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启示录
2010-1-1
复旦大学出版社
周黎明
322
无
每个行业几乎都有一些为同业所认可的代表最高标准的产品,例如法国的香水、瑞士的钟表、日本的家电、美国的电脑等等。而提到电影,则毫无疑问是“好莱坞”。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在某些地区更达到90%以上,远远抛离了第二名等追随者。可是在中国(包括港、台)的电影创作人和电影学者当中,硬是有不少人无视这个事实,对好莱坞电影嗤之以鼻,甚至抱持相当敌视的态度,很少有别的行业会有如此现象。难怪中国电影虽然已经诞生了整整一个世纪,这个行业的体质却依然弱不禁风,产品普遍缺乏竞争力,也普遍不受消费者欢迎。相比之下,近年来崛起的韩国电影界便头脑清醒得多。他们的政府虽然采取了强硬的保护主义来维护韩国电影的生机,但在具体做法上,韩国电影人却以好莱坞为师,积极学习美国电影那一套商业挂帅的经营模式,而非仿效欧洲一种主要依赖政府财政资助才能生存的所谓“文化例外”政策。因此,韩国电影的制作品质越来越精良,编导选取的题材和拍摄的风格越来越丰富,具有明星魅力的演员也培养得越来越多。结果是韩国电影不但在国内终于追过了好莱坞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在海外市场也掀起了滚滚“韩流”,连好莱坞的制片厂也要反过来购买韩片的剧本翻拍成美国版。两相对照之下,中国电影业和韩国电影业到底哪一边比较令人羡慕就不言自明了。
本书作者周黎明被媒体誉为“大陆第一影评人”,以评论美国影片著称,但他最受欢迎的文章很可能是他对好莱坞运作内幕的独到解析。作者以他对美国电影业20多年的研究、美国名校MBA的专业素质,以及从80年代中期开始对好莱坞的实地考察和报道,撰写了这部兼具学术深度和新闻记者敏锐性的著作,涉及该行业的各个层面,包括美国电影产业趋势,好莱坞电影收入与融资渠道,电影制作、行销与推广,美国电影从业人员的政治倾向以及对政界、主流社会的影响等等。本书运用大量案例,如明星片酬、阿诺从政、好莱坞的同性恋和犹太人利益集团、裸体镜头的政治和社会因素等,厘清了诸多以讹传讹的谬误,无论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电影工作者从业实践,还是普通电影爱好者及八卦浏览者的认知提升,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版新增了五万多字,全面更新了行业统计数据和产业变动信息,并增补了“明星片酬”、“明星代言”、编剧罢工”、“解密奥斯卡”、“电影中的植入广告”、“华人电影”等章节,使得本书的框架与内容都更完善充实,增强了系统性,保证了前沿性。
周黎明,浙江人,获杭州大学学士和中山大学硕士学位,研究英语语言文学和西方文艺评论,曾就职于旧金山的文化交流机构,后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就读并获MBA,同时进修影视制作和研究等课程。毕业后任加州多家媒体的编辑、记者和主管。为《看电影》等电影杂志长期担任专栏作者或特约撰稿。1997年曾在北京参与制作和导演大型音乐剧《音乐之声》。
已经出版的著作包括文艺评论集《学会肤浅》,影评集《好莱坞名片透视》、《好莱坞现场报道》、《莎乐美的七层纱:专栏精选》、《四面楚歌:周黎明纯影评精选》,大型电影指南《西片碟中碟》(英语片册和非英语片册)、《华语片碟中碟》等。本书的繁体字版更名为《透视好莱坞:电影经营的奥妙》,由台湾亚太图书出版社出版。另有英文著作《美哉中国》(China the Beautiful)和《透视中国》(X-Ray: Examining the China Enigma)。
序梁良第一章 电影行业格局 好莱坞概况 水平发展的案例研究:迪斯尼(Disney) 垂直发展的案例研究:索尼(Sony) 以小博大的迷你主流片商:新线(New Line)案例简介 欧洲片淡出商业舞台 嫁接好莱坞的美国独立电影第二章 电影收入与资金来源 好莱坞的数字游戏 外国投资人 独立制片的资金来源 国际电影市场第三章 电影制作片面观 好莱坞与华盛顿的关系 好莱坞的“剧本医生” 美国电影,加拿大制造 电影制作成本小规律 片酬谈判的新战场 明星片酬 明星代言 编剧罢工为哪桩第四章 电影行销、发行与放映 从《哈利·波特》看行销中的综合效应 预告片的秘密 浅谈放映业 电影消费者画像 奥斯卡经济 解密奥斯卡 广告无问道第五章 人际关系与权力政治 美国电影分级制 裸的奥秘 “潜规则”与性交易 好莱坞同性恋 好莱坞阶级分析 反战倾向与商业本能 影人从政和电影中的政治:阿诺案例分析 好莱坞的中国人 华人电影 外国大导演梦碎好莱坞 电影中的好莱坞后记附录一 好莱坞主要电影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附录二 美国主要电影博物馆和档案馆附录三 西方主要电影节和电影交易会附录四 参考及推荐书目
