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

王建国 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作者:

王建国  

页数:

258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而目前这一次的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  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就是翻译爆炸。在今日“地球村”,离开翻译谈论知识信息,是不可思议的。同时,这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又是以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新政,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为契机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在人类高奏和平发展的大乐章中,翻译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旋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进军里,翻译必然是一支活跃的先头部队。

内容概要

  《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原创版)》既注重理论研究,也关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了英汉对比与翻译的研究。评述当前国内外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状况,对关联理论及其翻译理论提出新的认识。提出翻译中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及其补充原则,并据此讨论笔译与口译、回译、文化翻译、科技翻译等实践问题。关注当前翻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涉猎翻译单位、翻译中的隐化和显化、英汉词典例证翻译、翻译文学中译者和读者的义务、英汉疑问句翻译等课题。

作者简介

  王建国,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内聘教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校中青年学术骨干,于1995年、2003年和2007年分别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共发表论文与书评50篇,编著与参著两部,主持完成江西财经大学青年课题项目两项和江西省教改课题一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江西省人文社会科研项目和江西财经大学教改项目各一项。

书籍目录

序何自然/5前言/1第一章 关联理论简述/41.1 关联与关联原则/41.2 关联理论的意义与意图观/71.2.1 Grice等人对意义和意图的理解/81.2.2 关联理论的意义和意图观/1l1.3 结语/15第二章 中西翻译理论中的意义观和意图观/172.1 中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意义论和翻译意图论/172.1.1 传统中国翻译理论对意义和意图的认识/172.1.2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对意义和意图的认识/202.1.3 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212.1.4 我国的翻译意图论/252.2 西方翻译理论对意义和意图的认识及辨析/272.2.1 西方传统译论对意义的认识/272.2.2 西方近代译论对意义的认识/282.2.3 西方现、当代译论对意义的认识/292.2.4 西方的翻译意图观/312.3 结语/32第三章 关联的翻译意图论/343.1 关联理论的意义观与翻译/343.2 关联理论的意图观与翻译意图论/363.2.1 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观与翻译的两次交际行为论/393.2.2 翻译两次交际行为论的理论意义/413.2.3 原交际行为忠实翻译论/423.3 关联理论的意图观与翻译应该怎样译/443.3.1 明示一推理的翻译交际与推理空间等距原则/453.3.2 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之补充原则/483.4 推理线索与译文连贯/533.4.1 句法线索再现/533.4.2 语义线索/553.4.3 语音线索/583.4.4 字形线索/583.4.5 言语形式的推理线索与形式对等/613.5 推理的制约因素/623.5.1 词汇信息的制约/633.5.2 逻辑信息的制约/643.5.3 百科信息的制约/653.6 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及补充原则的理论意义/663.7 结语/68第四章 关联翻译意图论的应用/714.1 文化翻译/714.2 科技翻译/764.3 翻译教学/794.4 含糊(vague)语言的翻译/8l4.5 口译与笔译/824.6 回译/864.6.1 回译的制约因素/874.6.2 关联理论的回译观与文学翻译/904.6.3 回译与英汉对比研究/944.6.4 余论/964.7 结语/97第五章 “翻译单位”研究/995.1 翻译单位研究现状/995.2 关联理论的话语理解观对翻译单位的解释/1015.2.1 Sperber&Wilson以句子成分为理解单位的句子理解观/1025.2.2 Blakemore和Carston以句子为理解单位的语段理解观/1065.2.3 Ilnger的关联期待不断得到满足的篇章理解观/1085.2.4 关联理论的提问一回答理解观/1095.3 关联理论的语境观与翻译单位/11l5.4 翻译的基本单位问题/1135.5 结语/115第六章 明说翻译与含意翻译第七章 翻译中的隐化和显化第八章 翻译文学中译者和读者的义务第九章 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原则研究第十章 英汉疑问句等级对比与翻译第十一章 英汉语“?”的对比研究第十二章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后记参考文献附录

章节摘录

  我们认为,就翻译而言,在翻译过程中,随着不断的理解,译者不断提取或建立起一系列设想,并对它们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一个逐渐变化的认知环境。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新信息被处理后就会成为认知环境中的旧信息,使认知环境不断扩大或充实,供下一个新信息处理使用。话语就是这样给译者提供不断变化的背景,译者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工新命题。因而,翻译的理解过程,实质是一个连环推进式的思维活动过程,不存在完全意义上割裂式的以词、句、段落、篇章为固定单位的理解活动。  由于译者理解的语境是选择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产生于由译者选择并进行话语理解的语境,因而,我们可以认为,被选择的语境,即对话语进行理解时听话人所选择的系列设想,实际上就是翻译的理解单位和操作单位。但是,又由于译者对语境的选择,受到译文读者的关联期待和译者的认知环境的制约,译者在理解过程中所选定的语境,难免会出现差异,获得的语境效果也将肯定大小不一。也就是说,前面我们所说的能够相对封闭起来的语境,其实是个抽象的单位,它会因译者的不同而不同,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那么,既然如此,我们认为,以某个层次的言语形式为固定翻译单位的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因为这个单位本身就在于译者本人在理解过程中所选择的、能够给他带来足够语境效果的语境,是认知感知的,因人而异。其实,对翻译单位持不同的观点的学者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翻译单位是因人而异的。我们认为,任何译文的产出都是在具体关联期待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作出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任何一种以任何一种形式为翻译单位的翻译行为,也就能解释上文Newmark所描写的“译者会根据不同情况调整翻译单位”的情况。  同声传译以及非言语形式的翻译交际的情况,可以进一步证明关联理论对翻译单位问题具有统一的解释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