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比较诗学语境中的梁实秋诗学思想研究

南健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南健翀  

页数:

365  

前言

  南健翀的博士论文《比较诗学语境中梁实秋的诗学思想研究》是2008年五月份答辩的。现在,作者本人和西安外国语大学都想很快把它付梓,要我写序。为此,我重读了南健翀的修改稿。最后两章读得快了一些。  实事求是地讲,这部博士论文的选题是很好的。经过60、70年的时间间隔之后,心平气和地比较中肯地审视和解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在20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中以及稍后的30年代颇受争议的一位作家的诗学思想,对其做出符合事实的评价,并从中吸取符合先进文化思想的元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学术行为。三十年来,关于梁实秋诗学思想的研究已经有一些成果,但相对比较零散。以博士论文的形式集中研究这一个方面,用意就在于推出一部比较厚实完整比较有分量比较扎实的总结性学术成果,可以供学术界在较长的时间内查阅。至于是否达到了这个要求,则要接受读者们的检验。  论文对资料的掌握是比较多的,论文作者几乎收集了原作者在诗学方面的所有材料。为分析梁实秋和白璧德而收集的中英文材料也比较充实。作者在使用这些材料时,概述的形式比较多一些,给人仍然有一些“隔”的感觉。我更希望透过活生生的话语多看到一些原初本真的梁实秋和白璧德。因为概述里已经包含着论文作者的阐释和“同情心”。

内容概要

  《比较诗学语境中的梁实秋诗学思想研究》主要着力对处在上个世纪初期中西文化、文学思想激烈碰撞大背景之中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探讨贯穿其整个诗学思想的几个方法论范畴(“比较”、“整合”、“持中”)以及主要诗学概念(“古典主义”、“人性”、“理性”、“伦理”),进而论证梁实秋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在吸收中西诗学思想的过程中、在与主流诗学思想的对峙中尝试构筑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梁实秋融通中西诗学思想的胸襟和勇气、坚持思想创新必须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治学路径,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当上中国学人的诗学实践活动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借鉴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南健翀,男,陕西省渭南市人,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中西比较诗学。先后主持、参与省级、校级科研项目五项:主编、编著、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辞书等共九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由本人参与编写的《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出版之后被评为校级和省级优秀科研项目,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出访肯尼亚时,将该词典作为国礼赠与内罗毕孔子学院;曾先后多次获得校级、院级优秀教师奖、校级教学创新奖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梁实秋诗学体系中的几个主要方法范畴:“比较”、“整合”、与“持中”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塑型  一 殷实之家走出的谦和俊才  二 儒家思想的守持与“实践理性”  第二节 西学的熏陶  一追寻西方诗学的源头  二 领悟“新人文主义”的真谛  第三节 影响梁实秋的人与书  第四节 “比较”、“整合''与“持中”,新批评方法的初步尝试——以《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为例  第五节 梁实秋诗学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开放的“古典主义”一“背靠历史,融化中西”的文学观  第一节 “古典主义”略考  一 “古典”、与“古典主义”的概念  二 “古典主义”传统的流变  第二节 粱实秋的“古典主义”诗学观  一 现代文学语境中的“古典主义”思潮与梁实秋  二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诗学观  第三节 开放的“古典”  一 “古典”的延展  二 “向心”而非“线性”的文学发展观  三 “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文学的“自律”与“他律”    第三章 “人性”——中西文化、文学对话的契机  第一节 “人性论”——梁实秋诗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一 儒家思想与“新人文主义”的“二元人性论”的对接  二 中西方自然人性论  三 梁实秋的“理性人性论”  第二节 人性烛照下的超越  一 中西文化、文学融合的契机——人性  二 文学“形上之思”的追求  三 “人的法则”与“物的法则”——对科学主义的反拨  第三节 历史的透视  一抽象的人性与个性  二 人性与时代性  三 人性与阶级性    第四章 “理性”——“健康”、“理想”的文学  第一节 中西方理性观的深度整合  一 人文主义对儒家思想的激活  二 理性——文学的纪律  第二节 理性规约下“健康”与“理想”的文学  一 文学内容  二 文学形式  三 文学思潮  第三节 “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  一 理性与“更高意志”  二 理性与想象    第五章 伦理——“无目的的目的性”  第一节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的审美范式  一 “取古”与“通今”  二 伦理与道德  第二节 伦理的内容——对传统伦理的丰富与延展  一 人生与伦理——“真”与“善”的相互认同  二 文学的严肃性  三 文学的思想性  第三节 伦理的实质——挣扎与超越  一 “美”与“善”  二 伦理选择的意义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后记  补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梁实秋诗学体系中的几个主要方法范畴:“比较”、“整合”、与“持中”“在我们心目中,梁先生是属于第一批以世界文学的角度来做比较研究的学者。”——乐黛云  中国历史上,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是由古向今、融会中外的一个文化大交流、大冲撞、大建构的时期。身处古与今、中与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十字路口,特别是面对如潮水般涌人国门的西方强势文化、文学、诗学思想,一代中国学人,在彷徨、苦闷、思索之后,基于自己对中西文化、文学、诗学的体认,基于各自对现实的严肃思考,基于自己的不同审美趣味,基于各自的社会、政治、文化抱负,更基于各自不同的才、情、性,而选择了不同的文化立场和应对策略,并以这种文化立场为指引展开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中国的现代文学批评随即应运而生。  作为系统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教育的中国学人,梁实秋在这个古今中外文化、文学、诗学交汇和激荡的大潮中,经过严肃的思索,基于宏大的文化、诗学抱负,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即,平实、稳健的文化、诗学立场。他试图用西方的文学、诗学思想,激活传统的中国文学、诗学思想和体系,在融通中西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新的诗学话语体系,以“疗救中国文学之弊”,从而使中国文学焕发出应有的活力。这种志向和努力渗透在梁实秋几乎所有的作品中。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比较诗学语境中的梁实秋诗学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