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

闫苹,张雯 语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作者:

闫苹,张雯  

页数:

38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参照三十年代课程标准中的文体分类,按照普通文、实用文、诗歌、剧本四类,从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民国时期小学教科书中精选出近600篇精彩课文,具体内容包括生活故事、自然故事、历史故事、书信、儿歌、新诗、话剧、歌剧等,并将课后编排有特色练习的篇目进行整理,单设“特色练习设计篇目”,力求从选文、练习设计两方面来展现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特色。这些选文有的富含时代精神,有的反映了知名编者的思想,都很有特色。

作者简介

闫苹,1953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三十年来,在语文教育的教学与研究中,以语文教材研究为主要方向,曾主编《中国现代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比较教育学》《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等著作,并发表语文教育方面的论文若干篇。
张雯,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现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助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科研工作。

书籍目录

一 普通文 (一)记叙文 生活故事 自然故事 历史故事 童话、寓言 传说 日记 游记 其他 (二)说明文 (三)议论文二 实用文 书信 启事 演讲稿 其他三 诗歌 儿歌 民歌 新诗 杂歌 谜语四 剧本 话剧 歌剧五 特色练习设计篇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当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及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  在西方,长期以来在价值观上都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征。自中世纪到近代以前,西方国家一直是以一种基督教精神来支持道德。其间虽存在不同教派的斗争,但其核心的宗教精神是基本一致的。近代以来,这种一元化的道德信仰受到了启蒙运动所提倡的世俗精神的巨大冲击。在致力于建立近代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的过程中,西方国家一直致力于构建一种以人的普遍理性和自然权利为基础的,具有世俗色彩的价值观体系,并试图通过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来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但一方面,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价值观仍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西方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例如,清教伦理深刻地影响着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许多学校仍然把《摩西十诫》贴在布告栏上,各地学生每天上学之前都要祷告或颂读《圣经》;在保守色彩浓厚的英国,一直到1996年的教育法中,仍继续要求所有学生每天都应参加集体礼拜活动,活动应全部或主要与基督教特征有关。集体礼拜用于加强国家课程或宗教教育的学习,但并不是用来作为宗教教育的代替品。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一元化特征,随着学生文化运动、各种少数文化群体争取自身权利的民权运动兴起,以及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产生的深刻影响而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且逐渐崩溃,西方国家进入了一个价值观多元时代。  第一节 从一元到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一、20世纪60年代政治和文化运动对价值观的冲击及多元主义的兴起  20世纪的“60年代”(The Sixties),在西方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时代。历史意义上的年代并不一定完全按时间的纪年划分。历史含义上的西方“60年代”,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以新左派运动的兴起为起点,至70年代初,以“黄金年代”终结、各种社会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标志,在西方有“漫长的60年代”(10ng sixties)之说。在这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西方国家发生了许多形态各异、五彩纷呈,但在内在逻辑上却相通的事件,包括新左派运动、反越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学生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流行音乐的兴起、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性观念革命、后现代思潮崛起等等。这些事件不仅给这个时代留下了西方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的深深的印记,而且,它们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一份精神遗产,超越时间的界限,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延伸,对当前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依然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  西方社会20世纪60年代所发生的大变革,给西方国家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如果说多元文化主义(或称文化多元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时,只是作为一些主张不同文化之间都有其内在价值而应平等看待的人类学家提出来的理念,那么,到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多元文化主义则不仅成为了一股社会思潮,而且也成为了一种社会现实,成为了西方主要国家对待其他少数文化族群,制定文化、教育等社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正如金里卡(Will Kymlicka)所说:“多元文化主义这个术语词义的扩大,一方面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国际政治气候的改变,另一方面源自围绕少数民族权利的讨论以及女权运动。”“开始认可多元文化主义的这种转变,对于美国和英国来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虽然其具有不同的原因。在美国,它是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的结果,正是对这种支撑着黑人民权运动强烈而真诚的感情的理解,美国人逐渐认识到,允许所有的美国公民拥有空间和机会去建立一个奠基于他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以维护自尊,那是很重要的。而在英国,由于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被视为‘新的国民,,他们中的大部分遵守当地社会的法律和风俗,他们看来没有必要抛弃他们的宗教传统、饮食习惯和语言,这样就导致一个事实,同化不再是把移民融人当地社会的惟一方式,整合提供了一种更为实际的更为宽容的在道德上也更易被接受的新方式。”  1.西方文化从一元到多元的变迁  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有着一个从一元到多元变迁的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上可以以20世纪60年代为界,自近代以来到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方民主国家致力于建立以共同文化为基础的民族国家。  (1)西方社会致力于建立单一民族文化时期  美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其最初人口由欧洲不同民族组成,但其基础是盎格鲁一撒克逊美国人的传统和历史经历。自建国初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统一的美利坚民族文化,这种要求体现在文化政策上则是“熔炉”政策。1909年,犹太裔作家依斯雷尔?赞格威尔(IsraelZangwill)在其剧本《熔炉》(Zhe Melting Pot)中,将美国喻为能使“所有的欧洲民族……融化和再生(re—forming)的伟大熔炉”。“熔炉论”由此正式得名并迅速传播开来。“熔炉论”的核心是强调以盎格鲁一撒克逊美国人的传统和历史经历为基础的美利坚民族文化传统的一致性和一元性,这种一致性的基础是英格兰裔移民的历史文化经验和价值取向。在这种民族同化理论的影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出现了一场强求来自东南欧的新移民放弃母国文化传统,无条件接受主流文化的“美国化运动”。  这种民族同化政策自实行以来,虽然一直受到美国社会一些有识之士的批判,但是,以同化为指向的“熔炉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着美国文化解释的正统位置。几乎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与美国相似,澳大利亚建国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是对其他族群文化进行强制同化的“白澳”政策。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移民为主,并且号称是多元移民所构成的国家,除了“澳洲原住民”,其他都是后来的移民,因此理论上移民只有先来后到的区别,不应区分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但在实质上却非如此。澳大利亚经过以英国白种人后裔为主的移民开垦一百多年之后,才以联邦的形态独立建国,所以澳大利亚有个清楚的主流社会,是以英式的文化为基底,经过在澳大利亚这块土地的淬炼而产生的所谓的澳式风格,后到的移民则都有机会体认这种澳式风格,并且认知主流社会的存在。因此,对于非英式的族群文化,包括原住民文化和其他少数族裔文化,澳大利亚首先实行的是民族同化政策,这种政策立足于对同类利益的信仰和澳大利亚为纯白色人种国家的认定,它力图以同化的方式来统治土著民族,并强烈地排斥非欧洲移民。澳大利亚政府实行的“白澳政策”,即一方面在人口上限制非欧洲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另一方面还强迫澳大利亚白色人种的家庭收养土著民族的孩子,就是同化政策的最好例证。由于同化政策的实质是要土著民族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遭到了土著民族的抵制和抗议。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劳动力的缺乏制约了澳大利亚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从1947年开始,澳大利亚大量接纳外来移民,到20世纪60年代末,大约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00万人移入澳大利亚定居。面对大量移民的涌人,澳大利亚政府在坚持白人文化为基础的前提上,逐渐调整了其文化政策,即不是以主流文化去同化少数民族文化,而是以主流文化影响并改变少数民族文化,并进而形成新的澳大利亚的国家文化。这种政策并不鼓励文化的多元性,而只期望每个民族都服从于一个整合而成的澳大利亚国家文化。这一政策有点类似于美国早期的“熔炉”政策,其宗旨在于重建新型国家中新的文化体系。  与美国和澳大利亚一样,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其早期同样以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为主。在加拿大境内生活着北美土著印第安人、因纽特人,欧洲殖民者的后裔,如英裔加拿大人、法裔加拿大人,以及从世界各地不断移居来的意大利人、日耳曼人、乌克兰人、华人和印度人等。从加拿大的历史进程看,执政者对于境内多民族文化所采取的政策,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实行的是文化同化政策。占人口大多数和居于统治地位的英裔加拿大人,曾经试图以自己的英格兰文化同化国内最大的少数民族法裔加拿大人及其他民族,造成英裔加拿大人和法裔加拿大人的长期对立,导致法裔加拿大人居住相对集中的魁北克地区民族主义情绪不断上升,成为多年来加拿大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 PDF格式下载