插图:企业主管担任企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情况不多见,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他没有颠倒主次、忘掉本职工作就行。艾斯纳即便不当“明星CEO”,迪斯尼的经营状况理所当然会构成他的功过。当初他刚接过CEO大权时,迪斯尼公司正处于一塌糊涂的境地,是艾斯纳力挽狂澜,救迪斯尼于危难,使公司的市值从当时的20亿美元飙升到2000年的900亿美元。现在迪斯尼一蹶不振,股票徘徊于低位,人们的责难自然也指向他。艾斯纳有着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连1994年的心脏手术也不能延缓他的工作节奏。他是一个典型的微观管理者,事无巨细,全都要过问,连迪斯尼乐园附属旅馆的大堂设计,他都会跟设计师亲自讨论,采用什么风格、什么颜色、什么主题,都由他最后点头才能算数。他说,如果他有时间,一定会每天清早收看ABC的《早安美国》,帮助该节目摆脱低收视的困境。业界人士承认,艾斯纳有着惊人的品位,许多长寿节目最初都是由他培育的,当时他仍是ABC的一名节目部主任。但作为国际娱乐媒体巨擘的“一把手”,纵使你有三头六臂,有无限的精力,你也不可能什么事都揽给自己。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是削弱具体分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果艾斯纳“屈尊”跟舞台剧《狮子王》的服装设计师商讨剧中人物的服饰,那要该剧的导演和制作人干吗?他们心里会怎么想?长此以往,手下的能人自然会另谋高就,离他而去,剩下的就是那些没有创意、没有冲劲、只会揣摩领导意思的庸人。他自己的孩子对他说,他跟以年轻人为主的现代观众之间有代沟,他再也不可能用“钦点”的方式发掘走红节目,但他不以为然。有人问他这种管理风格是否会抑制艺术人员的创作激情,他回答说,艺术人员需要独立空间,那都是鬼话,娱乐业是集体合作的行业,若有人需要一方净土搞创作,他尽可以去当诗人。艾斯纳还举旗下电影公司米拉麦克斯为例,该公司以制作具有原创性的艺术影片为主,在经营上也颇似灵活的小公司,迪斯尼自从把它揽入麾下后,采取“放任自流”的策略,结果经济和艺术效益均很显眼。艾斯纳解释道,他对“真正有才”的人不需要管。
很多人对电影业都存有一种神秘感。我们经常会忘记它首先是一个行业,像别的行业一样受到种种制约。(当然,我们讨论的若是制鞋业,就不会有那么多读者感兴趣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电影业的原动力是科技。如果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没有做这方面的发明创造,就压根不会有电影,至少它会晚些诞生;说近的,没有电脑科技的突飞猛进,从《独立日》到《2012》就不可能给人大开眼界的惊讶。可以说,电影的制作和发行都跟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有了技术还得有资金。仔细想一想,电影不必是一种高投入的产品,但它的高回报逆向注定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商业片,无论你花多少钱拍出来,几千万美金的发行费可少不了,也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担的。法律法规是影响电影业发展的另一大要素。如果在电影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设置大量法律限制,那么该行业就注定不可能蓬勃发展。毕竟在现阶段拍电影跟写小说不同,没有宽松的法律环境是不可能培养出健康的市场的,更枉谈传世杰作了。对盗版的打击是一个执法的问题,如果贵厂的产品任由他人盗窃,警察不闻不问,那么你的生产原动力必定受到沉重打击。
