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南极纪行

刘涛 海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作者:

刘涛  

页数:

477  

Tag标签:

无  

前言

南极,这个远离人烟、被冰雪覆盖了数千万年的银色大陆,它的未知、奥妙和神秘,数百年间唤起多少人美妙的遐想,吸引着多少探险家和科学家前赴后继,去探险、去考察、去研究,以期望撩开她那神秘的面纱。我们常常为早期南极探险者那种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更对近年来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勇于探索、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科学家由衷地敬仰。在南极14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冰原上,目前共有28个国家在这里建立了53个科学考察站。中国自从1984年首次组队进行南极考察,25年来已取得了累累硕果: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相继建成,已呈三足鼎立之势,矗立在南极的白雪蓝天之间;我国极地科研工作者在极地生态学、极地气象和气候学、极区高空物理学、极地海洋学、南极地质学、南极内陆冰盖研究等方面,相继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的创新成果,为人类认识极区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亲切关怀和重视的结果,是国家海洋局直接领导和指挥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和各界人士关心和支持的结果,更是历次参加南极考察的队员们为祖国争光的决心、英勇拼搏的意志、团结协作的传统、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南极结出的硕果。南极考察25年来,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爱国、拼搏、求实、创新”这面南极精神大旗,却始终在高高地飘扬。它教育和激励着了一代又一代南极考察队员奋勇向前,而南极考察队员又用自己的青春和行动一次又一次地把它发扬光大。

内容概要

《南极纪行》一书是以作者的日记为主线的,其间穿插了相应的新闻作品、照片和背景资料。以这种形式对一项长时间的、大型的活动进行全过程、多角度、全方位记载的书籍尚不多见。特别是作者的写法简朴、语言通俗、事情真实、感情诚挚,其中对很多感人事件和人物的写作,融人了作者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能引起心灵的共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书中通过作者所闻、所见、所感,通过对队员们在险象环生冰海中卸货的记叙、在雪域高原风雪里考察情景的描述、在寒风中抢建综合楼现场的记录和队友们在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描写等等,生动地诠释南极精神的内涵,让人信服、震撼,使本书不失为是一本弘扬南极精神的好材料。 有关南极的书籍尽管不少,但像作者这样亲临实地的考察、进行现场式的描述,间或补充些相关的科学小资料,详细地介绍了大量的南极地理、海洋、生物、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使读者了解了很多有关南极的基本知识,从这一点上来说,本书应是一本通俗的南极科普读物。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队从安排计划、过程实施到最后结果等全面情况;跟踪介绍了“雪龙”号考察船从备航、出发、途中考察、两站工作、胜利返航的全过程;真实地记录了考察队与国内沟通、联系和队内之间交流等有关信息,使读者对此次中国南极考察的全过程清晰、明了,本书应是一本特殊的南极考察资料。

书籍目录

离京赴上海集中招待所里新队友初登南极考察船多功能的综合组队员医院献爱心雪龙船隆重起航锚地救生大演练离开锚地去远航日飞机监视我船第一次感受晕船解析风浪的秘密太平洋上办报纸生日酒吧歌曲赛南极大学开学了举行过赤道仪式旖旎的赤道风光别成了南极企鹅摘编新闻真不易辽宁老乡魏文良信号不好难上网电脑开个大玩笑考察船上游泳池锚地远眺新西兰逛利特尔顿小镇走马观花基督城一碗面条五十元起航驶向西风带晕船可到后甲板饭后甲板走圈圈今天仍然是八号两期报纸同时出第一次见到冰山寒气逼人又过冬南大洋上日语课如何在极地摄影党办主任工作忙长城站两批人马……

章节摘录

插图:在吴淞口锚地经过一天多的调整后,早晨7点整,“雪龙”船正式起锚开航,下一站就是新西兰了。看地图上的距离,约有10000公里。今天正巧是儿子刘镭的生日。吃过早饭后在甲板上又与刘镭通话,竟然一打就通。我祝贺儿子生日快乐,儿子也祝福老爸一帆风顺。儿子长大了,也省心,也挂心。天下做父母的都是这样。然后,又给马力打电话了,其实也没有什么事,就是随便聊聊。她还挺忙,说是中午要到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友高士令家去聚会。中午时分又打了一次电话,这可能是回国前的最后一次用手机与马力通话了。利用手机还有信号的时机,又与岳母通了电话,正好马力的三姑也在,又与三姑聊了几句。“雪龙”船在东海上航行,一切还正常,风浪并不大,船行平稳。下午船上又开始发水果,每人一箱柚子、半箱苹果、12听青岛啤酒一箱和一筒茶叶。看来,我自己上船前买茶叶真是多此一举。另外,我们临行前还买了辣椒酱、咸菜、瓜子等也没有什么必要,船上为考察队员考虑还是比较周到了,这些全都有。有一个问题不太好处理,就是晚上觉睡得不好,因为同室杨勇杰睡觉时的呼噜声很大。没有办法,只能期待过几天适应适应吧。再说老杨也自知自己的“特长”突出,早上总是问,老刘没有睡好吧,以后你先睡,等你睡着了我再睡。这倒叫我不好意思了,只能说,没关系。

后记

2001年11月15日至2002年4月2日,我参加了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队,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执行“一船两站”任务,即以“雪龙”船作为运载工具,承载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队的人员和站区科研、生活物资,先后前往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进行科学考察和站区物资运送等任务。在考察队中,我作为随队记者,主要担任考察队宣传报道工作,亲身经历了中国第一18次南极考察的全过程。140多天的南极考察生活,不论对我的工作、生活还是思想、灵魂,都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洗礼。初临太平洋颠簸之苦记忆犹新,穿越赤道时的兴奋历历在目,横渡咆哮的西风带场景令人难忘,第一次见到冰山时的新奇与惊喜使人激动;长城站风雪交加抢运物资的战斗场面,南大洋上欢度新年过生日的美好时刻,中山站海域多次徒步探冰、艰难破冰的情景,春节期间六天六夜冰上卸货大战的紧张场面,14天建成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的自豪感,抢在气旋前冲过印度洋西风带紧张的10个昼夜,等等。一次次、一场场,像电影、像画片,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记得在我从南极回国后,很多同行和朋友都对我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你可以写一本有关南极的书了”。记得就在我随“雪龙”船回到上海的当天中午,在国家海洋局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我国南极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南极科学家颜其德还专门对我说:“你出书后可得给我一本。”我笑笑说:“谢谢您的鼓励。”我先前在海洋出版社做过十多年的编辑工作,20年前又来到中国海洋报社从事采编工作。出书对我来说,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我并没有动过出书的念头。说实话,仅由我国自己组队进行的南极考察至今已有25年了,其间很多记者、作家纷纷亲临南极,以他们特有的视角和华丽的文章,将南极及南极考察的全过程写出来,见诸书本或报端;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是将南极考察实地的彩色音像画面通过电视和电波,送到千家万户、送到亿万人面前;众多到过南极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也拿起笔来,书写南极令人神往的昨日和今天。多少年过去了,有关南极话题的各种书籍,在书店和图书馆的书架上并不鲜见。更主要的是,我与他们相比,深感自愧不如,所以不敢动笔。


编辑推荐

《南极纪行:一个记者的随队考场见闻》:真实纪录考察过程 生动再现考察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南极纪行 PDF格式下载



在图书馆快速扫了几眼,感觉不错。买下来细看,不过如此。看了大概1/5,叙事清楚,但没有多少吸引力。最让人看不顺眼的是,不少重复的内容。本来日记上已经写过,又在小资料里把当年发表的新闻稿之类的发出来,没意思。 失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