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译入门教程
2010-9
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海娜,刘坤娜 编
319
无
笔者在拜读刘宓庆老师《口笔译理论研究》一书时,看见刘老师在自序之前留下了一段《所罗门之歌》的话语,给我极深的印象——。在所罗门弥留之际有几句话留给了世人:“不要赞美我的智慧,因为智慧本不属于所罗门;智慧属于给人智慧的使者,属于美丽的Allingua——智慧之神。”Allingua是一个玄机词,一个女神名,也包含着lingua“语言”之意。 记得在小学里偶然遇到两句话:“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所以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一变。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实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再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就是人类语言的魅力。
《英语口译入门教程》共分为十章,每章分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口译相关知识的介绍和讲解;第二部分是口译主题练习,其中包含中译英、英译中练习。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口译教程,编者们希望,自己的辛勤劳作能够给这样的读者寻找到一个切入点,让他们能够对英语口译有所了解,且对口译所需的基础有所体会,带领他们跃上浪头,体验更加精彩的翻译世界。
第一章概论1.1口译的产生与发展1.2口译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章口译发展的重要理论及代表人物2.1释意理论2.2阐释翻译模式2.3吉尔模式第三章口语与口译3.1口语根本特征及其对口译的制约3.2口译语言的话语语类3.3双语者与双语现象3.4双语人才的培养第四章口译中的听辨与理解4.1口译的听辨4.2口译的思维4.3口译的理解第五章口译记忆、贮存与笔记5.1口译记忆机制5.2口译笔记的方法第六章释意理论与口译6.1释意理论的主要内容6.2释意理论对口译的影响第七章口译学习方法和策略7.1口译主要学习方法7.2口译主要学习策略第八章口译的注意事项8.1译前准备8.2职业定位第九章口译市场9.1市场概况9.2口译工作市场价格第十章口译认证与考试10.1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10.2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10.3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参考文献
除了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记载以外,涉及与国外交流的口译记载多散见于明清或近代一些档案、小说中的间接描述——彼时国人对口译译员有了正式的称呼,即所谓:通事。遗憾的是,尽管口译活动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对口译这种现象和活动的研究工作却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中国翻译》、《现代外语》等核心期刊先后介绍了其他影响较大的基于认知科学的口译理论。如,1998年,范守义撰文介绍了吉尔(即“嘉尔”)的《口译与笔译译员培训的基本概念和模式》,主要内容包括有关翻译教学主要环节的几个模式和有关的论述。即口、笔译交际模式,信息类句子的信息结构模式,口译三阶段模式,语汇引力结构模式,技术演讲的理解,翻译的顺序模式等等。2001年,肖晓燕也介绍了吉尔的同声传译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她指出,吉尔的这一模式建立在认知科学概念上,其目的不是要描述口译过程,而是解释口译中出现的困难及译员常用的对策。吉尔的模式被认为是对以塞莱丝柯维奇为代表的传统口译理论的挑战,给口译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同年,吴义诚对国际上第一部以翻译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集《口/笔译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评介,着重介绍了书中所载四大议题的研究内容:翻译过程的研究路线与方法,翻译认知过程的描写和解释,翻译习得与翻译能力的发展,以及口译的认知心理过程研究。吴义诚认为该书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它对翻译学、语言学及心理学研究都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国的口译研究和西方的口译研究一样,它也可以被划分为几个明显的研究阶段,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科学理论研究发展的特点。 首先,在口译研究之初,由于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围绕着口译现象和口译培训状况介绍进行的,所以当时的口译研究尚且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口译研究没有宏观框架,微观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只有皮.毛,没有实质性内容(刘和平,2001)。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