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是非洲

桂涛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20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

桂涛  

页数:

237  

字数:

11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非洲人也吃巧克力40多年前,毛主席把刚果总统赠送给他的两颗非洲芒果转送给了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许多中国工人从那时起听说了两个新词汇:“刚果”和“芒果”。今天,没有人会像当年那样把芒果用蜡封存、供上神坛,并为喝上一口煮过芒果肉的水而激动不已。芒果早已不再是稀罕物,但“刚果”对许多中国人依旧陌生。即使有人能勉强说出有刚果(金)和刚果(布)之分、刚果(金)曾经更名为扎伊尔、刚果(金)矿产资源丰富,恐怕也很难就刚果再说出些什么。如果硬要他们说,那他们描述的一定就是非洲了,因为“一个非洲国家”和“整个非洲”在他们的认知里似乎没什么区别。“又穷又乱”,“又脏又热”,“蚊虫肆虐”,“武装政变频发”,“政府腐败、政客贪婪、人民愚钝”……越是没有到过非洲的人,越能向你绘声绘色地描述那里的境况——那是他们想像中的非洲,那是种种传说、新闻报道、臆想和偏见共同构筑起的非洲。很小的时候,我听过一个说法:非洲人不吃巧克力——因为他们怕咬到自己巧克力色的手指。我一直记着这个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笑话,它暗示着黑皮肤的非洲人又蠢又笨。后来,我知道了“非洲人不全是黑皮肤”,知道了“西非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可可产区”,知道了非洲走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智人,走出了“自由斗士”纳尔逊•曼德拉和“绿色斗士”旺加里•马塔伊。我越来越觉得“非洲人不吃巧克力”的说法滑稽愚蠢。你可能会说,“巧克力”这样的说法没几个中国人会当真。但其他类似“巧克力”的“真理”呢?非洲人懒,非洲人喜欢骗人,非洲人搞民主越搞越乱,非洲人就知道伸手要援助……即使你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你能说出它们错在何处吗?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来到非洲,在这里生活、工作,并亲眼见到非洲人,亲眼见到“吃巧克力”的非洲人。而在这里待得越久,我就越觉得有必要写一写“非洲旅游”和“非洲动物”之外的东西:非洲人真的又懒又笨吗?非洲人怎么看待援助?非洲的民主是一团糟吗?非洲人怎么看中国和中国人?在非洲的中国人过得如何?这些问题你可以从内罗毕书店里一本本西方作家出版的英文读物中找到西方人的解答,但属于中国人的解答并不多。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曾在她的那本《走出非洲》里写道:“你回忆在东非高地上的短暂逗留,你会吃惊,竟然有在空中生活了一段时间的感觉……在这么高的地方,呼吸顺畅,心情平静、轻松。在高地上,你早上醒来之后会想:我在这儿,这才是我应该在的地方。”这块高地就是内罗毕,那片让布里克森的灵魂再也没能走出非洲的地方,也是我工作和生活了两年的地方。每天黄昏时,我最喜欢站在二楼办公室的窗前远望那些脚步匆匆、走路回家的内罗毕人。在我看来,这样的一幅画面比马赛马拉的角马和狮子更让我激动,更能让我感受非洲大陆的活力。我开始关注和思考身边的非洲人,并选择了从偏见、危险、贫穷、懒惰、部族、巫医、巫毒教、援助、野性、疾病、肤色、奴隶贸易、婚姻、饮食、民主、老兵、移民、动物、非洲人、印度裔非洲人、在非洲的中国人、非洲人眼里的中国这22个关键词入手,写一写我眼中的非洲和非洲人,以及中国人对非洲的“迷思”——那些广为流传却又不是事实、或者不全为事实的看法。我曾经给国内从没有来过非洲的朋友做过测试,很少有人能就这22个关键词中的任何一个说上超过10句。我们对这样一片面积是中国的三倍,拥有世界上最大沙漠、最长裂谷、最长河流的大陆了解太少了。如今去非洲,中国人早已不再像600年前的郑和和他的船队那样需要依靠季风和运气,北京到约翰内斯堡已实现朝发夕至。但中国人对非洲和非洲人的了解比起清朝人“其气重浊,其人类颛愚,故剖判已历千万年,而淳闷如上古,风气不能自开”的描述似乎并没有多少改变。