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陈瑞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陈瑞莲  

页数:

353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要结项成果,设上下两篇。上篇为“区域公共管理理论探讨”,主要就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区域公共事务及其治理、区域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协调以及流域公共治理等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下篇为“区域公共管理实践范例”,对欧盟国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英国区域政策、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专题作个案式的探讨,旨在深化国内外区域公共管理实践的研究。

作者简介

陈瑞莲,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公开出版的著作有《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模式研究》、《区域公共管理导论》、《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部,并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书籍目录

上篇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探讨 第一章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一 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区域”  (二)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区域” 二 区域公共问题与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  (一)区域公共问题的意涵及其相关范畴  (二)区域公共问题的凸显及其渊源  (三)政府治理形态的结构转型 三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与路向  (一)国外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  (二)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路向 第二章 区域公共产品及其供给 一 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特点与类型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及其类型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特点与分类  (三)影响区域公共产品界定和分类的其他因素 二 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一)区域公共管理中的行动者  (二)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  (三)国际层面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  (四)国内层面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 三 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一)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的“政治市场”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第三章 区域发展中的政府间竞争 一 区域政府间竞争概述  (一)区域政府间竞争  (二)影响区域政府间竞争的主要因素  (三)政府间竞争的三种理论模型 二 区域政府间竞争的动态分析  (一)创新、模仿与科勒门问题  (二)一个被忽略的维度:创新策略的模仿成本  (三)竞争的三种形态及其演绎  (四)案例:地方的招商引资大战 三 区域政府间竞争的三种形态  (一)对抗的竞争  (二)差异化竞争  (三)合作的竞争 第四章 区域发展中的政府间关系协调 一 政府间关系的基本涵义  (一)“政府间关系”概念的提出  (二)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与争论  (三)国内政府间关系的研究模式与方法  (四)研究国内政府间关系的意义 二 传统体制下的政府间关系  (一)传统体制下的政府间纵向关系  (二)传统体制下的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 三 体制转轨中政府间关系出现的问题  (一)我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发展及其问题  (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发展及其问题 四 政府间关系协调的对策思路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  (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 第五章 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一 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三种“非经济因素”解释  (一)问题的提出:寻找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非经济因素”解释  (二)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三种“非经济因素”解释  (三)简要评述 二 发展权的失衡与区域不平衡发展  (一)产权的地方化及其政治效应  (二)地方政府的发展权集合:理论源流与概念解释  (三)地方发展权的失衡: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一个理论假设 二 发展权失衡的解释逻辑  (一)“追赶型现代化”与地方政府发展权失衡的一个解释逻辑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发展型地方主义”的兴起  (三)压力型体制与产权的地方化 四 发展权失衡的表征:政府问财政关系的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地方财政权利的区域分化  (二)地方财政权利区域分化的表征  (三)制度供给失衡与地方财政权利的区域分化 第六章 流域网络治理机制 一 网络治理机制在流域公共治理中的适用  (一)科层制治理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二)市场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三)网络治理机制的特点及优势 二 发达国家的流域网络治理机制  (一)建立符合流域特性的水污染治理体制和协调机制  (二)构建流域综合开发机制,实行流域水污染的有效防治  (三)采取多种激励性经济手段,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的伙伴治理  (四)为污水处理产业化建立有效的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推进公私伙伴治理  (五)注重流域治理的科学论证与公众参与,形成了社会共同治理机制 三 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的现状  (一)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存在明显的行政分割和权责利不清  (二)以管制手段为主的相对单一治理手段,造成体制性失效  (三)流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四)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相关制度性安排不完善 四 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引入及基本框架  (一)引入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现实意义  (二)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基本框架下篇 区域公共管理实践范例 第七章 欧盟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 一 多层次、网络状治理的区域协调体系  (一)纵向上多层次的区域协调机构  (二)横向网络上的区域协调组织 二 多样化的区域协调模式  (一)问题区域治理模式  (二)创新区域模式  (三)跨境合作模式  (四)流域治理模式 三 多管齐下的区域协调手段  (一)完备的法制手段  (二)精细的经济手段  (三)规范的行政手段 四 启示与建议  (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基础  (二)探索新的区域划分框架和多元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三)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区域协调手段  (四)慎重处理好行政区划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八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展  (一)建立动因  (二)建设目标  (三)初步进展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的区域公共治理要求 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合作方面的问题  (二)民间合作方面 四 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公共治理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  (二)推动民间力量参与,发挥非政府合作机制的作用 第九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实践 一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和进程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GMS)的背景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二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机制和特点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点 三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二)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十章 英国区域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启示 一 英国产业政策的变化轨迹  (一)20世纪以来英国产业政策的变迁  (二)英国区域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 二 英国区域政策变迁的依据分析  (一)工业化阶段Ⅰ:区域和产业的“双重集聚”时期  (二)工业化阶段Ⅱ:区域和产业的“双重扩散”  (三)“后工业化”时期:区域和产业的“双重再集聚” 三 英国区域政策变迁走向启示  (一)区域政策失效的原因分析:不同步的区域扩散和产业扩散  (二)关于区域政策的差异化  (三)关于内生的区域增长机制 第十一章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进程与展望 一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点  (一)区域内各城市良好的经济地位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性平台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该地区经济的国际化紧密联系  (三)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与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群)的建设紧密结合 二 长三角区域合作现状  (一)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意识基本形成  (二)区域内地方领导人高层会议定期召开已形成制度  (三)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政府合作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三 长三角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招商引资中的恶性竞争,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  (三)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合理分工  (四)整体竞争能力削弱,亟待产业结构调整 四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未来展望  (一)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建设  (二)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制协调  (三)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价体系  (四)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五)建立长三角自由贸易区 第十二章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 一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背景  (一)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宏观背景  (二)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历史基础 二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  (一)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制度安排  (二)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主要方式 三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创新  (一)合作理念的创新: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  (二)合作模式的创新:从各自为政到联合治理  (三)合作机制的创新:从科层制到网络制  (四)合作规范的创新:从人治到法治  (五)合作政策的创新:从内部政策到区域公共政策 第十三章 广东促进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 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十五”以来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现状  (二)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滞后的成因分析 二 “十五”期间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政策评估  (一)发展的政策成效  (二)发展的主要经验  (三)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三 国内外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经验和启示  (一)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  (二)国内发达省份的主要举措  (三)几点启示 四 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值得研讨的几个政策问题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研究在我国学界历时不长,争鸣较多,可谓见仁见智;对于作为公共管理分支研究领域的区域公共管理,人们更是觉得新鲜甚或有点陌生。因此,本章首先阐述为什么要研究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何特色、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与路向等基础理论问题。一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区域”首先是区域科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从词源上看,英文惯用“Region”一词,由此衍生区域研究的相关重要范畴,比如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ics)、区域政策(RegionalPublicPolicy)、区域发展(RegionalDevelop-meflt)、区域竞争力(RegionalCompetitiveness),等等。在中文语境下,区域是一个意蕴广泛而又相对的概念,因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不同的学科对区域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因而存在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要准确把握公共管理视角中的“区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必须先梳理和廓清其他学科对区域的不同认识。


编辑推荐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关于研究“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专著,《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PDF格式下载



和我现在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很相关。。非棒的一本书


内容很丰富,只是收到的新书看起来像旧的


教材用书,内容不错


很好的书,下次还会光临!!


没能从系统上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沿袭了教科书的思维与编写模式,让该书缺乏学术地位,但鉴于是对新领域的研究,所以就不过于贬低了!


值得购买 经典的参考书目


就是有点过时了,作为基础教材还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