很多人因为鄙视好莱坞,当然更鄙视我,所以粗暴的把“好莱坞式的商业片”这顶在他们看来是最庸俗廉价的帽子扣在我的头上,意思是想说,我的电影和好莱坞的电影一样没有营养。而在我看来,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荣耀。只是这顶皇冠的份量太重,我还真有点接不住。说实话在拜读周黎明的文章之前我并不了解好莱坞,以为就是日落大道和比华丽山呢。读了他的书才知道那是美国电影工业的代名词,那是无数天才和大亨勾连枪组成的利益集团,那是在巨大财力支撑下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至缔造财富的梦工厂。而我却是在一个没有电影工业的国家拍电影的导演,和好莱坞唯一挂点相的就是影片和观众有点亲,可这并非因为我手里攥着好莱坞的药方,而仅仅是出于我的本能。药方在周黎明的手里,现在他把这些药方结集出版以飨读者,没病的您就看着解闷,投了钱都打了水漂害了病的制片人们,您就照方抓药,治不好也让您死个明白。 ——导演 冯小刚 周黎明是开内地影评之先河的自由影评人,其人格的独立、判断的独立,令人耳目一新。本书用凝练亲切的语言,娓娓讲述美国主流电影业的各个层面,其观点之独到、内容之丰富,令人赞服。 ——陈建德,美国索尼影视娱乐(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地区总经理 这是一本进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必须要读的书。 ——陈伟明,中博传媒(业务包括手机电影)董事长兼总裁 一本我读过的最权威最全面介绍好莱坞电影工业真谛的中文书。 ——罗燕,美国银梦电影公司总裁,《庭院里的女人》、《梦想家》制片人 周黎明先生的《好莱坞启示录》是我看过的介绍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最好著作,非常值得我们行业内人士学习和借鉴。 ——黄群飞,北京新影联院线总经理 解剖好莱坞这样一条大白鲨,需要影评人的锐利,时评家的视野,MBA的算计,以及南加州居民的感同身受。以上条件但缺其一,则剖析无法准确、全面、精当。因此,毫无疑问,这个庖丁解牛的活儿非周黎明先生不可。读了全书,觉得周先生的这个活儿,干得漂亮! ——戢二卫,前迪斯尼和华纳兄弟中国业务主管 以人口和经济总量而言,未来中国有机会拥有超越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周黎明采来的“他山之石”,是非常有趣的借鉴样本。 ——张昭,光线影业总裁 像周黎明这样的好莱坞专家应该追杀,因为像他这样的专家真的多了,我老郝这样大谈商业电影的专家就容易失业,那很不好。像这样把好莱坞变戏法的毯子掀开的书也应该烧掉,它不光讲制作与发行的术语和典故及考证,还把法国电影的耶点小趣味也不明不暗地贬下去。 ——郝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主教好菜坞电影) 雅俗共赏,对关心和喜爱电影的人来讲,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冯伟,美国电影协会中国区总裁 周黎明通过他的大量写作和专栏,展现出他对美国文化的精通。本书能将好莱坞的秘密展示给广大的中国受众。 ——史雯珊(Susan N.Stevenson),美国驻华使馆发言人
《好莱坞启示录(第2版)》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新闻记者敏锐性的著作,涉及该行业的各个层面。全书用比较生动活泼的口吻、大量深入浅出的案例,以及时效性最新的行业资料,加上作者个人多年来对美国电影钻研和在好莱坞影圈亲身体验而累积起来的功力,全面评述好莱坞电影在商业架构、资金营运、制作行销,以至政治立场对其电影产品的影响等各方面的重要领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无论对专业的电影经营者、电影院校的师生还是一般比较有求知欲的影迷,都有相当重要的研读价值。
无
看电影不看电影的人 侃起来都会张嘴闭嘴 好莱坞 blah blah blah,因为他有采之不尽的传奇与八卦。对于中国电影谈谈好莱坞 是必要的,不是因为那远处山上牛气哄哄的杵着几个字母,而是好莱坞三个字背后的文化产业价值。记得一次 周六夜现场 里戏谑着提到 奥观海的政府最应该支持发展的产业 乃是好莱坞电影 因为它是当今美国为数不多的 出口顺差 贸易产品。听着好笑,咂摸一下还真是那么回事。听听周黎明讲讲坞里的那些事儿,乐子委实不少。