一些中国人——甚至是不少来过非洲的中国人——还是会用“又懒又笨”来描述非洲人。但如果你把非洲人的种种举动放在非洲大陆的传统和现状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看,你会对非洲人有更深刻的理解。想想吧,生活在一下雨就停电的铁皮房里,穿的全是小摊上买到的欧美人穿剩的二手衣物,每天步行两个小时去工作,一个小时才赚几块钱,出门走两步就一身汗……这其中的任何一项如果发生在你身上都能让你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变得“奇怪”。同样,如果你把非洲的选举乱局、“能源诅咒”或是政府腐败与这片大陆的部族多样性和复杂性、非洲奴隶贸易和被殖民掠夺的历史以及世界大国在非洲的势力影响结合起来看,你就会发现“奇怪的非洲”并没有那么怪。我不想人云亦云,也不想标新立异。我只想告诉你我看到的非洲。自从2010年2月28日来到内罗毕的那天起,我就决定多走、多看、多想。我的日常工作是每天编辑、签发撒哈拉以南非洲40多个国家新华社记者和报道员发回的英文稿件。但我始终是个“不安分”的编辑。我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出门或是出差采访,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东非的肯尼亚、乌干达,西非的加纳、贝宁、多哥,北非的埃及、利比亚、南部非洲的马拉维、纳米比亚,所到之处都尽可能多地倾听、记录和拍摄。不管是非盟委员会主席、国家总统、部长,或是门卫、司机、贫民窟里的卖炭翁、爆炸袭击中的幸存者,又或是非洲的华商、中国建筑工人,只要有机会,我就与他们交谈,因为我坚信他们都比我更了解非洲。两年里,我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成60多篇关于非洲的稿件,发表在《环球》杂志和《国际先驱导报》,并在微博上发布了300张我在非洲拍摄的照片,用300条非洲谚语以“非谚有云”的形式对它们进行解读。这些文字和图片都成为这本书的主要素材。就像耶鲁•瑞奇蒙德和菲莉斯•耶斯特林在他们那本《解读非洲人》中所说的那样,“正如没有典型的美国人或欧洲人一样,也没有典型的非洲人。”我深知,任何描写“非洲”或者“非洲人”的尝试都会冒着以偏概全的风险。你可能去了坦桑尼亚和南非旅游,但回国的时候,往往会和别人说“我去了非洲”,你也可能在内罗毕和坎帕拉工作过一段时间以后,会和别人说“非洲四季如春”。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在潜意识中认为“非洲是一个国家”。虽然非洲各国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但其实,不要说东非与西非的巨大差别,在几乎所有非洲国家,走出首都,就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为了弥补我没有在西非和南部非洲长期生活过的遗憾,每次落笔写“非洲”或是“非洲人”开头的句子前,我都会询问在非洲其他地方工作过或是正在那里工作的同事和朋友,参考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或是通过阅读书籍、数据以及分社记者传来的稿件“卧游”那些没有去过的非洲国家,和那些没有机会谋面的非洲人“交谈”。这本小书最终付梓,离不开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我的妻子,她在我驻非洲的两年间默默承受孤独和思念的煎熬,支持我的工作,倾听我的见闻,鼓励我的思考和写作,并逐字修改、校对本书文稿;感谢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用“查询肯尼亚的天气”、“关注非洲的每一次会议、爆炸、骚乱”或是“不断打听哪里有特效防蚊药膏”这样的方式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我还要感谢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事,他们不但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上给我关心和帮助,还以各自对非洲的深入了解和不同感悟影响着我对这片大陆的看法。最后,感谢本书的策划及编辑董佳佳和她的团队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部,感谢你们的创意和专业精神。

