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论
2008-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申
376
无
人类造出了神,就有了对神的事奉。中国古人事奉天,基督教事奉上帝,其他民族也各有自己事奉的对象,事奉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献祭是事奉,按照神抵意忐行事,是更高的事奉。事奉,从尊信神祗这一方面说,就是“宗”;从事奉过程和达到的效果这一方面说,就是“教”。本书第一卷《神抵论》讲什么是“神”和“神”的演变;本卷即第二卷《事神论》讲的是神人关系,也就是“宗”和“教”。 《宗教论》第二卷为“事神论”,论述宗教的诸种活动及其意义。 其第一章为宗教的分类,讨论了以前宗教学的各种宗教分类。该书认为只有按恩格斯提到的原始宗教、国家民族宗教、世界宗教分类,才能反映宗教的本质特点。因为宗教是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历史演变而演变。鉴于近二三百年出现的新宗教,本书又加上“新兴宗教”一类。 最后的“综论”讨论了宗教观念和群体发展的一般趋势,认为宗教观念和宗教群体发展的趋势说明,人类的前途只能是走出宗教,而不是回到宗教。
序言第二卷 事神论 第一章 宗教的发展和分类 第一节 宗教的分类 第二节 原始宗教(自然宗教、自发宗教) 第三节 民族、国家宗教 第四节 世界宗教 第五节 新兴宗教 第二章 事神方式之一:献祭 第一节 献祭 第二节 人祭 第三节 殉葬 第四节 献祭场所或神的居所 第五节 献祭的意义和人神纠纷 第三章 献祭与礼仪 第一节 世俗礼仪和宗教礼仪 第二节 宗教礼仪是献祭的规范形式 第三节 德行与礼仪 第四节 对礼仪的否定 第五节 礼仪的意义 第六节 礼仪和禁忌 第四章 事神方式之二:德行 第一节 儒教的以德事神论 第二节 犹太教和古希腊的以德事神论 第三节 基督教的以德事神论 第四节 印度教和佛教的以德事神论 第五节 伊斯兰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以德事神论 第六节 社会需要对以德事神论的推动 第五章 事神方式之三:出离德行 第一节 基督教出离德行的事神方式 第二节 基督教和永生 第三节 佛教出离德行的事神方式 第四节 佛教和永生 第五节 伊斯兰教中出离德行的事神行为 第六节 儒教和道教中出离德行的事神方式 第六章 事神的目的与方式 第一节 献祭和具体而实际的目的 第二节 德行和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 第三节 从具体的物质利益到永生——宗教追求的演变和发展 第四节 天堂地狱问题 第五节 投入与期望 第七章 神意的载体 第一节 神意的初级载体 第二节 集体创作的经典——民族国家宗教的神意载体 第三节 以个人为中心创立的经典——世界宗教、新兴宗教的神意载体 第四节 经典在宗教中的意义 第五节 宗教为维护经典权威的斗争 第八章 释经与经学 第一节 宗教经学概述 第二节 儒教经学 第三节 佛教经学 第四节 基督教经学 第五节 经学与现实 第九章 经学与教义 第十章 事神的群体 第十一章 事神群体的世俗性质 第十二章 宗教群体的盛衰嬗变 第十三章 宗教心理、体验和情感
第二卷 事神论 第一章 宗教的发展和分类 第一节 宗教的分类 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1823—1900)在讨论宗教的起源和发展的时候,也讨论了宗教的分类问题。或者说,宗教分类,是讨论宗教起源和发展必须首先讨论的问题。因为不同宗教的存在是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必须给这些不同的宗教各自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历史位置,才好进一步讨论它的起源和发展。 在缪勒以前,人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过许多回答,这些回答可以分为两大派别。首先是基督教方面的回答。在基督教成为世界宗教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接触过许多民族的不同宗教。而随着西方列强在全球的扩张,他们的殖民地也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教士也从有史以来把他们的足迹留在了上帝所造的每一寸土地。这些民族的宗教状况,首先引起的是传教士的注意。他们的报告揭示,在基督教之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他们的圣经告诉他们,这些宗教,就是他们圣经上不断谴责的偶像崇拜。依据圣经,这些崇拜偶像的人们,也是上帝创造的子民,而上帝曾经在西乃山上向摩西显现,告诫人们不可相信别的神,他们为什么至今还崇拜偶像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堕落了,变坏了,违背了上帝的意志,把本来的一神教变成了多神教。 当无神论思潮兴起的时候,不信神的思想家们则看到,这些所谓崇拜偶像的民族,都是些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这些民族使用着简陋的工具,过着简单而质朴的生活。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