周黎明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运作相当熟悉,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影迷来说,这本书成为我电影制作幕后扫盲必备书
而是好莱坞三个字背后的文化产业价值。记得一次 周六夜现场 里戏谑着提到 奥观海的政府最应该支持发展的产业 乃是好莱坞电影 因为它是当今美国为数不多的
喜欢电影的人,喜欢好莱坞电影的人,一定要看看这本书,看完后也许你会觉得欣喜,觉得豁然,失望,觉得愤怒,但不管你怎么想,这就是这本书带给你的感受,会让你去思考。
作为国内著名的影评人,周黎明的这本书写的风趣幽默,一点也不掉书袋,也不文邹邹的,把好莱坞的营销模式和一些背景都写得很到位。
电影爱好者、文艺青年的入门书籍。附录中的诸多资料书籍也值得研究
对好莱坞运作内幕的独到解析。
对了解电影工业的运作很有帮助,知识性强,文笔生动。
一直很想买的一本书,好莱坞已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值得研究
介绍了一些行业内情,算是八好莱坞的卦吧。
买《看电影》好多年了,一直很景仰周老师。
好,从各方面分析了好莱坞
对好莱坞的多角度介绍,客观真实,值得一读
启示好莱坞
可以通过此书对好莱坞的运营模式窥见一斑,值得一读。
各个角度看好莱坞,值得一读
周黎明的文章都很靠谱。
周黎明这本书断货很久了,没想到现在能买到,一发现,我马上就买了
周老师的书很好啊,大陆第一影评人,极有见地。
周大侠的影评不需要多说什么
专业分析,角度独到。
写的很好,一点也不枯燥,内容很充实!!对我非常有帮助!!谢谢
没送到我家,童鞋挺满意的
这本书不错,首先质量好,其次翻看了几页觉得值得读读~
书很实用 内容很新颖
真心不错,特别喜欢,很有意义
很符合我的需要,很好
老早就想买了!
是值得推荐的书,好好学习吧
非常好的书,貌似收到的书本旧的
导师推荐看的!,嘻嘻!
超正,强烈推荐!
周老大的书。没得说。风趣幽默好看。
朋友介绍的书籍,最近没有时间看。
作者功力不错,看问题都比较独到。此书也有助于我进一步了解好莱坞。值得一读!
内容不错,不过里面的电影片名都用的是港台译名,很不习惯,而且有些数据很老了,对于电影行业这个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公司破产收购新建的行业来说真的没有时效性,而且内容编排上算不上系统
对于想了解好莱坞的各位,这本书绝对是不错之选。作者讲解的非常详细,简单易懂。让人深受启发!
可以对好莱坞有比较多的了解,书比较专业哦!
欧美电影市场常识集合,,,,
专业影评第一人!
作者把自己的认识整理下来 可以了解了解嘛
让我了解到不少有趣的事,不错的一本书,缺点是封面材料极易起皱,不利于收藏
还是提供了一些我不知道的内容,有帮助。
包装很细致,还没来得及细看。
我读过这本书的第一版,但仍然会买第二版。这本书与内地其它同类作品的最大区别在于作者不仅能够充分理解好莱坞文化,还能善解人意的从中萃取内地同胞最想了解的部分。一句话:谁让他是周黎明。
喜欢研究宏观经济学和美国电影的朋友提早下手,再版也许很快断货。我读过的最专业的中文电影评论
作者的语言相当轻松风趣,知识面广,审美品味也值得赞赏。是描述好莱坞电影行业运作的入门级读物,如果对这个领域有兴趣一定不会失望。
我又没看我写个What。。。
内容丰富,介绍了很多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流程,电影入门知识必读书籍,已向好朋友推荐
在学校图书馆借阅过,但内容实在是好,所以又买了一本,但纸张实在不敢恭维,可能是第3次印刷的缘故,跟第一次印刷的相差有点大。
这本书一定要看,尤其是研究电影市场和电影营销的人
作者功力颇深,旁征博引又引人入胜,好看。
我看周黎明的书这是第一本,不得不说他对好莱坞的独到见解为普通影迷了解电影工厂打开了一扇窗。内容详实,既有概述也有重点实例分析,名人轶事也不乏其中,可读性很强。推荐。书装帧中规中矩,刚开始看,书封面就折损了,甚是可惜。冯小刚为本书作的序印刷在书腰上,这样安排书腰还是第一次见到十分新颖。
书质量没得说,在亚马逊买东西从来都很放心。内容来讲也是很棒的一本书。
让读者清晰了解好莱坞的运作,解读了一个行业的误区,很有科普性,但不枯燥,值得一读。
很好的一本书,周老师很有意思
很深入很彻底的讲解了好莱坞的运作
介绍产业的书,但是可能是因为是电影产业所以并不枯燥,里面的内容非常有参考价值,这一版基本更新到了零几年,虽然内容不是最新,也还是很不错了
好早就想看了
朋友推荐的,有空看看
有关好莱坞经典的电影评论
写得很专业,看起来有点费脑子嘿嘿
内容很好,但是书质。。。
经典作品 推荐
《好莱坞启示录》(第二版)
书名:《好莱坞启示录》(第二版)