内容概要

  是
  面积是中国的三倍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最长的裂谷、最长的河流
  东非有战火纷飞的索马里,又有安全稳定的卢旺达;
  南部非洲既有抢劫案高发的约翰内斯堡,也有宁静美丽的温得和克;
  既有全国只有一所大学的博茨瓦纳,也有世界上手机银行最发达国家之一的肯尼亚。
  有人忘不了这里怒放的鲜花和空寂的草原,
  有人爱上了这里奔跑的猎豹和慵懒的大象,
  有人留恋于这里淳朴善良的非洲人。
  非
  强盗劫匪横行;
  原始落后、一盘散沙;
  笃信巫医,奉行邪恶法术;
  贪婪、只会伸手要援助;
  蚊虫肆虐、肮脏多病;
  到处是羚羊、遍地是狮子;
  没有时间观念、懒散;
  洲
  “非洲:不论你对它的印象如何,不妨重新思考一下。”
  “又穷又乱”,“又脏又热”,“蚊虫肆虐”,“武装政变频发”,“政府腐败、政客贪婪、人民愚钝”……越是没有到过非洲的人,越能向你绘声绘色地描述那里的境况--那是他们想象中的非洲,那是种种传说、新闻报道、臆想和偏见共同构筑起的非洲。
  这位驻非洲记者在当地旅行考察了数年,开始关注和思考身边的非洲人,并选择了从偏见、危险、贫穷、懒惰、部族、巫医、巫毒教、援助、野性、疾病、肤色、奴隶贸易、婚姻、饮食、民主、老兵、移民、动物、非洲人、印度裔非洲人、在非洲的中国人、非洲人眼里的中国这22
个关键词入手,在书中描述了他眼中的非洲和非洲人,以及中国人对非洲的“迷思”--那些广为流传却又不是事实,或者不全为事实的看法。

作者简介

  桂涛
  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英语系硕士。2007年进入新华社对外部任记者、编辑,2010年3月派驻新华社非洲总分社,任编辑、英文发稿人,曾赴肯尼亚、乌干达、埃及、利比亚、埃塞俄比亚、加纳、多哥、贝宁等国采访,参与非洲联盟峰会、欧盟—非洲峰会等报道,曾专访塞内加尔、利比里亚等国总统。

书籍目录

序:这里是非洲
·偏见--微笑吧,因为你在肯尼亚
·危险--我坐了"马他突",我还活着!
·贫穷--地图上找不到的贫民窟
·懒惰--当"非洲时间"遭遇"中国速度"
·部族--大部族,小国家
·巫医--巫医穆萨
·巫毒教-- 蟒蛇庙、猴子头和巫毒教
·野性--五百勇士初长成
·疾病--虫虫危机
·援助--穿旧鞋,走新路
·肤色--白色的黑人
·奴隶贸易--"奴隶堡"纪事
·中国人--2011,郑和重返非洲
·民主--脚后跟上的民主
·饮食--烤黏土和油炸白蚁
·婚姻--你愿意做我的第四个妻子吗?
·战争--老兵不死
·印度裔非洲人--黑国家,棕色人
·非洲人看中国--雨还是路?非洲迷思里的中国
·移民--罩袍下的城中城
·动物--天堂之渡和动物天堂
·非洲人--聪明人"木须肉"和我的非洲朋友们
后记:走不出的非洲
附录:书中非洲专有名词汇总

