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波罗的海三国史

凯文·奥康纳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

凯文·奥康纳  

页数:

256  

译者:

王加丰 等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全球化时代,关注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的源流、现实和未来,不仅仅是新世纪人文学科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许多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强烈兴趣所在。甚至,关注别国热点,不亚于关注自身状况,也已经成为心态开放、视野开阔的许许多多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然而,至今我国尚未出版过一套相对完备的世界国别史及地区史丛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虽然陆续推出过一些国别史、地区史,但既无规划,也很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英、法、美、俄、日、德等大国,覆盖面过于狭小,更遑论完备与权威了。为此,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通过深入调研,邀约史学界专家进行多方论证,精心策划组织出版这套《世界历史文库》。《世界历史文库》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原著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中文译者应基本上是史学专业人士或具有较高史学修养的翻译家。总之,学术性、权威性、完备性、可资借鉴性以及可读性,是《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标。显而易见,入选《世界历史文库》的著作,只是给读者们提供了关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一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可资借鉴的优秀文本。在史学领域里,治史者所拥有的材料、眼光、立场以及才学识见的不同,必然导致历史研究结论与叙述状态的迥异,相信读者们会在阅读研究时注意加以辨别。上下数千年,人类一直在探寻自己的历史,寻找“信史”,追求“良史”,以期获得历史的真相和启悟。

内容概要

这本书不是关于俄国的。其主题是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及过去上千年间曾经生活在这个地区的许多民族。更明确地讲,本书描述的是处在遥远的东北欧洲的一个角落上的三个小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里的斗争,是为了创造他们自己的民族身份及获得和维护他们的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凯文·奥康纳 译者:王加丰 等

