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法治的社会维度与现代性视界

马长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马长山  

页数:

349  

前言

记得很小的时候,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太慢。因为在那时候看来,时间过得快,就意味着不断地过新年、不断地有好东西吃、不断地去放礼花和鞭炮??同时,期盼时间过得快些,也是希望自己的年龄能够快速增长,尽快成为大人,自己也就更多地被承认和尊重。而今,年过四十,却感觉时间总是过得太快,周围环境变化也太快,很希望世界上所有的钟表都能停下来歇息一下。但是,回头看看川流不息的人群,却很难见到人们停下来的脚步。人们不仅要为生活而奔忙,也要为梦想而努力,他们知道:“没有比人高的山,没有比脚长的路!”学术研究是一个大学老师、一个学者的天职,然而,学术研究中的孤独、彷徨、无奈、失落、快乐、兴奋、激情和抗争总是纠缠在一起。尽管有时大家会聚到一块把酒临风、嬉笑怒骂,甚至还会嘲笑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状态,然而,学者们还是在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批判与认同等矛盾和悖论中徜徉和旅行。这也许正像一句广告词所说的那样:这场旅行并不在于目的地如何,而更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本书是在我近几年来发表的文章基础上,经适当加工、整理和重新编排而成的,是一本文集。

内容概要

本书基于对转型期的法治根基探寻和构筑,以笔者近年来围绕法治进行探索和思考的相关文章为基础,力图展现社会学维度上的法治发展及其现代性反思与重建。主要内容包括法治的理想设计与现实考量,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公共舆论兴起的法治意义,法治与私法文化的现代性审视等。

作者简介

马长山,男,1964年生,哲学博士。现为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一法学理论与法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省仲裁员协会副会长、省民间组织管理协会副会长;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了《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法治的社会根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专著5部。

书籍目录

导论 社会转型与法治根基 (一)转型期的中国法治进程 (二)法治的精神根基 (三)法治的社会根基 (四)法治的文化根基第一章 民主契约精神与法治的人文关怀 一 经典作家的民主契约法律观 (一)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民主契约法律观 (二)重申民主契约法律观的现实必要性 (三)以民主契约精神推进宪政与法治 二 民主契约法律观的“理论替换”及其实践反差 (一)国家权力来源于社会被替换成来源于“人民” (二)国家权力只是一种必要的“恶”被替换成一种“善” (三)人的自由和权利保护被替换成“主人”身份和地位 (四)恢复民主契约法律精神的本来面目 三 法律的“人本精神”与依法治理 (一)法律的“人本精神”与法治秩序 (二)“依法治理”过程中的“人本精神”遮蔽 (三)弘扬“人本精神”:民主法治进程的关键环节 四 法治进程中的人文精神“流失”及其补救 (一)法律自身局限对人之发展的限制 (二)法律异化对主体价值的贬损 (三)“法治乌托邦”精神对主体意义的消减 (四)法治进程中的人文精神重塑第二章 法治的理想设计与现实考量 一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意义与困惑 (一)“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当下意义 (二)“现代化范式”颠覆后的迷茫 (三)“虎口”前的执著追问 二 多元和谐秩序中的法律功能 (一)重新审视法律的本质 (二)和谐社会的法律功能 (三)促进多元和谐的法治秩序 三 当代法治的平衡性与现实主义选择 (一)法治的多面现实景象 (二)互动平衡:当代法治的重要发展取向 (三)多元平衡的价值基准 (四)转型中国的渐进主义法治策略 四 中产阶层:宪政与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石 (一)西方中产阶级的历史演变与宪政、法治发展变革 (二)转型国家的宪政、法治进程与中产阶级 (三)中产阶级对现代宪政和法治的重要结构性支撑 (四)中产阶层的兴起与转型期的宪政、法治建设 五 “执法大检查”与司法独立和公正 (一)“执法大检查”有合法性吗 (二)“执法大检查”符合法定程序吗 (三)司法活动可以“政治运动化”吗 (四)如何正确理解“执法为民”与司法权的关系 (五)司法独立、公正与法治:任重而道远第三章 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 一 公民性塑造与中国法治进程 (一)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性重塑 (二)中国转型期的文化断裂、公民性缺失及其后果 (三)民主化进程离不开公民性塑造 (四)公民性塑造对法治秩序的根本支撑 二 民间组织的公民性塑造功能 (一)社会结构转型期的公民性诉求 (二)民间组织的公民性塑造功能与责任 (三)民间组织对公民性塑造的“中国”问题及其出路 三 以公民文化促进和谐秩序 (一)和谐秩序并非“安定秩序” (二)文化断裂下的行为失范 (三)公民文化对和谐秩序的有力促动第四章 公共舆论兴起的法治意义 一 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话语转换及其影响 (一)“市民社会”的舶来与东亚政治现代化 (二)中国台湾“民间社会”与大陆“市民社会”的不同旨趣 (三)“市民社会”话语转换对法治进程的影响 二 公共舆论与多元和谐秩序 (一)从极“左”的政治信仰到民主法治化的公共舆论 (二)公共舆论的法治价值 (三)法治进程中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保障第五章 法治与私法文化的现代性审视 一 现代性的生成、反思和重建 (一)现代性的成就与忧患 (二)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三)现代性的终结与重建 二 现代性重建进程中的法治变革趋向 (一)现代性反思与重建的艰难境遇 (二)现代性重建进程中的法治变革 (三)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现代性选择 三 现代性反思境遇下的私法文化精神塑造 (一)私法文化精神的现代性价值归依 (二)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与当代私法文化精神的转向 (三)私法文化精神培育与法治秩序建立 四 国家—社会关系的现代性嬗变与当下中国的私法秩序 (一)现代性场景中的国家—社会关系嬗变 (二)当代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与私法秩序转向 (三)促进当下中国的私法秩序后记

章节摘录

在当下的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一种时代诉求。立法速度不断加快,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司法改革不断推进,法学教育也不断发展,这无疑标志着中国正在向法治社会大步迈进。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法治的生活现实却未能展现在人们面前,甚至还出现了“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当然是错综复杂的,但法治根基的缺失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加强转型期法治根基的构筑,则显得关键而紧迫。现代法治生发于西方,它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发展演化,而且至今仍在变革超越之中。而我国则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历史,人治和德治传统浓重,法治传统则明显阚如。自晚清以来,民主、宪政和法治逐渐成为一种不断上升的价值和体制诉求,但却饱经政治风霜,甚至曾一度遭到严重遏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了真正的法治化进程,并深植于社会转型基础之上。我们知道,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也曾经辉煌璀璨,但其内在底蕴毕竟是一种农业文明,而非工商业文明。它具有一种集权主义和家族本位的价值指向,因而消解了民主和法治的内生力量。


编辑推荐

《法治的社会维度与现代性视界》为法律变革与发展丛书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法治的社会维度与现代性视界 PDF格式下载



帮朋友买的,质量很好,书的内容也很好。


读来很有启发


老公写论文要很多资料,网上买书很便宜


喜欢读。


小时候看西游记,记得主题歌是路在何方?看了这本书,以及与此主题相近的书,耳边想起了这首歌。法治的路在何方?作者没有告诉我们,总是在论述法治是什么,我们知道是什么了。怎么做,怎么走。先别说走,你说那是路?宏大叙事意义有多少?如果给我时间和财力,我也写得出类似的书,可是有什么用。著作多如牛毛。唉——


马长山的学问做得很好,在本书中,文题很具后现代意味,总体还不错,但还是不出其前著《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左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