章节摘录

野性——五百勇士初长成牛尿和爬满蚂蚁的土块从树枝搭成的“圣屋”顶上撒下来,落在屋子里500个赤裸着身体的男人身上。他们站在原地,双脚用力向上蹦跳着,身上满是尿水的腥臊。蚂蚁爬来爬去,在他们的皮肤上咬出红包、肿块。男人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不是喊疼,而是在向“太阳神”呼喊,向他祈求足够的力量。牛尿洒完了,蚂蚁落完了,男人们俯身蹲坐,四周寂静无声。突然,屋外等候已久的人们爆发出一阵欢呼:“‘圣屋’的木门打开了!”500个男人鱼贯而出。他们接过布,擦去身上尿水,抖落头发里的蚂蚁,肃穆许久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刚刚经历了马赛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在咬牙挺过“成人礼”上最后一项考验之后,他们,终于成为马赛族的成年勇士。“从今天起,你们将结束守卫部族的任务,开始娶妻生子、组建家庭……”马赛长老向他们大声宣布。与中国优雅而井然的“冠礼”相比,非洲“红衣牧者”马赛人的成年礼显得狰狞而血腥,但却更贴近自然与生命。在黄土和石块上颠簸了近5个小时后,我从繁华的内罗毕来到这片深藏在密林里的马赛人聚居地“奥罗米斯森林”,观摩传说中神秘的马塞人“成年礼”。整个摩坦尼克部落已经为勇士们的成年礼忙碌准备了两周——用马赛人的话说,是“从月圆到月缺”。清晨森林的薄雾中,勇士的家人们背着长葫芦走向一处高地。平时盛“牛奶加蜂蜜”早餐的长葫芦里,今天装的则是牛尿。没有人觉得牛尿污秽。牛被世代以牧畜为生的马赛人视为最主要的财富和重要的生活组成,是他们的圣物。马赛人见面问好时甚至首先会问:“您的牛好吗?”然后才问:“您的孩子好吗?”马赛人的生活里,牛的地位超越了人。马赛人世代坚信,牛是神赐给他们的礼物,以任何手段从别的部族拿回本应属于他们的牛都是正当的。据说,马赛人与周边部族频发的争端冲突多是因为牛群归属问题。牛可以帮助马赛人和他们的神建立起联系,因此,它总是出现在马赛人的重要活动中——婚礼、祭祀以及成年礼。今天的成年礼上,一白一黑两只牛已早早被牵到高地上的一间“圣屋”旁。屋子周围斜倚着上百只装满牛尿的葫芦。“圣屋”是在典礼日前一天用树枝搭建而成的尖顶、圆底的谷仓形建筑,顶部用树叶覆盖,这里将举行成年礼最重要的祈福仪式。“圣屋”外20米处,一人高的树枝搭成环形围栏。从四周村庄赶来观看仪式的马赛女人、儿童被手持树枝的卫士拦在围栏外,只有男性长者允许进入。在深沉的牛角号声和马赛人高亢而有节奏的呼喊声中,勇士们手持长棍,抬着一根新砍伐的“神木”从远处走来。他们光着脚,身披马赛族传统服装“束卡”(Shuka,由两块红底黑条的布组成),头发用泥土染成红色,手腕上戴着各色马赛珠编成的手链,表情严肃,并和着领队长者的喊声尖声喊叫。当“神木”被插入“圣屋”顶部时,人群中爆发出欢呼,马赛勇士的成年仪式正式开始。主持仪式的马赛长者早已娴熟地将两头牛放倒在地,在牛颈部插入长刀,用事先准备好的牛皮兜住涌出的鲜血。勇士们依次跪倒在牛前,吸取牛血。牛血是马赛人日常的食物。一个马赛人会用他随身携带的尖刀刺取牛血,随时饮用,认为能从中汲取不竭的力量。“不试试吗?”一个长老问我。我心有忌惮,委婉拒绝。日上三竿。当我第二次见到勇士们时,他们已经花了半天时间换上另一套装束:下身裹着粉红色的方布,赤裸的上身披着印着各式花纹的“床单”,腿上挂着一只小铁铃铛,叮当做响,头上戴着灰黑色羽毛制成的装饰物,像一只鬃毛浓密的雄狮。当“圣屋”周围的长者再次吹响牛角号时,勇士们在村落的“马尼亚塔”(Manyatta,用牛粪、泥土、树枝搭建的传统马赛族房屋)前站成一圈,在长老的带领下反复吟唱表示欢乐的歌词,受邀而来的马赛族议员、官员、老人手持传统的圆头“荣古”(Rungu)木杖,在勇士们面前来回走过,与他们一起歌唱。突然,勇士们开始环绕“马尼亚塔”小步奔跑,一边跑,一边交替单脚向上跳。他们的舞步轻盈、整齐,铃声、喊声、脚步声交织成歌。在环绕“马尼亚塔”奔跑八圈后,他们列队跑向远处的森林。我随着观礼的马赛人前往森林,却被守在森林外的人拦住,不允许进入。他们解释说,因为森林里有巫医,除了马赛勇士外,任何进入这片森林的人都会被施以魔法。我只能在森林外等待那里的“秘密仪式”结束。一个小时后,马赛勇士们再次出现在我面前,身上已经抹上了灰白色的泥土。森林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问了几个勇士,但他们都缄口不言。接下来就是最后的考验——牛尿浇淋和蚂蚁咬噬。一天的成年礼和我此前对非洲原始部族的想象没什么不同:生吃牛肉、喝牛血、跳舞、唱歌,一切都体现着马赛人和自然角力的勇气与经验,都透着野性的气息。这一天,马赛族少了500个骁勇善战的勇士,却多了500个能撑起一个家的成年男子。马赛人认为,猎杀狮子、守卫部族这样的任务是与自然较量,主要是劳力,应该由年轻勇士承担;而组织家庭、娶妻生子则是处理人际关系,更为复杂,更为劳心,只有脱下戎装的成年勇士才能担负。马赛勇士山姆威尔曾用一杆长矛只身猎杀一只袭击牛群的狮子。他为我取了个马赛名字“Lemayan”(勒马研),意为“祝福”。山姆威尔告诉我,如果不是肯尼亚政府的禁令,每个马赛勇士成年前,都应按传统杀死一只狮子。