正阅读"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 感父母恩,敬师恩,教自立,不自弃,爱动物...。 推荐该书给现有和将有小学生的家长。


虽然文字简单,文章内容也不华丽,但作为小学的启蒙教育足够了,最关键的是课文用孩子们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尊老爱幼、互相帮助、识体懂礼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一些生活常识。当然结合历史背景,也有一些保卫国家抵抗侵略的内容,但都比较温和,毕竟是孩子,不能让她们小小年纪就背负上国家、民族的重担,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我想这也体现了课文编纂者的良苦用心吧。


书里收录了很多民国课本中的文言文的白话文,书中序言写道:民国时期的中学生的素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我们现在的国学教育实在不如以前。


还没有全部看完,简单的看了下,那时的语文真心的好,不知道现在小学是否还有这样课文,觉得这才是要教给孩子学的语文


很不错的书,对自己了解民国时期的教育很有帮助,同时也希望给孩子学习更好教育的机会。


作为一名老师,拿到这本书,空闲时感受过去语文教学之路变化的点滴,在一篇篇课文中百感千愁,很惬意。


好书,民国时期很重视孩子品格的教育,内容生动,的确不错。


曾经网上讨论得非常多,于是到网上买来看。发现里面的内容非常好!都是一些名人的经历或者著名作者的摘录,书中包含的内容比现在的课本真是强一百倍。内容非常有深意!孩子也容易理解。不像现在的语文书,全是一些空洞的赞美,很无聊。真是一代人的退步呀!明国的书却能给孩子一个多彩的世界。


经典,可以对照当前的语文教材,反思,收藏。


以前没看过,只听说了,知道当当有买,于是就买了一套。看了之后觉得浅显易懂,而且又有趣味性,是我感到以前的语文都是活学活用的。十分的好,我很喜欢,我家女儿也很喜欢,天天都要看一遍。


建议对语文有兴趣的人可以研读一下,难得的好书!


