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古代佛教文物

隋璐 南开大学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南开大学  

作者:

隋璐  

页数:

214  

前言

《中国历史文化大讲堂·文博系列》第一批推出《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代紫砂器》、《中国古代佛教文物》、《中国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陵墓》,共八种。它们是关于上述诸门类文物及文化遗产的概述性著作,大都是以各位作者各自的授课讲义为基础整理修订而成,其基本属性是大学本科专业教材。南开历史学科有重视教材建设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创办博物馆学专业的郑天挺教授曾经在1960年代初担任全国文科教材历史组的主要负责人,主持史学教材选编工作;本专业的首任主任王玉哲教授不仅有专著《中国上古史》传世,还在1980年代末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国内第一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教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在国内各高校文博考古专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材编纂的耗时费力是有经历者所共知的。一部好的教材,应该高屋建瓴,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合理的编排结构;对于原始数据的利用,应该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以清晰合理的思路来统帅编排,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行文要符合教材的特点,深入浅出,并尽量适应读者群的需要;还特别要注意学术观点的普适性(不一定都是作者本人或作者所赞同的),而很多涉及的问题也不能深入展开,只宜点到为止;一些新兴的学科门类或分支的教材,还具有很强的原创性,与专著几无差异。同样地,一部好的教材,应该是进入不同学科领域的最佳引路者,有些不但能使读者得其门径,还可能会使之受益终身;教材的编纂,能够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使课程体系乃至整个专业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内容概要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传入对于中国本土的绘画、音乐、建筑、雕塑、器用等领域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文物不仅体现了佛教自身的发展,更是当时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的反映。本书按照时代脉络,结合社会政治、文化及佛教发展背景,对遗存较为丰富的石窟寺、塔及经幢、可移动造像、法器等佛教文物在中国的现存及发展状况作了详尽介绍,揭示了上述物质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与丰富内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石窟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节 隋唐时期
第四节 五代、宋元时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单体像及造像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汉至三国时期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
第五节 宋、辽、金时期
第六节 元、明、清时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塔及经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塔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塔
第四节 宋、辽、金时期的塔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的塔
第六节 经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僧服
第三节 净瓶
第四节 锡杖
第五节 炉具
第六节 梵钟
本章小结
附录一 插图目录及引用来源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石窟寺是在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古印度石窟建筑及艺术经由中亚,翻越葱岭,自新疆地区传入,中国的石窟寺数量多,分布广,延续时间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开窟造像之风渐盛,洞窟形制主要包括中心柱窟、大像窟、僧房窟、禅窟、瘗窟、方形三壁设坛或三壁开龛窟以及少量的敞口大龛。早期塑绘题材以释迦为主,反映了小乘佛教信仰的盛行。北魏中期以后,小乘题材虽仍占一定比重,但以三世佛、千佛为代表的大乘题材已跃居主导地位,窟内还出现大型礼佛行列以及众多的供养人像。造像从早期的单身像到一佛二菩萨三尊像组合,至北魏中晚期发展为一铺五身像和一铺七身像组合形式。造像式样的发展体现了本土化趋势;至北魏晚期,从服饰到面相已完全表现为风神飘逸的中国士大夫形貌。而造像式样上第二次大的转化发生在北齐、周时期,造像身躯壮硕,衣纹浅疏,为隋唐时期成熟的写实风格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的石窟寺仍为数不少,大多在前代的基础上续建,新建石窟寺主要集中在陕西及西南地区,而政治地位突出的两京地区对于其它地区的石窟寺有着深刻的影响。隋代洞窟形制多沿袭北齐、北周,唐代盛行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环壁设低坛、上置列像的窟形,敞口大像龛、佛坛窟、背屏式窟也较常见。此外,还有后置涅桀台的涅粲窟以及少量的中心柱窟、瘗窟及禅窟。与前代相比,窟龛内外的结构及装饰趋向简化,但塑绘题材更为复杂,其中反映净土信仰的倚坐弥勒、阿弥陀佛、观世音以及观无量寿经变、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等题材最为盛行。造像多为圆雕成铺群像的形式,有三身、五身、七身、九身等不同组合,后期流行小型的单身佛、菩萨像,也反映了造像行为从统治阶层向普通信众的转移。隋至初唐的佛教造像还存有北朝晚期遗风,盛唐时期,形成了成熟的唐代风格,此后渐趋丰腴。五代以后,新建石窟数量减少,分布分散,密宗信仰盛行的区域仍保持着较强的开窟(龛)造像势头。这一时期,窟龛形制变化不大,除少数中心柱窟、方形佛殿窟、僧房窟、禅窟和瘗窟外,主要流行佛坛窟,此期的佛坛窟是在前代中心佛坛窟和背屏式佛坛窟的基础之上,演化形成的中心设圆形佛坛或八角形佛坛窟及坛柱式、坛屏式等大型佛坛窟,前者主要流行于河西地区,后者主要流行于陕北延安地区,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仍以摩崖造像为主,龛形简单。塑绘内容纷繁复杂,可大致分为显、密两大类,密宗题材地位突出,地方特色浓郁。由于观音、地藏信仰的盛行,与之相关的题材也较丰富。此外,在三教融合的社会背景之下,还出现了不少儒、道造像、三教混合造像及民俗造像。此期造像写实性强,富有生活气息,注重个性及神态的表现,以圆雕为主,也有规模庞大的连续性浮雕。

后记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传入对于中国本土的绘画、音乐、建筑、雕塑、器用等领域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文物不仅体现了佛教自身的发展,更是当时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的反映。本书以文物为依据,选取遗存较为丰富的石窟寺、塔及经幢、可移动造像、法器等四部分阐述佛教文物在中国的现存及发展状况。各部分根据内容特点及需要设置章节。石窟寺、塔及经幢、可移动造像部分按照时代脉络,结合社会政治、文化及佛教发展背景,重点介绍其外在形态上的演变,同时兼顾地域性、材质及题材等因素,力图全面揭示上述物质文化形态的特征及内涵。由于佛教法器品类繁杂,本书先对其进行简要分类,再选取典型性、代表性强的几个侧面,深入浅出地介绍庞杂的法器体系。自2006年12月起,我开始搜集有关佛教文物方面的资料,至今历时三年有余,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南开大学刘毅教授的悉心指导,同时南开大学的郭长虹教授、贾洪波教授、袁胜文教授等也对本书的章节设置及内容提出了宝贵意见,南开大学博士臧天杰在本书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毕业于南开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能够参与此次南开大学“文博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感到万分荣幸,在此特别感谢刘毅教授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但是由于写作时间仓促以及在学识、教学经验等方面的欠缺,本书尚有很多疏漏及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佛教文物》:中国历史文化大讲堂·文博系列。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古代佛教文物 PDF格式下载



还不错,做参考书用。


一本比一般百科全书深度稍深一点的佛教文物知识普及类书籍。虽然,不是当初我想买的书,但是也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此系列教材——应急之作为


感觉内容很充实啊。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