后记

走不出的非洲离开非洲前,我曾无数次地思考,回到中国后如何回答亲朋好友们一定会问我的那个问题:“非洲到底什么样?”我是向他们讲述内罗毕贫民窟里一眼望不到边的铁皮房,还是肯尼亚副总统的一顿奢华晚餐?是告诉他们亚的斯亚贝巴街头玩耍的孩子眼睛有多么清澈,还是坎帕拉连环爆炸袭击后机场安保人员脸上的神情有多么凝重?是告诉他们教堂和清真寺里祈祷的教众有多么虔诚,还是部族冲突中手持砍刀的暴徒有多么凶残?非洲就是这么让人无法理解:几百万人被屠杀的理由仅仅是因为生来就属于“错误的”部族;以拥有狮子而出名的国家里,大部分国民没有机会亲眼看到狮子;世界上军事政变发生率最高的地区竟然拥有民主最忠实的追求者和拥护者;既有以食人肉为乐的暴君,也有靠“种树”改变千万妇女命运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既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歌舞,也有神秘莫测的巫毒法术……曾经在这片充满矛盾的大陆生活、工作过的美国记者大卫•兰姆说:“如果别人问我‘非洲到底怎么样?’,我想最好的回答是‘它和你想像得很不同’。”是啊,“它和你想象得很不同”,我想这也许是最好的回答。但这样的“不同”并不是那些人口中的“不同”——因为那些人住希尔顿,走红地毯,从最好的位置和角度看动物,吃白人大厨精心烹制的西餐。要发现这样的“不同”,则需要走进贫民窟里,看到那里的人们省下钱买一本“新宪法草案”研读;需要与宣称自己“包治百病”的巫医真诚交谈,听他讲“人与自然的平衡”;需要在议会厅的混乱之中留心观察,发现其间隐藏着的秩序;需要探秘破旧的索马里人街区,感触那里隐藏着的巨大财富……在发现这些“不同”的过程中,我也在慢慢发现着我对非洲的热爱。现在,当一个没有到过非洲的人说非洲“又穷又乱”“又脏又热”的时候,我会忍不住对他说:“其实它和你想像得很不同。”又到了每天清晨或是傍晚有一场雨的季节了,这是肯尼亚每年2~4月的短雨季。两年前的那个雨季,我来到了内罗毕,心里满是对非洲的揣测和不安。而这个雨季,我从内罗毕离开,带走这份书稿和两年非洲生活的记忆。2010年2月28日到2012年2月28日的两年里,34个非洲国家“年满”50周岁;一个新国家诞生;26场总统选举在非洲举行;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在阿比让的卧室里被抓获;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在苏尔特的一段水泥管前被击毙;印度洋边的“非洲之角”遭受了60来最严重的饥荒;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军队开进索马里;足球世界杯第一次在非洲举办;两个非洲女人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这两年里,西非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石油还在恣意开采中静静泄漏;饱受战乱的索马里人还在逃亡的途中;中非的儿童还在接过“圣灵抵抗军”递给他们的冲锋枪,为了下一顿饭而扣动扳机……“你还会再回来非洲吗?”几乎每一个肯尼亚朋友都会这么问我。而我只能回答他们:“也许吧,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认识的许多中国人,他们在离开非洲、回到中国一段时间后都选择重新回到这里。有的回来继续工作,有的则一辈子做了非洲人。让他们重新走进非洲的原因很多,有人忘不了这里怒放的鲜花和空寂的草原,有人爱上了这里奔跑的猎豹和慵懒的大象,有人则是留恋这里淳朴善良的非洲人。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再回来,但我的心已经永远走不出非洲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人需要对非洲知识的启蒙教育,而桂涛以记者热情、敏锐和理性的笔触记录下的他眼中的非洲正是这种启蒙读物之一。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李安山 要认识千姿百态、复杂多面的非洲,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它比精彩的游记多一层深刻,它具有学术文章所缺失的生动。作者充分发挥常驻记者的优势,身临险境,探幽访胜,广征博采,并以精到的文字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形诸笔墨,把读者带到那片神奇的大地。 ——人民日报国际部原主任、《非洲》杂志社原总编辑 马世琨 非洲有如橄榄果,初尝苦涩,越咀嚼越发甘醇。读罢桂涛这部汪洋恣肆的非洲书稿,此种体验愈益加深。 ——新华社原副社长、中国非洲研究会名誉会长 高秋福 非洲,她给予世界的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世界给予她的则太少、太少。 ——新华社原副社长 高秋福


