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阿昌语参考语法
2009-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时建
426
《梁河阿昌语参考语法》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系列”子课题“梁河阿昌语参考语法”的最终成果。此次正式出版,在保留了原文的体例与框架的基础上,对部分用例及附录内容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删减。
时建,语言学博士,青岛大学汉语言学院专职教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10余年,曾于2002年赴韩国富川市天主教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执行校级交流,教授汉语言文学与中国文化。主要著作有《基诺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合著)、《阿昌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合著)和《云南里山乡彝族语言的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合著)等,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教学研究报告“汉语言专业韩国学生初级词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09年度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三 语料来源 四 前人研究成果回顾 五 缩略语 第二节 民族概况与语言使用情况 一 民族概况 二 语言使用情况 第二章 音系 第一节 声母 第二节 韵母 一 单元音韵母 二 复元音韵母 三 带辅音韵尾的韵母 第三节 声调 第四节 音节 结构 一 元音 二 元音+元音 三 辅音 四 元音+辅音 五 辅音+元音 六 辅音+元音+元音 七 辅音+元音+元音+元音 八 辅音+元音+辅音 九 辅音+元音+元音+辅音 第五节 语流音变 一 变调 二 增音 三 弱化 四 同化 五 合并 第三章 词的构成与借用 第一节 词的构成 一 单纯词 二 合成词 第二节 词的借用 一 借词的来源 二 借用方式 三 借词的使用 第四章 词类 第一节 名词 一 普通名词 二 专有名词 三 方位名词 四 时间名词 五 名词的性 六 名词的数 七 名词的指大/指小 八 名词的性状 九 名词的重叠 第二节 代词 一 人称代词 二 指示代词 三 疑问代词 第三节 数词 一 基数词 二 序数词 三 分数 四 倍数 五 概数 第四节 量词 一 名量词 二 动量词 三 量词的重叠 四 量词的扩展 第五节 形容词 一 形容词的程度加强 二 形容词的状貌 三 形容词的重叠 四 形容词的名物化 五 形容词的态 第六节 动词 一 及物性 二 配价变异 三 动词的体 四 动词的态 五 动名同形 六 动词的名物化 七 动词的关系化 八 代词化 九 动词的附类 第七节 副词 一 程度副词 二 范围副词 三 时间副词 四 否定副词 五 语气副词 六 情状方式副词 七 副词的句法关联作用 第八节助词 一 语法结构助词 二 语法范畴助词 三 表数助词 四 定指助词 五 语用性助词 第九节 其他封闭性词类 一 连词 二 叹词 第五章 句法结构 第一节 并列短语 一 名词与名词或代词与代词并列的 二 名物化结构并列的 三 动词与动词并列的 四 形容词与形容词并列的 五 并列短语的语序 第二节 主谓短语 第三节 动宾短语 一 宾语是名词的 二 宾语是代词的 三 宾语是名物化结构的 四 宾语是数量短语的 五 宾语是指量短语的 六 宾语是小句 第四节 修饰短语 一 修饰语加名词中心语 二 修饰语加动词中心语 三 修饰语加形容词中心语 四 修饰语加量词中心语 第五节 补充短语 一 动补短语 二 形补短语 第六节 同位短语 第七节 连动短语 一 表并列关系的连动短语 二 表补充关系的连动短语 第八节 兼语短语 第六章 句法成分 第七章 简单句 第八章 复杂句 第九章 句类 第十章 结语 附录一 长篇语料 附录二 短语结构 附录三 语法例句 附录四 分类词汇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