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义利观研究
2007-1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赵璐
298
249000
本书考察中国近代义利观的发展演变,认为其发展趋势是由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向义利并重的近代观念演变。全书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中国近代义利观的研究现状,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转型,中国近代义利观的理论基础,中国近代义利观的发展演变,中国近代义利观的结构分析,义利观下的群己关系,中国近代义利观的历史地位等内容。
导论 一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 二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五 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转型第一章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人性论基础 一 传统人性论在近代的危机 二 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冲击 三 “天理”与“人欲”的倒置 第二节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伦理学思想基础 一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 二 西方近代伦理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进化论思想基础 一 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新观念的生成 二 进化论的社会历史观与中国近代义利观的发展第二章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近代“义”的发展与演变 一 传统观念下的“义” 二 近代“义”的观念转变 第二节 近代“利”的发展与演变 一 传统观念下的“利” 二 近代“利”的观念转变 三 近代“利”的转变特点 第三节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一 鸦片战争时期的义利观 二 洋务运动时期的义利观 三 维新运动时期的义利观 四 辛亥革命时期的义利观第三章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主要类型划分 一 坚持重义倾向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二 坚持重利倾向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第二节 义利观所涉及的其他命题 一 理欲问题 二 王霸问题 三 人禽问题 第四章 义利观下的群己关系 第一节 传统观念下的群己关系 第二节 近代群己观念的转变 一 利己心与利他心 二 独立与合群 第三节 近代群己关系的特点 一 合群与爱国紧密联系 二 群己关系的中西二元价值取向第五章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特点 一 近代义利观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 二 近代义利观与救亡意识形影相随 三 近代义利观是对传统义利观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历史地位结论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近代义利观的人性论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论是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的总和与概括”。人性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本质的一种认识,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觉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性的认识,主要是对人的德性的认识,属于一种德性的觉悟,它把人看作是道德人,规定为一种价值符号,否定人的感性存在及感性本质的积极意义,因而对人的物质利益和需要持一种消极压抑的观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从思想观念到社会实践,主要奉行儒家伦理学说,主张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义”,而反对“人欲”。在这方面,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容忍适度的感性需要,但必须“欲而不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