原著:周黎明
出版社:复旦大学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2版1次
书号:ISBN 978-7-309-06954-9/J.137
定价:35
购买时间:2010-5-24
购买地点:dangdang.com
购买价格:27
阅读时间:2010年5月24日—2010年6月1日
读书笔记:
本来就喜欢电影(看+思考),又赶上帮人成立某影视基金写募集资料,就先后买了几本这方面的书,引数据+开眼界用。
很小的时候就讨厌搞影视的家伙们自称“搞艺术的”、是“表演艺术家”什么的——不是全讨厌,而是讨厌全这么说——也包括民众媒体总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大家全一样,找门生意糊口赚生活,逐名求利——都是买卖。
时过境迁,这帮人不那么虚了、民众亦见怪不怪,两边儿开始相互消费了。接下来,各就位,踏踏实实该干吗干吗了。
但是,到底该咋干呢?只有一条道——学习好莱坞,经验中国化。
全盘“好”化肯定没出路,毕竟咱是方块字;可端着架子故意抵制、只会骂“铜臭”啥的——那就欠饿死了。当然,自愿饿肚子也要坚持“艺术”的那帮人不算。
书摘:
第一章电影行业格局
好莱坞概况
P3《(全球)电影也总产值》、P5《MPAA美国电影业概况》、P17《好莱坞电影版权分布》
——目前的主流片厂(Majors Studios,“六大Big Six”)
第一梯队:
华纳Warner Bros. Pictures(1996收城堡石Castle Rock、2008收新线New Line)
“超人”“蝙蝠侠”“黑客帝国”“哈利波特”“盗梦空间”“指环王”。母公司华纳时代拥《时代》、《财富》、TNT、CNN、HBO电视网、AOL网络、DC漫画(蝙蝠侠、超人)等。
迪斯尼Walt Disney Pictures(1984年创试金石Touchstone、1989创好莱坞影业Hollywood Pictures、1993收米拉麦克斯Miramax、2006收皮克斯Pixar)
“米老师与唐老鸭”“加勒比海盗”。母公司拥乐园、众多形象产品、abc及ESPN电视网、2009年底收购惊奇漫画MARVEL(蜘蛛侠)等。
第二梯队:
20世纪FOX 20th Century Fox(1994创探照灯Fox Searchlight)
“星球大战”的整体、全渠道、滚动营销堪称经典。母公司新闻集团拥FOX、SKY电视网、国家地理频带、星空卫视(STAR)、《泰晤士报》(The Times)、《太阳报》(The Sun)、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镜报》、《卫报》报刊、哈泼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 等。
索尼/哥伦比亚 SONY/Columbia Pictures(1989收哥伦比亚、三星TriStar Pictures、2005收米高梅)
——“黑衣人”、“蜘蛛侠”(恐暂时了,2009年底迪斯尼收购了惊奇漫画MARVEL)。
——1989索尼以34亿美元天价收购哥伦比亚时,放任不管+选错CEO致亏损近30亿美元和盛田昭夫下台,后来管理上去了才缓过来——当年收购在美国人开来,有“暴发户乘人之危”嫌疑。
——David Manning事件:2000年索尼虚构该人对几部影片唱赞歌。2005年和解,索尼每张票退5美元。
——集团内部协同作用,直到蓝光战胜东芝HD-DVD阵营时,索尼/哥伦比亚拥有的大量片源(内容)优势,才显现出来——1980年代索尼Betamax录像机格式曾败于JVC、松下阵营的VHS(有内容支持,比技术优劣有用多了,期间索尼/哥伦比亚曾听取20世纪FOX、华纳等大片厂对蓝光防盗版技术的建议并结盟)。
——母公司拥有索尼音乐、蓝光格式、任天堂游戏、AXN、ANIMAX电视网等资源。
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2005收梦工厂)
“教父”“碟中谍”“印第安纳琼斯”。母公司维亚康姆拥有CBS、MTV电视网、西蒙&舒斯特出版社(Simon&Schuster)、斯普林特Sprint网络等。
环球Universal Studios(1999收宝丽金影业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2001收好机器Good Machine、2004收焦点Focus Features/USA Films)
“金刚”“侏罗纪公园”。母公司GE拥有NBC电视网等。
第三梯队:
