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心灵的建构
2009-1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孟伟
274
无
西方学者近年来愈益重视在认知科学哲学研究中借鉴和利用欧洲大陆现象学,本书以认知科学研究中广受关注的涉身认知纲领为研究对象,概括和提炼了交互认知的观念,初步探究了认知交互式建构与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等批判和修正笛卡儿主义二元论的现象学哲学的理论关联,并且尝试概括和分析了认知交互式建构对知觉、意义、心身关系等问题可能带来的理论启示。
孟伟,男,1973年生,山东东阿人。199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现从事外国哲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7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为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1项,先后在《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导言第一部分 科学讨论 第一章 非交互式认知建构的审视 第一节 认知主义与数字计算心灵理论 第二节 认知主义的理论图景 第三节 联结主义与联结计算心灵理论 第四节 非交互认知建构的共性 第五节 计算主义纲领质疑 第六节 意识主观性的挑战 第七节 自然智能透视的新问题 第二章 现象学与交互认知的成型 第一节 现象学的科学精神 第二节 涉身性理念的内涵分析 第三节 涉身性理念的认知科学应用 第四节 海德格尔与交互认知建构 第五节 梅洛—庞蒂与交互认知建构 第六节 交互认知研究框架的成型 第三章 交互认知的构成分析 第一节 非交互认知中的身体地位 第二节 梅洛一庞蒂的现象学身体观 第三节 交互认知中身体的科学建构 第四节 交互认知中的环境因素 第五节 交互认知与表征问题第二部分 哲学讨论 第四章 人类知觉的交互式理解 第一节 现象学对传统知觉理论的批判 第二节 现象学对知觉理论的推动 第三节 交互行动的知觉建构 第四节 加拉格尔论身体行为与知觉 第五章 身体体验与意义 第一节 现象学与语言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概念生成与身体体验 第三节 意象图式的意义生成机制 第四节 表意动作与意义生成 第五节 认知机制的隐喻理论 第六节 交互性主导的涉身意义理论 第六章 心身关系与主体性的交互重构 第一节 笛卡儿主义心身观的表现 第二节 梅洛一庞蒂对心身关系的现象学考察 第三节 身体一心灵与嵌入心灵的构想 第四节 交互主体性的现象学描述 第五节 加拉格尔的涉身交互主体性 第七章 从客观理性到涉身理性 第一节 客观理性主义的传统 第二节 非交互认知对新理性观念的预示 第三节 客观理性主义的现代哲学反思 第四节 涉身理性对客观理性的消解参考文献后记
在批评和质疑认知计算主义的声浪中,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塞尔(John Searle)立足于意向心理过程对计算主义的批判也是强有力的。他针对认知计算主义以计算替代人类智能的极端做法,指出人类智能特有的意向心理状态不是通过计算形式展现的。塞尔把传统认知科学研究的主流——认知主义——的研究纲领概括为计算主义,他说:“思想是处理信息的过程,但是,信息处理不过是符号操作。计算机的工作是符号操作,所以,研究思想(他们宁愿把思想称为‘认知’)的最好办法,就是去研究不论是在计算机中的或是在脑中的计算方面的符号操作程序。按照这种观点,认知科学的任务就是去描述脑的特征,但不是在神经细胞层次上,也不是在有意识心理状态层次上,而是把脑功能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系统的层次上去描述脑特性的。”②塞尔设计了著名的“中文屋”(Chinese Room)试验向认知计算主义发起了有力的批判和质疑。⑧通过这个试验,一个从来不认识中文的人可以通过预先制定的规则来回答中文问题,仿佛这个人能够理解中文。但是在事实上,塞尔认为我们却不能说这个人“理解”中文,或者说这个人具有理解中文的意向心理状态。他说:“计算机具有的是一种语法,而不是语义。‘汉语屋子’这个比喻的全部用意就在于提醒我们注意到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事实。要理解一种语言,以致要完全具有心理状态,就要具备比仅仅一套形式符号更多的东西,就要具备一种释义,或者说那些符号都要有①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宁春岩译,在联书店1986年版,第290页。②塞尔:《心、脑与科学》,杨音莱泽,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34贝。③塞尔的“中文屋”试验指:将一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关在一间房内,这个人被教会一套英语与中文的转换规则;这样,外面的人用中文提出的问题,里面的人可以通过完全形式的这套规则用中文回答问题;这样,里面的人看起来就似乎懂得中文(塞尔:《心灵、大脑与程序》,载博登编《人工智能哲学》,第94-95页)。
这本书是在对我博士论文作较大修改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题是通过现象学与认知科学在当代西方的学术交融而透视一种交互认知与心灵的思想。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但又极具挑战性的题目。限于我的学力,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和空间,因此希望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多多指正。在这本书的形成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刘晓力教授。她卓越的学术鉴赏力、严谨的学风都无形地影响了本书的写作。她对涉身认知交互实质的较早探索也改变了我对涉身认知的直观理解。在我受教的过程中,刘老师常常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的学术活动,特别是我多次参与了她参与组织的“心灵与机器”学术年会,其间领略了周昌乐、周北海、郦全民、刘壮虎、李恒威等许多先生和青年才俊的风采与创见,这些都让我的写作受益匪浅。此外,我还要感谢撰写博士论文期间韩震、王成兵、胡新和、田平、李建会、刘孝廷、吴彤、任定成、李红等诸位老师的指点,感谢《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山东科技大学学报》以及《心智与计算》等国内学术刊物以及费多益、王姝彦、魏屹东、黄仕军等编辑对本书部分内容的信任和肯定。当然,在这本书中出现的所有不当之处都由我本人负责。
《交互心灵的建构: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