书籍目录

序缩略语历史年表第一章 欧洲未被人知的地方 一、地理、气候和居民 二、波罗的海地区的民族 三、变化和展望第二章 早期历史 一、波罗的海人是谁? 二、北方十字军 三、波兰—立陶宛联邦 四、立陶宛的犹太人 五、德意志人的统治 六、俄国的扩张 七、波罗的海地区的路德教 八、俄国人、波兰人和瑞典人的竞争 九、北方战争第三章 俄国人的统治(1721—1905) 一、波罗的海地区的德意志人和俄国政府 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农民 三、农奴解放及其后果 四、宗教生活 五、民族觉醒的根源 六、拉脱维亚的觉醒 七、爱沙尼亚的觉醒 八、俄罗斯化 九、波兰—立陶宛第四章 革命年代(1905—1920) 一、城市化和工业化 二、新的政治运动 三、1905年革命及其后果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德国人的占领 五、1917年波罗的海地区民族运动 六、十月革命 七、独立战争第五章 独立(1920—1940) 一、重建和改革 二、早期的民主实验 三、威权主义政府 四、经济发展 五、少数民族 六、社会与文化 七、对外关系 八、丧失独立第六章 苏联的统治(1940—1985) 一、苏联占领初期 二、奥斯兰 三、苏联化和抵制 四、集体化、工业化和俄罗斯化 五、波罗的海各国共产党 六、文化和宗教 七、社会经济发展 八、民族主义与持异议者 九、波罗的海地区衰落了吗?第七章 再度觉醒(1985—1991) 一、波罗的海地区的开放性 二、共产党和波罗的海地区的群众运动 三、主权还是独立? 四、僵局 五、解体第八章 后苏联时代的波罗的海三国 一、政治和政府 二、公民身份与少数民族 三、经济改革 四、社会和环境问题 五、往事(苏联时期)纠葛 六、妇女和女权运动 七、与俄国的关系 八、加里宁格勒 九、与西方的关系 十、波罗的海各国之间的合作 十一、结论波罗的海三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文献综述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欧洲未被人知的地方一、地理、气候和居民本书的主题是3个处于东北欧很少有人知道的小国:从北到南分别是爱沙尼亚(Estonia)、拉脱维亚(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因为它们位于波罗的海东北部沿岸地区,所以11世纪德国的编年史家们最初称其为“波罗的海”(Mare Balticum),通常它们被称为波罗的海诸国(the Baltic states),或简称为“波罗的海”(the Baltics)。三国中最小的爱沙尼亚的面积大体相当于合并起来的佛蒙特(Vermont)和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立陶宛只比拉脱维亚略大一点。每个国家都与西弗吉尼亚的面积差不多。波罗的海三国的位置,隔海与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半岛相望,处于西欧与俄国之间,西欧与俄国曾对他们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发生过深远影响,并继续影响着他们的安全感。除了2750英里的海岸线和1000多个爱沙尼亚的岛屿,该地区的地理几乎没有什么突出的特征。总的说来,波罗的海地区海拔不高,地势平坦,那些最高的地方勉强达到1000英尺。立陶宛拥有最适于耕种的土地,因而最依赖于农业,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有更浓密的森林,木材和木制品成为它们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波罗的海气候温和。爱沙尼亚是海洋性气候,但往南到立陶宛,就接近于大陆性气候了。在这整个地区冬天温和,夏季凉爽,但不管在什么季节,波罗的海地区常常很潮湿。在黑暗的波罗的海的冬天太阳很早就落入地平线下面去了,而在仲夏,爱沙尼亚一天享有19个小时的太阳光。1989年,波罗的海各国,那时是苏联的3个共和国,加起来不到800万人口。这个数字相当于今天的奥地利或乍得(Chad)的人口。然而,20世纪90年代不利的人口流向促成了人口衰退,令人担忧。到2002年人口下降到750万以下。迁出这几个国家的居民,大部分是俄罗斯人,近年来已经逐渐减少,而且男性居民平均寿命下降的趋势可能得到了克服,但爱沙尼亚人和立陶宛人的低出生率好像没有扭转,只有立陶宛近年来出现了积极的人口增长。二、波罗的海地区的民族与外部世界隔绝了半个世纪,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波罗的海三国是一个不熟悉的地区,而且西方人常常把它与同样不熟悉的巴尔干混淆起来。这个错误是令人遗憾的,但除了“波罗的海”(Baltic)和“巴尔干”(Balkan)这两个词的发音在讲英语的人听来有些相似这一明显的事实,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犯这种错误,还有各种可以理解的原因。巴尔干和波罗的海地区都处在欧洲的十字路口上,就这一点而论,它们都曾经既是文化的传送者,又是更大、更强有力的邻居们渴望得到的牺牲品。此外,东北欧的波罗的海各民族,像东南欧的巴尔干各民族一样,都存在种族上、宗教上的多样性,其结果是所有的民族都不断地与身份问题作斗争。然而,在他们的历史经历中,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把这两个人们知之不多的地区的民族区分开来:巴尔干各民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而土著的波罗的海人(Bahs)近600年问总体上一直保持着相互和平的关系。确实,一度构成南斯拉夫(Yugoslavia)的各个国家在那里的共产主义制度解体后就陷入战乱,而在苏联的统治结束后,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即使严格地讲并非享有普遍繁荣,也曾享有一段和平的时期。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外国人的统治而“回归欧洲”后,波罗的海各族都决心保持他们在10多年前的独立斗争中形成的合作和团结精神。波罗的海地区一个起决定作用的特征是民族流动,外国人进入这个地区,常常通过流血的征服。