曾经的米高梅MGM/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1981年收联艺United Artists、1998收奥利安Orion Pictures,还曾购入卡洛克Carolco Pictures、宝丽金影业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等破产公司片库),现归属望远镜(Spyglass Entertainment )。“007”“汉尼拔”。
最早是“八大”,即还有联艺United Artists、雷华电RKO Pictures(1957年解散)。
——迷你主流(Mini Majors),如原卡洛克(Carolco,1996年破产,曾拍摄《本能》《终结者》《割喉岛》,破产后片库被瓜分)、米拉麦克斯、新线;现在的狮门(Lions Gate);
独立制片(Independent film或Indie film),众多,如最初的狮门、探照灯(Fox Searchlight,实际是FOX的)、焦点(Focus Features,环球的)、温斯坦(Weinstein)/帝门(Dimension)、传奇(Legendary Pictures)、顶峰(Summit Entertainment)、望远镜(Spyglass Entertainment)。
——微型独立公司(Micro-Indies),如曾经的好机器(Good Machine,《喜宴》《卧虎藏龙》,现属环球)
水平发展的案例研究:迪斯尼(Disney)
P20《迪斯尼近九年营收和盈利》——2008影视产品营收占全集团的19%(利润率15%),远低于媒体产品、主题公园;
影视这个子业务,明显依附大媒体集团才活得好——最好是传媒集团
垂直发展的案例研究:索尼(Sony)
P38《索尼近七年营收和盈利》——2008影视产品营收占全集团的10%(利润率6%)同样,没集团资源支持,影视子业务成长环境堪忧
另:1989索尼以34亿美元天价收购哥伦比亚时,放任不管+选错CEO致亏损近30亿美元和盛田昭夫下台,后来管理上去了才缓过来。
以小博大的迷你主流片商:新线(New Line)案例简介
强大保护伞:父母:时代华纳、大哥:华纳电影
P52《AOL时代华纳2001-2007年各业务的收益》——2007影视产品营收占全集团的25%(利润率10%),仅次于有线电视、高于电视台;
可以说华纳电影是融入媒体集团后活的最好的——2008还兼并了新线这种“独立制片厂”——没大媒体、大片厂从资金到渠道全面支持,独立片厂很难存活。
欧洲片淡出商业舞台
P55《世界三大电影市场》,欧洲电影产量巨大(2008年产1145部超过中400美520总和),但观影人次不及中国零头(2007,9.2亿:19.58亿),纯粹“温室花朵”——P62“...欧洲的保护政策实际上更接近于自杀政策,而说起来非常动听的爱国主义其实更像是卖国主义”
嫁接好莱坞的美国独立电影
圣丹斯,好像纽约上西区Upper West Side,北京798,早晚都得对接商业。
第二章电影收入与资金来源
好莱坞的数字游戏
——三大经纪公司:威廉 莫瑞斯经纪人公司(William Morris Agency,WMA)、国际创作管理公司(International Creative Management,ICM)、创作艺术家经纪人公司(The Creative Artists Agency,CAA)。在分类上,好莱坞经纪人(Agent负责商务)和经理人(Manager负责杂务)是分开的。甚至还可细分成媒体经纪人、商业经理人等。行规,经纪人提佣金比例为10%,经理人10-20%。
——经济公司常开展编剧+演员的打包业务(Package)。但电影公司是否批准,行话“开绿灯”(green-light),标准很难量化。P75“这是一个有很强赌博性质的行业”。
——大片算术简述:一部影片的诞生主要有制片(production)、融资(financing)和发行(distribution)三方面。
——影院外的宝藏:上映后制片先得给宣发、院线分钱。之后能买电视、影碟。粗算,美片收入50%来自碟市(累计)、30%票房、20%电视。
外国投资人
电影永远需要投资人,也永不缺想名利双收的投资人。求虚名的不说,求利的人中,也有因(如德国)投电影能免税而来的。
独立制片的资金来源
资金困难,注意多找资金来源(如私人的、机构的、政府的)、版权发行权等预售+抵押融资、全体人员参股等形式。
国际电影市场
戛纳目前是最大的非英语片“农贸市场”。
第三章电影制作片面观
好莱坞与华盛顿的关系
各取所需。
好莱坞的“剧本医生”
一个本子就一个编剧根本不够用,通常都要慢慢改很久。
美国电影,加拿大制造
有些地方为了出名,欢迎电影取景宣传,可摊薄成本,等于广告植入。