编辑推荐

《是非洲》讲述了我认识的许多中国人,他们在离开非洲、回到中国一段时间后都选择重新回到这里。有的回来继续工作,有的则一辈子做了非洲人。让他们重新走进非洲的原因很多,有人忘不了这里怒放的鲜花和空寂的草原,有人爱上了这里奔跑的猎豹和慵懒的大象,有人则是留恋这里淳朴善良的非洲人。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再回来,但我的心已经永远走不出非洲了。

名人推荐

中国人需要对非洲知识的启蒙教育,而桂涛以记者热情、敏锐和理性的笔触记录下的他眼中的非洲正是这种启蒙读物之一。——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李安山要认识千姿百态、复杂多面的非洲,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它比精彩的游记多一层深刻,它具有学术文章所缺失的生动。作者充分发挥常驻记者的优势,身临险境,探幽访胜,广征博采,并以精到的文字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形诸笔墨,把读者带到那片神奇的大地。——人民日报国际部原主任、《非洲》杂志社原总编辑 马世琨非洲有如橄榄果,初尝苦涩,越咀嚼越发甘醇。读罢桂涛这部汪洋恣肆的非洲书稿,此种体验愈益加深。——新华社原副社长、中国非洲研究会名誉会长 高秋福 你回忆在东非高地上的短暂逗留,你会吃惊,竟然有在空中生活了一段时间的感觉……在这么高的地方,呼吸顺畅,心情平静、轻松。在高地上,你早上醒来之后会想:我在这儿,这才是我应该在的地方。——丹麦女作家 凯伦•布里克森 《走出非洲》我们害怕非洲,因为我们不理它的时候,它前进了。——英国记者 帕特里克•马尔汉姆非洲,她给予世界的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世界给予她的则太少、太少。——新华社原副社长 高秋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是非洲 PDF格式下载



非洲到底什么样?《是非洲》

我们都知道非洲,一提到非洲首先想到的就是肯尼亚保护区里面的长颈鹿狮子,跟在斑马后面的角马群,河里面有鳄鱼。而人呢?那就是黑色的非洲人,住在贫民窟中,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每天生活费不到一美元。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叫做《小狒狒历险记》,里面的小狒狒先后遇到了鳄鱼、猎豹、狮子、河马、犀牛、大象等等,现在想起来,写的就是非洲。真还没有读过以非洲为主题的书,所以对非洲的印象总是那么朦胧。

这本书是国家地理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中国派往非洲的记者,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具体而详细的非洲。

全书分成了二十多个主题,一个一个的介绍,然后还配上了专业的照片,看着赏心悦目。我最感兴趣的是非洲原生态的巫医和巫毒教,巫医能够治疗疾病,解除厄运,还能够解决问题,比如能够让你在草原上看到狮子,能够治疗男性的性功能丧失,还可以帮助你找到你遗失的东西。就好像西方认为中医是巫术一样,在我们的眼里,在西方科学的观念下,非洲的巫医肯定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不过流传了这么多年的一种经验,肯定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在巫毒教中,借助各种动物头来达到某种治疗的目的也许是心理的暗示和作用吧。

