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乡族小说论
2008-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莉
269
《中国新时期乡族小说论》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总领全文,主要探讨了“乡土”小说的缘起、发展,阐述了新概念——“乡族小说”提出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并对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界定,对新概念的意义进行理论论证。正文共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了现代语境中乡族小说的演进轨迹及其多元形态。第二章主要研究新时期乡族小说的人物谱系。第三章主要研究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审美哗变。第四章主要研究新时期乡族小说与乡土民间文化的关系。结语收束全文。将新时期乡族小说置设于当代文学格局中,对其巨大成就和某些不足进行了检阅和评判。
李莉,女,湖南双峰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来,本人在全国重要期刊、核心期刊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参编教材四部,先后主持、参与了省级、校级科研课题十余项,连续两届被聘为学校学术骨干,多次获得地、厅级科研奖项。
序前言绪论 概念的断裂与意义的生长第一章 乡族小说与“现代”语境第一节 乡族小说对“现代”与“传统”的阐释一 中国农村进入“现代”语境的发生学考察二 “现代性”的含义及其对乡族小说的影响三 乡族小说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第二节 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嬗变轨迹与多元形态一 新时期乡族小说的递嬗演进二 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发展轨迹三 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多元形态第二章 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形象谱系第一节 形象谱系之一:乡村宰制者一 生存型“能人”二 商业型“能人”三 政治型“能人”第二节 形象谱系之二:乡村女“能人”一 叛逆型女“能人”二 道德型女“能人”三 事业型女“能人”第三节 形象谱系之三:乡村贫困群体一 “人穷志不穷”型群体二 “人穷志也穷”型群体三 “志穷人不穷”型群体第四节 形象谱系之四:游走的“边缘人”一 “边缘人”的兴起与农民形象的改写二 忍让型“边缘人”三 “自我”认同型“边缘人”第三章 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审美哗变第一节 新时期乡族小说审美哗变(之一)一 创作路向的转轨与“真实性”的重新阐释二 现实主义写作与现代技巧的并置三 写作姿态的转变与新形象的塑造四 叙事视角的多元与跨文体写作第二节 新时期乡族小说审美哗变(之二):悲喜二重奏一 肉身之痛与灵魂之美二 生存之苦与精神之乐第三节 新时期乡族小说审美哗变(之三):话语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一 贾平凹小说中古语的现代神韵二 “马桥”方言的文化底蕴第四节 审美哗变之隐忧与反思一 乡族长篇小说的衰落与写作的凝滞二 文学精神的缺失与经典形象的缺席三 苦难作为精神救赎四 道德作为审美支柱第四章 新时期乡族小说与乡土民间文化第一节 新时期乡族小说与乡土民间文化一 “乡土民间文化”的概念二 乡土民间文化的两种表现形态三 乡土民间文化的存在形态及创造层级四 新时期乡族小说与乡土民间文化第二节 乡土民间的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一 乡土民间民俗礼仪的情感意味二 乡土民间民俗礼仪的社会反思意味三 乡土民间民俗礼仪的道德隐喻意味第三节 乡土民间的传统艺术:末路中兴一 乡土民间的说唱艺术二 乡土民间的“杂类”艺术第四节 乡土民间的神秘文化:民间信仰的终结一 人对“神人”的信仰二 人对自然的信仰三 人对神鬼的信仰结语:一个等待批判的概念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第二章 新时期乡族小说的形象谱系 现代化道路使我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得到迅速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沿海沿江地区的农村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它们率先摆脱贫穷进入小康。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特别是“老、少、边”(指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地区)地区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起色不大,其中的绝大多数仍然处于贫困状态。1990年后,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形成一条东、西分明的断裂带。由于经济政策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农民本身能力的差异,中国农村贫富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农民也逐渐分化成四类:第一类是乡村“能人”,这类人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有个性有能力,敢于挑战陈规,其言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二类是贫困群体。这里的贫困不只是物质的贫困,还包括物质精神双重贫困和道德贫困。物质贫困者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无法或无力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成为贫困阶层。双重贫困者由于物质贫困、知识贫乏和个体惰性造成自强意识消弭。道德贫困者常常是物质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强势使他们改写了乡村的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第三类是打工农民(“边缘人”),他们不愿死守土地,进入城市或其他地方谋生,有的历尽人间辛酸,有的则干得非常出色。农民的自由流动是现代农村的新现象,他们改写了多年来城乡关系疏离的状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乡社会结构。除这三类人物外,乡村也还有其他类型的人物存在,如刘醒龙的《凤凰琴》中那位艰难地挣扎于教育战线的余校长,身上蕴藏的大气和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韩少功的《山歌天上来》中的毛三寅为民歌艺术而痴迷,《秦腔》里的夏天智为振兴秦腔费尽心血,他们可以说是乡村中的艺术型人才;而《爸爸爸》里的丙崽、《小鲍庄》里的捞渣则是文化象征型人物。这些人物对乡村教育、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影响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代表了某种乡村精神。但是,就现实生存来说,前述三类人物在当下农村更具代表性,新时期乡族小说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示现代化在农村的进程以及农民自身的反应。根据乡族小说对人物形象用墨的多寡以及形象典型程度的大小,我将他们检索归类后作为一大谱系分别予以论述。 ……
专家评语摘录 “乡族小说”的概念,是论文作者在“乡土小说”的基础上自创出来的,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即表现出很大的学术勇气与理论新意。目前, “乡族小说”还不是一个共识性的概念,但作者的自圆其说和缜密论证,给这一概念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乡族小说”的中心概念的确立,使这篇论文具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和独特的批评视野…… ——自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论文不仅有宏观的理论分析,而且亦有微观的文本解读。在大量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论者将文本进行分类归纳,充分显示出其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同时,在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中,也显示出论者具有感悟能力的智慧。 ——丁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论文)显出几个可取之点:一是勇于探索的求新精神,二是长于对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或文学文本进行综合归类,三是长于文本的细读与精读,四是以系统辩证思维评价新时期的乡族小说…… ——朱德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论者思路开阔,理论资源的广泛运用和小说文本的析谈融为一体,强有力地支撑起论文的整体结构,使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中国当代文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赵学勇(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