P120《好莱坞等美国经济的贡献,2009,MPAA》
电影制作成本小规律
P125 S A 拉维德1999年抽样调查发现:
——低成本的影片一般会比高预算的大片取得更高的利润率
——无名小卒主演的影片要比大明星主演的影片具有更高的利润率
——影评的好坏跟利润之间不存在必然关联,但评论的多寡(无论是好评还是劣评)跟利润之间有着关联
——电影评级中的G(普通)和PG(父母指导)跟利润的关联最为密切,即不含有暴力和色情的家庭影片最容易赚钱(注:实际上说的是更多的院线同意放映才能赚钱,进入“渠道”才行)
——续集要比普通新片更容易赚钱
——明星能为影片带来更高的票房,但利润反而更低,因为大部分进入了明星的口袋
P125“明星的巨额片酬是威胁电影业肌体的癌症,它比盗版和严厉的产业政策更具内在性,因为它大大提高了该行业的进入门槛和投资风险。”
P126 《好莱坞电影的平均成本解析和走势》,如2007年,“七大”制作费39%、行销费20%、分公司制作27%、发行14%。
片酬谈判的新战场
在经纪人取代“片厂制(studio system)”的今天,片厂避免明星吊起来买的方法(尤其是要拍续集的时候),是实施“选择权(option)”,类似低价预购期权或“卖身契”。当然,演员也不傻。
明星片酬
明星在固定片酬外,多参与票房分成(需达到某一票房高度后),少数也能参与碟带零售分成。
P136 布拉德皮特和乔治克鲁尼互开玩笑时常说:“咱们拖垮几家电影公司了?”
明星代言
P139 Omnicom集团下属的Davie Brown Entertainment曾推出“DBI指数”,计算明星价值(150万人每年四次,给1800为明星动态评分系统,查询收费)。主要八项指标:吸引力、关注度、开创潮流、影响力、信任度、可代言性、楷模性、知名度。
编剧罢工为哪桩
“Residual”,即一部影视作品首播N年后如被反复播放(以前是电视、碟带、海外市场,现在还得加网络、手机),是否要分一杯羹给最初的参与者(编剧、演员、导演等等)。目前比例约80%归制作方,20%归余下者。2007编剧罢工是想多分——这行不稳,再加上美国特有的知识产权体系,这种罢工、谈判、妥协的循环是常事。
P146 “...无论中外,参与拍电影的一般都很赚钱,而从自己口袋掏钱拍电影的,十之八九会打水漂”
第四章电影行销、发行与放映
从《哈利·波特》看行销中的综合效应
整体营销(宣传,媒体集团背景多么重要)、反复挖掘(续集和后产品价值)、控制节奏(不要一上来就过分密集商业化、慢慢渗透)、全球同步...但还是不可避免“许多事总是出人意料之外;许多企业主管的高谈阔论总是夸大其词;许多决策的成功属于歪打正着。”(P157)
预告片的秘密
1912年最早的电影预告片是出现在电影结尾的,现在是专业公司制作,越发具广告营销味道了。
P163《好莱坞大厂的宣传经费(不同宣传渠道的比例)》
浅谈放映业
P169《2006-2008美国电影院行业结构》
电影消费者画像
青少年观众最重要,因为他们会更有活力的、免费的、为电影建“口碑”。
奥斯卡经济
很少电影节能挣钱,但参展片可能会借此提高票房(尤其是获奖的文艺小片)。
解密奥斯卡
伟大的查理卓别林1972年返回好莱坞领取奥斯卡终生成就奖。最感动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NTI1ODEy.html
广告无问道
植入原来越需要巧妙和创造性了。
第五章人际关系与权力政治
美国电影分级制
P212 1968-2003评级分布:G 7%、PG 22%、PG13 11%、R 58%、NC17或X 2%。
由MPAA和NATO发起,主要对影片进入院线(票房)有影响,相对保守。
《午夜牛郎 Midnight Cowboy 1969》是第一部获奥奖的X级片(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强·沃特 Jon Voight主演)。
裸的奥秘
没劲。保守的美国社会。
“潜规则”与性交易
不潜,就是规则。
好莱坞同性恋
太多了,但承认“出柜”的不多——怕事业受影响。
好莱坞阶级分析
下层偏左一点,可能和搞艺术的人工作不那么稳定有关。上层就不好说了。
反战倾向与商业本能
反战可以但不要太过,此外不能反犹,除非不想混了。
影人从政和电影中的政治:阿诺案例分析
美国影业和社会一样,远比外人认为的保守、政治第一的多。
好莱坞的中国人