文字优美还富有教育意思,相对现在的教材,那简直是美食与狗屎之别!


拿到手感觉不错。有一种时光交错感。让孩子了解一下不同时期的小朋友都在学什么。


我家宝宝已经学了好几篇文章了,很开心啊.中国人只有学好了中国文化,,才会真正热爱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


教育了几代人的好文章。


应用文比较多,适合给小学4年纪以上的孩子作为课外阅读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很适合小学孩子读。内容很丰富,可以学到知识。


各种题材兼备,可看可赏可演,岁月的沉积。建议小学孩子的家长都买本给孩子看


这样的国文课本才有中国味。


很多励志、为人处事的小短文,小寓言,适合在现在浮躁的社会里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和思考。现在的小学生估计还不能完全体会所有故事的深意。


难得的一本好书,孩子看了很喜欢,连我们看了都喜欢,原来的教育家真是有水平,不掺水分的呀


跟现在的课本区别好大


适合高年级的小学生,也为初中学习古文打下基础。


回味无穷,领会精神吧。


不错的一本书,内容多、文章美,适合小学生读。


书的内容很好 ,读起来很优美,家长孩子都喜欢。


我孩子今年三年级,很喜欢这本书


很多家长在找这本书


本书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人数,进一步学古文!但是价格浮动,让我讨厌!


很好的图书,孩子很喜欢!!


很稀饭,以后给宝宝看


孩子应该拥有


是买来送给外甥的。家长带着读评价不错。


一本对孩子有益的书,值得买


她说很好,也很高兴!


简单又复杂 明了又含蓄 受益匪浅


真的很深动,给孩子念时,孩子可喜欢呢!


课外阅读,提高综合素质的魔法棒


同样很经典


是自己想要的书,质量也好。值得一读。


女儿只有3岁,简单看看再诘诘就明白了


自己买一本,又买一本送给朋友做礼物。


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这本书很有特色,是对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孩子爱看,有文化的质感。


出于好奇,买来看看。民国时期的课本质朴而有基本的生活教育,相比现在的课本确实有可取之处,但是仅供参考而已,绝不赞同全盘使用民国教材。


诚如编者所言,这本书是在抢救消逝中的“旧国文教材”,于抢救的同时,也唤醒人们的记忆,打开了读者的眼界,“原来国文还有过这么好的教材”。
缺点就是没有根据课文的难度将“初小”“高小”的文章排序,使读者难以挑选合适难度的文章给低年级的学童阅读。


跟现在的语文书风格不大一样,学习了。


稍微翻了一下,也许对现在教育制度下的还在有帮助。


民國時候的課本比現在好多了,更加注重人性教育。非常值得一讀,受益匪淺!


就是编排比较拥挤,前篇文章的尾巴在后篇文章的头上,就几行文字,不美观.书别的方面还是不错.


炒得挺火,看了看还有点不习惯,但人总是要保持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


结果我买错了,不是这本,是另外一套,下次再买过


内容选编一般般。不够地道!


有些内容还需要在家长的引导下看。


孩子看得还可以,廷好玩的


买来了,我第一个看,女儿第二个看,然后我父母第三个看


唯美的文章


还不错,后面有点乱


因为购买了‘开明-国语课本<上、下>’,于是也没研究就买了这本。虽说此书也将选择的文章分类了,但摘抄过多,文字排版有些显乱。

只是感慨民国时课本都请大家编撰,叶圣陶编,丰子恺绘。足见政府的重视程度。


内容还不错,但书的编排有问题,肯定没过脑子:整本书按文字类型的大类编排目录,但每大类里没有详细的目录,也不按年级排序,找孩子适用的课文只能自己一篇一篇过,头疼!


最遗憾的是文言部分没有对应的注解和白话翻译,孩子读起来很吃力。不宜此书的传播和推广。希望再版的时候考虑这一点


就是排版太差,一篇接一篇的,下篇文章好像是上篇文章的一个段落,应排版为一篇文章完了,再翻页排下一篇文章。


这本书还算可以,比现在的要好,现在的真不是可以用的,但没有看原来一些评论的好上天。


休闲小读物


人文的多一点,但那种革命的也有。总的来说,还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