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学排名

刘念才,程莹,(加)Jan Sadlak 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念才,程莹,(加)Jan Sadlak 编  

页数:

250  

Tag标签:

无  

前言

  伴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深刻的社会变革,20世纪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等教育走出了“象牙塔”,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大学的职能也在不断完善,从单一的教学演变为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职能,把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统一起来。高等教育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世纪是知识资本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谁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居于领先位置,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教育资源需求总量不断上升。但高等教育投资增长缓慢,需求与供给、数量发展与质量提高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占世界在校生人数一半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薄弱,教育投入不足,因此与发达国家在资源投入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怎样建立一个体制、结构更加合理,水平、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世界大国的崛起总是伴随着教育的深刻变革和跨越式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入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途径,也是基于我国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从战略高度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高等教育在规模和形态布局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是世界之最,并进入了“大众化”时期。然而,我国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较大的差距。

内容概要

  《大学排名:国际化与多元化》是2007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第三次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会议(Third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Ranking Expert Group)的论文集。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包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等教育部等国际组织的官员,《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著名大学排名机构的代表,巴黎高师等世界名校的校长,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等研究机构的专家,以及研究大学排名问题的国际著名学者。《大学排名:国际化与多元化》汇集了参会者对大学排名的进展、大学排名的质量、大学排名的作用与影响、大学排名的合理使用、大学排名与其他评价方式的比较等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深刻见解,对读者全面了解大学排名和多角度看待大学排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念才,1965年出生于山东,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至1992年在加拿大Queerl rs大学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科技与教育管理博士点负责人,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Scientometrics Research Evaluation等期刊的顾问/编委,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发展年度报告”专家组成员。  程莹,1979年出生于上海,安徽金寨人。2000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高等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9月提前攻博,2007年3月获科技与教育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在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大学校(Ecole des HaIJtes enSciellces Sociales,EI。tESS)和法国科技信息观测站(Observatoire des Scierices et desTechniques,OST)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8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前身为高教所)工作。

书籍目录

  上篇 大学排名的进展  作为政策工具的大学排名  世界大学的学科领域排名  THES-QS世界大学排名方法的新变化  基于网络计量学指标的世界大学排名  CHE对欧洲科学领域研究生专业的排名  2007年台湾大学排名分析  优秀大学指南:英国大学排名的一种新方法  哈萨克斯坦大学排名的方法  斯洛伐克大学排名:三年来的经验  罗马尼亚的大学排名  俄罗斯大学排名的国际化前景    中篇 大学排名的研究  根据柏林原则分析大学排名的质量  世界大学文献计量学排名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评价论文引用影响力的新指标  澳大利亚大学排名的新方法:考虑大学的学科构成  大学排名声誉调查中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的差异性  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的评价与排名  大学的第三职能排名    下篇 大学排名的作用  学会与排名共存:高校领导的经验  排名、治理和吸引力:法国的新情况  利用排名提高质量:马里博尔大学的经验  U.S.NEWS排名的影响分析  大学排名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分类与排名的联系兼论柏林原则对高校分类的适用性  附录 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

章节摘录

  上篇 大学排名的进展  作为政策工具的大学排各  一、引言  1963年,当加州大学一伯克利一份激进的校内学生报纸《Cal Reporter》开始发布学生对课程和教授的评价结果时,该校的老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强烈的抗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美国以及其他很多国家,学生评价逐渐成为很多大学内部绩效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在甚至出现了这样的网站,允许来自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意一个学生都对他们的老师进行打分。更普遍的是,在过去的20年里,过去享有很大自治权的大学越来越需要解释说明他们的成绩和公共资源投入所产生的效果。对高等学校而言,这种日益增长的绩效责任(accountability)要求不仅来自学生,而且来自其他一些利益相关者,如对不断上涨的财政支出异常警惕的政府部门,渴望招募到优秀毕业生的雇主,以及对教育质量和劳动力市场信息非常关心的公众。  认证、周期性评估、外部专家评估、审查、审核、目标责任合同、基准对比分析、科研评价等都是很常见的绩效责任形式。有些是大学自愿开展的,而另一些则是由外部的基金组织、质量保障机构、校长联席委员会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团体强加给高校的。后者的形式之一就是排名。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影响较大的排名不少于45个,这其中既包括加拿大《麦克林》(Maclean'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这样的全国性排名,也包括《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上海交通大学这样的全球性综合排名,还包括专门的科研排名(如新西兰和英国所开展的),甚至包括一些特殊的排名,如信息资源最丰富/便利的大学排名和政治上最活跃的校园排名。


编辑推荐

  《大学排名:国际化与多元化》主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全球战略视野下的世界一流大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设一流大学的创新举措,以及各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为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和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人员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学排名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