体小说和戏仿文体为例第二十四讲 王鸿生:关于叙事伦理批评的若干问题第二十五讲 陆扬:德里达前后期思想比较第二十六讲 雷启立:传媒自由的幻象——当代中国的传媒空间与文化矛盾解读第二十七讲 游汝杰:汉语同义词的地域竞争和整合第二十八讲 潘文国: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再思考第二十九讲 李如龙: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其相关的研究第三十讲 范德博:语言的活力、认同和扩散:以上海话为例

章节摘录

第一讲 文学史的哲学思考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就我自己来说,我有这种感受,就是当我在从事文学史上某个课题(不管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或是一个时代、一个流派的文学)的钻研时,若不打算就事论事地下个断语,而是一路追问它的根由,最后总会碰到文学史观的问题,也就是你对文学史抱有什么样的观念,决定了你对具体问题怎么回答。而文学史观又必然关联到历史观、文学观、美学观诸方面,归根结底会涉及哲学观。任何带有理论色彩的研究,问到底都会碰到哲学观念的问题;好些问题问不到底,解决不透,往往就因为哲学观上出现了障碍,缺乏明确的哲学理念所致。所以我觉得,文学史研究与哲学是密切相关的,这是我要强调从哲学上来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另外一点,从文学史学科本身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强哲学思考也是其内在的要求。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形成的,从那时开始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出版的文学史著作不下两干余种,论文及专题研究更是多如牛毛。正因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面反面都有),到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出现普遍反思的动向,学界发出了“建设文学史学”的呼声,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史研究本身进行一番学理性总结。随着其不断地向前进展,完全有可能使文学史哲学这个命题凸显出来。所谓“文学史哲学”,我想应该是相当于“历史哲学”那样的东西,即对文学史本身的存在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方法论等根本性问题的一种哲学考察,它构成了文学史观的基本内核,也是文学史学与哲学密切相关的最好表征。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经典与理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