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叙述形态论现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

郑礼琼 郑礼琼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11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郑礼琼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11出版)  

作者:

郑礼琼  

页数:

164  

内容概要

  《当代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文库·从叙述形态论现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以夏目漱石前、后期三部作为主》以叙述形态为切入点,考察了现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以夏目漱石中期创作的六部作品为研究对象。《当代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文库·从叙述形态论现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以夏目漱石前、后期三部作为主》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这六个叙事文本,探究建构现代主体的话语机制。

书籍目录

导论从叙述形态探索现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之可能性及其研究路径 一、研究综述以及问题的提出 二、论题的总体框架 三、研究课题设置的可能性 四、拓展新思路的研究路径第一章 全知叙述者的客观指认:现代主体的两个镜像 第一节 现代主体的镜像之一:《三四郎》的“伪善” 一、空间叙事的文化指涉 二、人物视角与主体缺陷 三、“迷羊”的青春:虚妄的想象性自我 第二节 现代主体的镜像之二:《从那以后》的“露恶” 一、反“家”的现代寓言 二、作为主体话语的“身体” 三、“自然”:回归他者的梦第二章 他者的到场:现代主体的初步相对化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与他者的浮现 一、日常生活叙事的回归 二、他者的相对化叙述 第二节 “新家”的合法性危机 一、“爱”与“罪”的物语:“新家”的危机 二、他者:打不开的“门” 第三章 他者的“侦探”:自我意识过剩的解构 第一节 叙述话语的“冒险”:“侦探”的他者 一、叙述分层与他者的导入 二、田川敬太郎:“侦探”的他者 第二节 “我”的不可靠叙述:“自我意识过剩”的危机 一、第一人称叙述:现代主体的自我解构 二、不可靠叙述者:“我”的身份危机第四章 现代主体的他者化建构第一节 渐行渐远的“我思”与他者的叙述 一、“我思”的挫折与他者化建构 二、解读“他者=叙述者” 第二节 他者叙述凸现的主体困境 一、基于现代家族寓言的反思 二、“旧家”伦理与“我思”的悖论第五章 走向对话与交往的主体间性 第一节 《第一人称叙述者/主人公》:“我”与“我”的对话 一、《心》:两个“我”的故事 二、叙述层次的互文关系 第二节 现代主体认同的新一轮重建 一、《“先生”/“青年”》:《明治/大正》 二、在对话与反思中重建现代认同结语现代认同的建构与主他关系附录一夏目漱石生平年表(1867~1916)附录二夏目漱石创作生涯引用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综上所述,有关建构现代主体的话语机制的阶段性变化反映了夏目漱石现代认同思想的深化。“前期三部作”、“后期三部作”六个文学文本的叙述形态在共同的主题方向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一元叙述”到“复数叙述”再到具有很强互文性的复数叙述层次的导入等,一系列叙述变化凸现的是有关现代认同的内涵的反思与调整。《三四郎》与《从那以后》设定的传统“伪善”与现代“露恶”的主体观念显然是错误的,于是,从《门》的“复数叙述”呼应了“爱与罪”的主题框架中有关自我与他者的反思,通过他者的聚焦与叙述,圉于抽象思辨的现代主体的孤独与固执得到了相对化建构,批判了“自我意识过剩”。最后,《心》独特的叙述形态强调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具有十分深刻的时代意义。  三、研究课题设置的可能性  首先,作为现代性问题的核心,现代主体的确立一直是日本近代文学三大价值基准之一:“研究日本近代文学史,重要的是必须首先确定日本近代文学的基准。从世界文学史的范畴来说,传统走向现代,大致必须具有以下三个价值基准:一是现代自我的确立;二是文学观念的更新;三是文体的改革。”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大部分文学文本都涉及到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交往,通过一系列事件突出两个不同自我之间的冲突或融合,从中凸现有关现代认同的思索。“我”的故事始终离不开他者的形象,尤其是“我”所爱的他者,因此,自由恋爱又是一个表述自他关系的核心能指。无论是日本第一部近代小说《浮云》,还是日本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舞姬》都通过男女恋爱的图式探讨了现代认同问题,成为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前文本。夏目漱石的“前期三部作”与“后期三部作”无疑也处于这一延长线上。事实上,现代个体寻求的主体性就是一种主体身份的确立,具体体现在现代自我认同的过程当中,而“自我认同”的问题又可以还原为两大方面:(1)我与“我”的关系,也就是身心关系问题,投射于个体的心理层面;(2)“我”与他者的关系,涉及到个体的归属感问题。因此,日本的现代认同也涉及到“我”与他者的关系。然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又使现代主体远离了客观现实,陷入一种主观思辨之中,导致现代认同的探索局限于封闭的“我思”。  ……


编辑推荐

《从叙述形态论现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以夏目漱石前后期三部作为主》(作者郑礼琼)以叙述形态为切入点考察了现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研究的文学文本是夏目漱石中期创作的六部作品: 《三四郎》、《从那以后》、《门》(前期三部作)与《春分之后》、《行人》、《心》(后期三部作),这些叙事文本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代表性,在当时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构成了某种主导性的叙事倾向,集中反映了日本作家有关现代自我的思考与探索。18世纪是日本步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过程,现代主体的建构即现代认同问题成为日本明治文学最为关切的主题之一。同时,认同问题体现为对自我价值和对他者的意义、地位的接受,对他者意义、地位的接受直接关系到自我认同的确立。因此,现代主体身份的确立其实与他者息息相关。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夏目漱石中期创作的六个叙事文本,探究建构现代主体的话语机制,换而言之,就是考察主体与他者是如何被纳入不同阶段的现代认同框架之中。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从叙述形态论现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