在非洲中国的力量越来越明显,帮助非洲国家修路,开展建设,非洲国家也非常愿意学习中国的经验,在三十多年前,中国和非洲几乎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可是在短短三十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非洲国家都非常羡慕中国的改革开放。可是中国人和非洲人相比却有很大不同,那就是非洲人没有中国人那么勤奋,比较安于现状,按部就班,所以他们的生活很难改变。最终能够改变非洲命运的,并不是中国,而是非洲本身。

在非洲西方援助的衣服和鞋子,堆积如山,然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其中鞋子都混在了一起,想要找到两只一个颜色的都是一种幸运。

在书中介绍的非洲的部族,非洲的一夫多妻,非洲的绘画和舞蹈,都让神秘的非洲在我们的眼前一点一点清晰了起来,可是当你看清楚了非洲以后,却还是难以弄懂非洲,不明白这块丰饶的大陆上,为什么要承受那么多苦难。


我们都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这本书展现的是非洲不为人知的一面 好书!


中国国家地理的书都很值得看,一直爱不释手,看完都有点爱上非洲了!~


绝对推荐这本书,内容真的很好。这本书可以说基本上颠覆了我以前对非洲抱有的偏见


本书内容并没有涉及整个非洲,都是肯尼亚的介绍,个人主观性很强


不同于当前一些强调“情调”的旅游攻略,这本书真正讲出了一个立体的非洲。在此之前,非洲在我的心中,只是“动物世界”“饥荒”“战乱”等浅层次的词语碎片拼成的一个简单大陆,读完书中20多章,我对非洲的现状,形成这些现状的原因,非洲一些“不可思议”背后的“应有之义”,等等,有了一个“原来如此”的了解,这个充满纵深感、历史感、神秘感的悲情大陆、希望大陆、多彩大陆,有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这个书是绝对的好书!了解非洲,走进非洲,启蒙非洲!!!


对于书中提及的关于非洲贫民窟的部分,尤为印象深刻。


这本书写的很朴实,在于消除无知与误解。是认识非洲的很不错的途径。


作者的职业——记者,其看事物的角度本身就很独特,用独特的视角看非洲,很真实。“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再回来,但我的心再也走不出非洲了”。同样,我也更加向往非洲了!


非常喜欢!人文、地理、宗教、历史......,很多想了解到的东西都包括了。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日常见闻以及与当地各个阶层的深入交流,一幅幅画卷精彩地展现在面前,让人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同时有种更多了解非洲的冲动。


喜欢关于非洲的介绍书籍,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增刊。


非洲和你想象的不一样。内容很全面,作者写的很好,很喜欢!


可是很好奇,和想象的非洲不一样


这是一本更新对非洲认识的书,值得看


自从看了旅游卫视的《非洲十年》,对非洲的好奇心就一直在生长,这本书又给咱解了部分秘。


对非洲一直有种期待和疑问,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喜欢国家地理的书,正版没问题,全彩。有助于了解遥远的非洲


书很好,很耐读,读后对非洲真的会多一些了解。


书很好看,看到一个丰富的非洲


书的质量很好,图文并茂的帮你更新非洲记忆。很喜欢!


一直对非洲都怀有很大的好奇心,这在一定程度能满足自己。但我想非洲应该有更多的故事,期望还有下一本


还没有看但是一直对非洲很感兴趣一定得收藏


真心不错 对非洲有了更多的认识


很好,可以对非洲的认识...


真是一本好书,让人细腻又真实的了解非洲,赞!


一本还原1个真实的非洲给你。唯一遗憾,作者写的国家多大限制在1个国家,由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来表达整个非洲的情况。