波罗的海地区的德意志人(被称为Bahische)于13世纪时凭武力在该地区立足,此后6个世纪间构成了该地区的精英,对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到1940年,德国人的存在几乎消失了,紧随着苏联征服而来到这个地区的是大批俄罗斯移民。犹太人在立陶宛一度很显眼,较小的程度上在拉脱维亚也是这样,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全部被杀。除了俄国和德国,瑞典和波兰在该地区的历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居住在爱沙尼亚的数量不多的瑞典人在1944年红军到来前逃走了。同时,相当数量的波兰人把维尔纽斯(Vilnius,有20年间是处在波兰人的统治下)看成他们的家园,继续住在那儿。在3个波罗的海国家中,只有立陶宛可以声称在20世纪以前自己曾享有一段时间的国家主权。确实,在中世纪末立陶宛是欧洲最大的国家。然而,到16世纪时,它的历史紧紧地与波兰的历史纠缠在一起。到18世纪末波兰-立陶宛国家曾从地图上消失过,立陶宛统治过的大部分地区被并入俄罗斯帝国。另一方面,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各个独立的欧洲国家的大家庭中是相对后起的国家。拉脱维亚人和爱沙尼亚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才建立起新的国家,此前,他们先是在德意志男爵的统治下度过了5个世纪,然后是近300年的俄罗斯的统治。在1918—1940年这段简短的时期中,德国和俄国的国力虚弱,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都获得了独立。从1991年开始,当苏联突然从内部解体时它们再次享有自己的独立。在所有这些过程中,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一直热烈地依恋于他们自己的家园,为守护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而骄傲。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享有某种共同的历史体验,但他们中每一个民族都是独特的。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历史上属波罗的海地区的民族,他们说的是古老的印欧语系的语言。但是至少自13世纪以来立陶宛人在人种上与其他民族截然不同,而拉脱维亚人是中世纪里由几个波罗的海地区的部落汇聚而成的。另一个波罗的海地区的民族是古代普鲁士人,但随着德意志人的征服,他们大半被同化,不再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而存在。爱沙尼亚人,不像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具有芬兰一乌戈尔族(Finno-Ugric)的起源。爱沙尼亚语与芬兰语密切相关,与匈牙利语的关系更加疏远。爱沙尼亚人语言上的亲属还包括立窝尼亚人(Livonians或Livs),他们住在拉脱维亚的西北部,但逐渐被附近的拉脱维亚诸部族所吸收。只有少数立窝尼亚人保持不变,其中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像普鲁士人一样,他们也是将要消失的。在波罗的海三国中,宗教上的联系几乎如种族那样多种多样。爱沙尼亚人和西部拉脱维亚人倾向于加入路德宗,而拉脱维亚东南部(拉脱加尔地区)的许多人和几乎所有的立陶宛人是天主教徒。所有这3个波罗的海共和国的俄罗斯人通常都信仰东正教。犹太教几乎消失了,这个地区只有几千个犹太人残存下来;而在这些波罗的海国家中伊斯兰教也未能以任何方式站稳脚跟。“赞美克利希纳派”(Hare Krishnas)和其他与众不同(至少对波罗的海人来说是这样)的教派,在苏联统治时期完全不为人所知,现在偶尔能发现他们在诸如塔林(Tallinn)和里加(Riga)这样的大城市中唱歌和跳舞。三、变化和展望像“赞美克利希纳派”这种又跳又唱的外来景象的出现,证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地区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列宁和当地共产主义领导人的铜像消失了,所有这一切都随着苏联的解体而被推翻,苏联政权的此类标志被那些波罗的海地区民族英雄的雕像和纪念碑所取代。这些民族英雄大部分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而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波罗的海各国人民为摆脱外国侵略者而进行斗争的标志。维尔纽斯(人口580 000)、里加(人口796000)和塔林(人口408 000)这些历史的切片或“古老的城市”,目前正在经历令人印象深刻的转变:天主教堂和其他历史建筑正在恢复重建,同时许多新建的和整修过的宾馆、饭店、酒吧和俱乐部在迎合来自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欧和北美来的不断增长的游客。无论如何,这些变化并不仅仅是某种油画的光亮的外表,而是远远更为深刻。从1991年以来,这个地区已经恢复了民主,有了民主,人民就有了选择的自由。站在塔林市政厅的钟楼上可以看到这座迷人的、色彩明亮的汉萨城(Hanseatic town)的全景,游客们在这儿看到了一个健康的而繁荣的“欧洲”城市;当然,这座城市已经既受益于成千上万来自芬兰的度假者的信用卡,又受益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投资商的乐观主义。然而,这座爱沙尼亚的大城市的繁荣与爱沙尼亚东南部的停滞或拉脱加尔(Latgale)的赤贫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拉脱加尔是拉脱维亚东部的一个农业区,那儿日益老化的人口仅仅靠几美元一天来艰难地维持自己的生存。确实,整个波罗的海地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放弃了前景暗淡、没有变化的乡村,来到城市寻找他们所希望的机会。这些年轻人离开后,留在他们身后的既有成千上万英亩荒芜的农田,还有那些不太有能力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人,包括老弱病残者。但既使生活在城市里,那儿虽然有整洁的公共空间和琳琅满目的店铺,也有自己的种种缺点:收入颇丰的职业远非得到保证,无数人仍然生活在苏联时期的衰败的住宅区里。

