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

许敏 中国社科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中国社科  

作者:

许敏  

页数:

327  

Tag标签:

无  

前言

  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萧煜焘教授、王育殊教授创立,90年代初开始组建一支由青年博士构成的年轻的学科梯队,至90年代中期,这个团队基本实现了博士化。在学界前辈和各界朋友的关爱与支持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自20世纪末以来,我本人和我们团队的同仁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团队应当和可能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怎样的贡献?换言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应当形成和建立什么样的特色?我们很明白,没有特色的学术,其贡献总是有限的。2005年,我们的伦理学科被批准为“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个历史性的跃进推动r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经过认真讨论并向学界前辈和同仁求教,我们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贡献点定位于三个方面:道德哲学、科技伦理和重大应用。

内容概要

  《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是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研究专著。全书共七章,主要包括心理学与道德教育、经济本体论与道德教育、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道德自我、道德教育的文化过程等。道德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成为真正人的必由之路。《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围绕人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对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许敏,1973年7月生,江苏丰县人,哲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分别于1996年、2005年于东南大学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道德教育,已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一 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二 逻辑架构三 研究方法导言 人文与道德教育一 自由的存在二 意义的世界三 个体的类化四 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第一章 心理学与道德教育第一节 道德教育研究的心理学向度一 心理学方法二 心理学领域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节 心理一伦理向度的人文限度一 生物学化的人性论设定二 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倾向三 原子式个人主义的立论基础第二章 经济本体论与道德教育第一节 “经济本体论”辩证第二节 “经济”的人文内涵第三节 人的物化与道德教育的消解一 经济与道德的分离二 物化的人性三 道德与道德教育的消解四 意义世界的退隐第三章 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第一节 意识形态一 意识形态的本质及概念界定二 伦理学、政治学向度中的国家、政府与意识形态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教育和道德教育之辩证一 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取向二 道德教育的价值禀性三 意识形态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统一第三节 泛意识形态的道德教育第四章 意义世界第一节 人与意义一 自然世界中的有限存在二 意义与自由第二节 文化与意义一 文化的真义二 中国伦理的文化原理三 宗教文化的意义第三节 道德与意义一 文化与道德二 道德与意义三 道德的意义世界第四节 道德教育与个体意义世界的建构一 个体自然意志的本质二 教育与人的诞生第五章 意义世界的“法”第一节 情感与德性一 情感与意义世界二 中国伦理中的情感与德性第二节 理性与价值一 理性的本质二 理性中的价值否定性第三节 意志与“法”一 意志二 “法”三 自由与“法”第四节 “法”的教养一 道德教育的本质——伦理解放二 西方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质疑第六章 道德自我第一节 自我与道德一 “自我”二 个体与道德第二节 良知第三节 良能第四节 信念与信仰第五节 道德自我之建立第七章 道德教育的文化过程第一节 道德的真谛一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二 “人文精神”、“文化”与道德教育第二节 “大学之道”与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原理一 “三纲领”与道德教育的文化原理二 “八条目”与道德教育的文化过程第三节 现代化、技术社会与道德教育的文化难题一 现代化与道德教育的资源危机二 科学主义与道德教育的技术化第四节 道德教育的人文回归结语:“完整的人”第一节 德性与人性第二节 自由一自律一自由第三节 “完整的人”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