很好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我以后去非洲的梦想很有帮助


本书让我了解了非洲还配有精美的插图


更好的了解非洲。


值得一看的好书,对现在的非洲有深入的描写,配合图片,非常精彩。


这本书图文并茂,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非洲


深入了解非洲,了解非洲的真实一面,了解非洲的人文


对非洲的一个概括,想了解买来看看还是可以的,写的不错。


走近非洲,了解非洲,不能错过。


看了两个晚上看了一半,不错,挺好玩的,我想去非洲走走。


讲述了非洲的社会、人文、历史,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非洲。


对非洲有更多了解


展现不一样的非洲


看完了,很客观的诠释了非洲的很多东西,总体还是值得一看。


这本书可以解决对非洲的一切好奇心


非洲写照,值得阅读


插图美 越来越想去非洲了!!!!迫不及待


很认真的看完。七月份要去肯尼亚,所以预习一下。


书还是不错的,但是作者视野大部分集中在肯尼亚和周边...对喜欢的南非介绍偏少。内容再多些就更好了。


包装很精致!定价有点高,书内图文并茂,还未读!一看是《中国国家地理》书系就买下了。


中国国家地理出品,值得一读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每本都令人心身向往。


作为导游,这些书帮助我更好的去了解世界!我喜欢


当当买书,确实不错,经常有促销,而且送货也快,还有正品发票,感谢当当,让买书的人有好去处,方便又实在。


喜欢,不是一般游记,但比游记更多了些思考的内容


在书中会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就像自己变成了作者的眼睛一样。


读了有不一样的看法


我买这本书的本意是让孩子拓展一下视野,结果全家都看了,非常好


正版很好的书,内容也很好.


书是给同学买的 所以不知道好不好 不滚速度还是算快的吧~


书很好。快递也很快


书看了外观挺好,纸张图片的质量还好。


感觉国家地理的书都是图片占了很多内容 再多点文字就好了


书还没看,但印刷精美


喜欢这种说地方文化的书


国家地理的书都值得一看


不错,国家地理的书都不错的


让我们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很喜欢


这个世界需要互相沟通了解,这本书就是达到这样一个目的。


买到之后一直在同事间传阅,至今未归,想必是极好的


图片很精美,内容很引人


把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个不错的选择!


很有质感的一本书,封面是牛皮纸,里面的图片清晰,不是盗版的。里面的排版设计我超喜欢,还没看内容,期待中~


今天放假了,本来要中午道德,下第二节课就来了,给力哟!!! 很好啊今天放假了,本来要中午道德,下第二节课就来了,给力哟!!! 很好啊今天放假了,本来要中午道德,下第二节课就来了,给力哟!!! 很好啊
今天放假了,本来要中午道德,下第二节课就来了,给力哟!!! 很好啊今天放假了,本来要中午道德,下第二节课就来了,给力哟!!! 很好啊


总体还好,但一本书破了,很旧。


好书!我是看过了 又买一本


平装的,希望内容值价吧


还没有阅读,相信不会错的。


当当送货速度相当给力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别国的文化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别国的风俗特色 很棒


推荐~很有价值哦~


老公买的,他说比较好


打开你的视野


很感动,非常好


老爸和老公都喜欢看


还没来得及仔细看,应该很好!


很喜欢,很多彩图。。。。


比较文化的


买了四本书,大爱这一本。图文并茂,非常喜欢。


在书店看到,当当价格实惠得多,内容不错。


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很不错


一本好书值得去追寻!


国家地理出品,必是精品。


非常好的游记,作者的亲身感受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值得购买!


我很喜欢看,爱不释手!


人文气息浓厚


看完以后有很不一样的感受哦,相信如果自己去到那些地方肯定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文化的碰撞,激荡出思想的火花,超值得阅读之旅。


这本书非常好,非常喜欢,刚好过几天假期看


质量挺好的,内容还没看~


作者确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非洲。阅后长不少知识:如他们的思维,生活,老兵,印度人,种族,对援助,奴隶贸易的看法。。。作者选了不少关键词,远让读者了解些非洲,比那些主流的立体得多了,作者体制中人,写出体制外的生动。看了此书,你会觉得中国在非洲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单用钱或修路就能特显你的影响力的。。。


对非洲的印象就是贫穷和有着光泽肤色的带着野性的黑人,还有动物世界里的相关节目,隐约知道那里有很壮阔未被过度破坏的风景。这本书呈现的是比较具象的非洲文化和生活,看到“奴隶堡”时,便难过地看不下去了--苦难和殖民在这片土地上烙下如此深的伤痕印刻,今天仍历历在目,不忍卒读。好书


看完了,毕竟是我接触非洲的启蒙书。没去过,没了解,除了看自然节目,这是我第一次通过书本去了解非洲。任由作者当导游,对我灌输他的想法


书的质量很好,昨天收到今天就看完了。感觉看完之后对非洲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要想真正了解非洲恐怕要自己踏上那片土地才能感受但总之更新了对非洲印象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