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族裔声音到经典文学

张琼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琼  

页数:

36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专家。全书分为5个部分:家庭文化的文学表现、族裔内外的追寻、边界文化的反思、普遍而特性化的文学与美学魅力以及主体视角下的美国华裔文学。本书的批评研究是对于目前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正经历“去民族化”进程的一种呼应,目的是希望引出或预见与以往研究族裔作品不同的文化调整代码和方式,从更普遍化和更综合的角度来看待族裔文学作品。书中回顾了近30年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状况,特别是1987年以来的众多英文著述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全书观点独特,内容新颖,资料翔实丰富,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著作。

书籍目录

导言:文本与理论思考第一章 家庭文化的文学表现 1.对话:母亲与女儿 2.异族婚姻与家庭在文学表现中的矛盾情结和模糊性 3.女性文化载体的运用和解读:谭恩美的《喜福会》第二章 族裔内外的追寻 1.矛盾的美国梦——任璧莲及其《地道的美国人》 2.双重性和族裔之影 3.族裔内外的新追寻:《应许之地的梦娜》以及相关作品 4.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任璧莲《爱妾》呈现的新创作动向 5.叙述和阅读策略的呈现:谭恩美《拯救溺水鱼》的突破尝试第三章 边界文化的反思 1.后东方主义与商业主义:“温柔”地拥抱与巧妙地融合 2.新原始主义与现代主义:新原始主义元素与谭恩美作品 3.回忆与展望:关于美国华裔文学的神话与幽灵创作元素 4.祖国与归化国边界之文化:从黄玉雪到任璧莲第四章 普遍而特性化的文学与美学魅力——重新思考经典与经典化第五章 主体视角下的美国华裔文学 1.关于华裔作家及作品身份定位的思考 2.文化形象、文化负面性及其他 2.1 《灶神之妻》与华裔文学中中国文化形象之反思 2.2 文化负面性:中国文化与思维的特性反观——从一篇比较诗学的批评文本说起 2.3 华文创作中的“流亡”视角与自传体色彩——於梨华《梦回青河》 2.4 自传体叙述中的沉默——张岚作品《遗传》 3.华文文学与华裔英语文学中的女性书写比较——《扶桑》与《一百种秘密感受》 4.从皈依到寻找传统: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轨迹的思考 5.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引出对中华“文化战略”的几点反思结语附录一 有关作家及作品简介附录二 美国华裔文学大事年表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章 族裔内外的追寻本章将进一步探讨矛盾情结和模糊性在族裔内外的文化追寻中的体现。尽管个人是关于种族、性别、族裔、阶层,以及其他因素等多元话语中的主体,但是根据拉康关于自我转型和再转型理论,人们可以瓦解这种主体的构成。而且,在美国华裔文学中,这种变化转型的自我是不稳定的,因为它处于不同的主体位置,同时反映出模仿强势话语,抵制性别、族裔、身份套式化的趋势。他们的生活选择、对传统文化和家庭的继承态度,以及在社会生活和角色上的妥协等都会在作品内外逐步浮现出来。因此,本章将分析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矛盾的美国梦,其次是关于双重性和族裔之影的分析,再次是进一步探讨族裔内外的各种文化追寻,主要研究美国华裔文学是如何应对民族和跨民族在包含和排斥上的一对关系,并着重分析作品如何超越族裔性、形成自身的文学特色。另外,只有跨越了民族的界限,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评判和分析美国华裔文学当下的发展情况和位置。我们或许会在许多作品中发现,与其说它们具有双重的民族视域,不如说这些华裔作品更多地具有跨民族性并逐步导向全球化过程。而且,作家在使用“中国”的方式上,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创作,这就使作品中的人物逐步从“他者”的边缘地位转向了似乎更为有力的“自我”角色。因此,在反思祖国和归化国关系的文学旅程中,作家更多的是用揭示自我发现的方式,而且,他们具有双重性或者说是矛盾情结性的叙述在创作中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编辑推荐

《从族裔声音到经典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研究及主体反思》: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从族裔声音到经典文学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将美国华裔作家的声音同中国作家的声音结合在一起,很志震撼。


论文所需的资料


这本书很适合写论文用


内容很好 写论文的时候是个很好的资料库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