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低碳化的政策体系与产业路径研究
2010-12
复旦大学出版社
吴力波
386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正在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予以规制,逐步引导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适度脱钩,从而有效缓解目前经济快速增长所导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退化,积极应对气候风险,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的革命对于人类而言,其影响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治理手段上而言,明显有别于一般环境污染问题:后者通过末端治理、清洁生产乃至发展循环经济,基本上可以获得有效控制;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则要进行一场能源结构的大调整——大幅度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转而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来进行补充乃至替代。这对于任何经济体而言,影响都将是全方位、长周期和大尺度的。
理论篇第一章 低碳经济的历史起点绪论一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客观历史逻辑三、气候变化的现实应对与低碳经济参考文献第二章 低碳经济的现实基础一、经济增长与C02排放的总量特征二、经济增长影响C02排放的结构特征三、经济增长影响C02排放的效率特征四、经济增长、C02排放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五、能源消耗与C02排放的阶段性演进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参考文献第三章 低碳经济的理论机制一、生产过程中能源替代的理论机制二、中国工业生产能源替代的实证研究参考文献第四章 低碳经济的演进动力一、低碳经济学的两个理论约束一、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低碳化二、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因素与经济增长低碳化四、中国经济增长低碳化的要素分析——实证研究参考文献第五章 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一、环境与资源管理政策的理论机制一、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二、国际国内低碳化产业政策实践四、我国节能政策的总体评价参考文献实践篇第六章 低碳经济下的能源产业一、低碳化煤炭产业政策分析二、石油和天然气产业政策分析二、可再生能源政策分析……后记
三、气候变化的现实应对与低碳经济 针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治理,国际社会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其有效性、效率性和针对性虽然备受争议,但从制度设计来看,框架是比较清晰的。在国际环境管理体系中,行动的主体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主体主要包括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以及联合国发展署等。专门机构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气象组织,以及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地区或次地区层次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包括欧安组织、欧盟等。此外还包括地区金融机构,如地区发展银行等。第二类主体是国家。国家虽然在很多时候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对象,但其作为国际环境合作的重要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自1972年以来,各国纷纷建立环境部、局、署等专门机构,也是其治理功能的重要体现。第三类主体是公民社会的各主要群组,包括非政府组织、私有部门、媒体、科学界等,也是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薄燕,2006)。 国际环境管理体系依据的环境规制主要是多边环境协议(MEP)。截至2007年,共建立多边环境协议14个,涉及臭氧层保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海洋资源等多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