偶有强音。前辈如女星黄柳霜(1905-1961)、摄影黄宗霑(1899-1976,两获奥奖,还曾拍摄《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58》)。影片方面,反应中国最有名的是《大地 The Good Earth 1937》、《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1987》、《卧虎藏龙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2000》。成就最高的,李小龙、李安。前者是展示中国文化,后者是深入美国文化。
黄柳霜(1905-1961)
摄影师 黄宗霑(1899-1976)
华人电影
从导演角度讲,王颖 Wayne Wang、李安 Ang Lee不错。
外国大导演梦碎好莱坞
成功者不多。吴宇森的《风语者Windtalkers 2002》曾为米高梅再添霉运。
电影中的好莱坞
后记
附录一 好莱坞主要电影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
附录二 美国主要电影博物馆和档案馆
附录三 西方主要电影节和电影交易会
附录四 参考及推荐书目
2011.2.23
好久没有读到一本书让我手不择卷。
在上周参加了周黎明的一场关于电影评论的讲座以后,我购买了他的《好莱坞启示录》。
回家一看,就放不下来了。其间思绪涌动,错杂,唯恐不记录下来就会忘记了。所以,只能强迫自己停下来,开始笔记。
这本书称不上一部“巨著”,但是可读性非常强。一方面他包含了很多关于好莱坞的硬知识,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让一个影迷开了眼界,系统了解了以前只是道听途说的“圈内事”;说得不好听,就是满足了一个外行的八卦欲望。
另一方面,周黎明的写作的确是非常具有亲和力的。(他当时在讲座中提起,我还不以为然)他没有学院派的引经据典,故作深沉,或者如一些影迷文青般卖弄文采,飘渺隐晦。读他的书,就像跟你一个你认识的人当面聊天一样,只不过他在电影方面比你多懂一些罢了。他在文中不时露出的小打趣,小玩笑,就像你在饭桌上,走廊里听到的一样,也不时让阅读的人会心一笑。(比如,他在文中提到如果作家也如电影制作者般分成而不能独享版权时,他说郭敬明一张俏脸也会气红之类的)
读罢此书,有一点不得不谈。
电影不过是个行业,不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电影是艺术,但是不仅仅是艺术。有的时候它甚至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和一个水壶一个电视机没有太大区别。读了周的书,我更确定了这一点。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这种艺术形式是在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商业肌体中存在的。
周在有一节谈论明星的片酬中说得很好,在商业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商品的价格不是由成本决定的,而是由消费者的购买力决定的(由此来解释明星的天价片酬,但是他后来也说,这种天价是电影业的癌症,它加大了电影投资的风险从而影响整个电影行业)
认识到这一层还不够。应该认识到下一层。这种商业化可能并不是像一些文青鄙视的腌臜不堪。
我目前的逻辑是,一,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以娱乐和商业的形式出现的,艺术和审美是副产品;二,不论所谓品味高低,电影业的整体繁荣才能养活“艺术”,这是一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问题。当然,其中的平衡如何把握是非常复杂的。
不过正如周在讲述sundance独立电影节的时候引用的罗伯特•雷德福对于圣丹斯的“辉煌”和“蜕变”的评价:好莱坞和圣丹斯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双方都从中受益。
周黎明是一个不是很“常规”的影评人,从他在《看电影》上的专栏就可以看出来,此人往往不喜欢从正面直接阐述影片的艺术成就,而是经常联系其它方面的事物来解读影片,最新几期的《看电影》是他用日记的形式继续了他的邮轮之旅,船开到哪儿他就写到哪儿,最新一期写到了墨西哥,然后就写了关于墨西哥电影的一些内容,有种随心看电影的自由感。
此书基本不谈电影艺术,多谈的电影产业,特别是有对电影八大制片公司的深刻研究,也有对好莱坞演员“出柜”的八卦。可以说此书是周黎明对电影“硬件”方面研究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