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组织行为学

曹威麟 中国科技大
出版时间:

2007-8  

出版社:

中国科技大  

作者:

曹威麟  

页数:

378  

前言

从上世纪哈佛大学的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计划诞生至今,MBA这一简洁而响亮的名称,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和不可思议的魔力征服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同时以其独特的实务性、应用型特征在全世界掀起了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的热潮。1991年我国开始试办MBA教育并正式设立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至今国内的MBA教育已经经历了17年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培养MBA以来,经过近l0年的办学体验,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长足的进步,成为培养高层次实务型管理人才的摇篮。近年来,社会对MBA的越来越关注,而企业对MBA的认同,MBA学员对工商管理知识的渴求,都对我们MBA的教学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同时,一群以发展工商管理教育为己任,培养优秀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孜孜不倦的MBA人,在教育和创新的路上不断地追寻探索,使得MBA教育在教学创新的路上能走得更远,更踏实。教材建设是MBA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教材的编撰过程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凝炼的过程,更是厘清教学思路,总结教学方法,集百家之长,创独家之新的动力源泉。实现MBA教学的本土化,是我们编写这套教材的初衷,加强MBA教学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是我们编写过程中始终秉持的信念。

内容概要

本书以行为科学理论为坚实基础,贯穿大量的国内外管理实例和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充分体现出了该学科的实用性、趣味性的特色。本教材出自长期从事组织行为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除了汲取众多教科书中的精华部分,还补充了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 本书可作为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教材,也适合各级企业管理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导言 1.1 认识组织及其环境 1.1.1 从不同角度认识组织 1.1.2 组织的生存环境 1.1.3 多元文化的组织 1.2 管理者与组织管理  1.2.1 管理活动与技能  1.2.2 将成功与有效统一起来  1.2.3 组织管理面临的挑战  1.2.4 多元化的组织管理 1.3 理解组织行为  1.3.1 组织行为的特征  1.3.2 个体、群体与组织的行为  1.3.3 与组织行为相关的变量 1.4 组织行为学的回眸和前瞻  1.4.1 组织行为学是什么  1.4.2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1.4.3 组织行为学的未来第二章 认知与态度 2.1 知觉:行为的基础  2.1.1 知觉与行为  2.1.2 影响知觉的因素  2.1.3 社会知觉及其偏差  2.1.4 自我知觉与调节 2.2 情绪和情绪智力  2.2.1 情绪  2.2.2 EQ与行为管理 2.3 态度:一种个性倾向  2.3.1 态度的成分与特性  2.3.2 态度与行为  2.3.3 态度的测量  2.3.4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2.4 需特别关注的三种态度  2.4.1 工作参与  2.4.2 组织承诺  2.4.3 工作满意度第三章 个性特征与自我效能 3.1 个性心理特征 3.1.1 个性与个性特征 3.1.2 气质 3.1.3 性格 3.1.4 能力 3.2 人格特质  3.2.1 人格五维度模型  3.2.2 六项重要人格特质  3.2.3 霍兰德的六种人格类型 3.3 自我效能  3.3.1 高自我效能助你成功  3.3.2 自我效能的形成  3.3.3 自我效能与行为管理第四章 人的需要与人性假设第五章 群体与决策 第六章 沟通与冲突第七章 权力与政治第八章 行为塑造与行为校正第九章 激励系统的设计第十章 领导的有效性第十一章 组织文化与组织学习第十二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参考资料后记

章节摘录

4.1行为的动力源:需要不论是组织行为还是纯粹的个体行为,如果不从需要这个层次上来研究人们行为的原因和规律,无疑都是缺乏根基的。因为诸如欲望、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等驱动行为的因素,都只不过是需要的某种表现形式,离开了人的需要,这一切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是我们把这一节的标题确定为需要是行为动力之源的原因。现在,你可以就此深入探究一番了。4.111欲望与需要提起欲望这个词,谁都非常熟悉,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而且有多方面的欲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中国自古流传的俗语,仅仅是对芸芸众生物质财富欲望方面的一种极端写照。其实,我们的欲望不仅有种类之别,还有高低层次之分,如食欲,金钱欲,性欲,爱人及被爱之欲,权力欲,自我发展之欲等。可以说,我们人的欲望就是生命的象征,不论你是承认或是矢口否认,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西方有位哲学家对人曾经有这样一段描述:人就是各种欲望的集合体,除去欲望之后,人究竟还剩下些什么呢?只有一i片虚空。没有欲望的人,如同没有解的方程,没有弦的竖琴,没有动力的螺旋桨。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中国古代的道教反对人们充斥各种欲望,并认为欲望是混乱之根源,因而提倡人们无欲无望,认为“清心寡欲,清静无为”近可达到个人修身养性的目的,远可作为治国平天下之利器。然而,即便是道教在中国最为昌盛的年代,“寡欲”之说也并未能占据人们思想的统治地位。之所以会这样,如果要究其原因,其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这种说教有悖于人的天性。那么,我们人的欲望是从何而生的呢?欲望是人的需要被意识到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人要生存要发展,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既包括人机体生理的需要,也包括人精神心理的需要。从人体内平衡的意义上来讲,当生理或心理出现缺乏或胀溢状态,存在某种不平衡时,我们就会产生获得或宣泄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们需要的满足有补和泄两种方式。人有需要就有满足需要的欲望。欲望只是我们人身心客观需要的一种主观反,映。比如,当你生理上出现进食这种需要状态时,你就会产生饥饿感,并在头脑中出现寻;找和补给食物的冲动,这就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进食欲望。而人体内的某些物质蓄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通过某种方式得到宣泄的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组织行为学 PDF格式下载



很好的一本书,从浅显易懂的方面着手,让你进入组织行为学知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