后记

本书作者凯文·奥康纳在写作本书时是美国南伊利诺伊(SouthernIllinois University)大学的历史学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王赳翻译了第六章、第七章,其余为王加丰翻译,全书由王加丰统一校对。译者虽长期从事世界史的教学与研究,但对波罗的海各国的历史和经历却知之甚少,因此是一边翻译一边学习,书中某些地方的翻译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编辑推荐

《波罗的海三国史》:世界历史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波罗的海三国史 PDF格式下载



书不错,关于波罗的海的书本身就比较冷门。需要对周边国家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推荐先了解一下波兰历史,再看这本书可能帮助回更大一些。


这本书使我对波罗的海的历史了解更多了。


关于波罗的海的历史太少啦,呵呵 对于想大体了解的人 这些差不多了哦


三个小国在与大国为邻的艰苦岁月。


很简单很清晰的世界历史。


一直很想了解他们的历史,很不错


是一本比较客观的历史书


很好的书本 里面有我想了解的加里宁格勒的内容


给老板买的,还不错


这一系列书都这样,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充分了解。


好系列,值得一看,有买齐的冲动。


相关方面的书不多,这本值得一读


最近突然对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感兴趣,但市面上单介绍两国的书太少。且“波罗的海三国”在历史、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心理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共性。与其单独了解其中的一两个国家,不如把这三国视为一个地区性政治实体来整体看待。因而选择买这本书来大致了解一下。


一直以来,国人对波罗的海三国并不是很了解,懂得其历史的更是微乎其微,只是知道这三国曾经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当然,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立陶宛,其当年的大公国兴旺历史,在世界通史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这也难怪,毕竟有关波罗的海三国历史的出版物实在是太少了。如今,作为“世界历史文库”之一的《波罗的海三国史》得以出版,应该说是揭开了波罗的海三国历史的神秘面纱。初阅此书,感觉引用史料还是比较粗略,不够系统,特别是对三国1919-1920年间创建国家人物的介绍不全面和不具体。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他写的是能作为教科书的这么一本规规矩矩的历史书,也许是太普通, 读起来有点像喝白开水的感觉,如果对历史没兴趣的话,还是不要浪费钱。但鉴于介绍波罗的海三国的书实在少得可怜,真的想知道点什么的话,就买吧,不要睡着哦~


稀见的小国历史,可以学习一下。


通过作者客观的叙述,读者可以了解小国夹缝内生存的艰难与顽强。摆脱苏联的统治,就是重生。


对这些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书内容很好,但是有点久


如题,是比较细致的讲述了这三国历史的书籍。这类书在国内不多,如果想了解这三个国家的历史就入手吧= =+当然也有些缺点。不是我挑刺啊,只是希望能再接再厉,毕竟将历史的书不像别的,是需要严谨性的。没错,这本书很严谨……每句话都肯定是精心考虑过的,很少有个人的情绪。但是也不可能没有……看到这种东西的时候笑笑过去就好这本书有地图,这点让我挺高兴的,毕竟这样的设计能增强对历史的理解。不过错别字不少,多字、用错字也常有发生,这点有点让人恼火。明明是本好书,校正就不能认真一些吗??


作为世界史的普及读物已经很不错了。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编写严谨,专业,是了解世界史的有价值读物。


没认真看书籍介绍,还以为是讲瑞典、芬兰、挪威的,原来是讲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国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