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探寻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传统

秦治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秦治来  

页数:

443  

Tag标签:

无  

前言

说起来,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国际关系学的出现还不到一百年,算是人文社会科学门类中的“小兄弟”。这个“小兄弟”今天所以能在科研院所的大雅之堂占据一席之地,原因在于它承袭了以往各种思想和学问的传统,在此之上建立了有特色的研究领域,解释了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现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与对策。拿中国人熟悉的事例来讲,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一大流派,是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大思想家的革命思想和理论,如英国人霍布斯鲍姆对二十世纪的反思,美国人沃勒斯坦的大历史观,拉美一些学者的“中心/边缘”学说,埃及人阿明对帝国主义宗主国的批判,以及毛泽东的世界革命思想和游击战理论,等等。国际关系研究中最强大最有影响的权力政治学派,则继承了哲学、政治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追求实利的方向,典型如进攻性和防御性现实主义、各式国际战略思想、“囚徒困境”假设或非零和学说等等。20世纪后半叶特别兴盛的科学主义浪潮,无一例外地洗刷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各个角落,形成了诸如博弈论、系统论、行为主义、模拟仿真过程、计量统计学派等研究趣味。近十余年快速兴起的建构主义学派,则受到语言学、哲学和社会学中多年前已开始的解构方法和语义分析及后现代批判等理论派别的启迪,发展出国际关系学自身的一个新高地。

内容概要

秦治来博士专攻的方向之一,是重视研究国际关系学的历史学传统。众所周知,历史学是一种极具容量又极其繁杂的智慧之学。它通过对既往事件、人物、文献的归纳/梳理/考察,揭示特定历史过程的规律和特性,发现重复性现象的内在联系。对历史的阅读,加上历史学者的概括与引导,有助于人们减小自大与无知,缩短学习和改善的时间。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专业研究者所说的“历史学的态度与方法”(包括相关的分析工具和视角)承袭了这一优点。那些国际关系史家,如外国的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中国的李慎之、陈乐民,大多具备一般人不具有的宽广视野和洞察力,熟悉各种重要典故与大事件;他们既能看到日常生活不易察觉的历史性线索,又能在大的危机发生时保持历史学家的淡定。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它能弥补研究者的很多缺失。比如,它有助于平衡数理方法(或者说广义上的“科学主义”)的某些滥用带来的不良倾向,保留我们对于人类生活丰富性和国际关系复杂性的想象空间。不过,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历史学传统不像其它学科传统那样容易识别,它缺乏现成的归纳与划分(更不用说“成体系的东西”),很多国际关系史学家拒绝把自己与特定的学派门类挂钩,研究者只能从零散的、大量的、随机的、个性化的著述中,抽取提炼可以称作“历史学”的精神与逻辑。恰似硬币有两面一样,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传统也有它的独特魅力和特殊困难,真正领会这种传统绝非易事。现在,治来的《探寻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传统》一书为我们增进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底蕴的理解,提供了一种设计有效的探究路径。作者的一大优势,据我的了解,是他喜爱这种研究传统,也熟悉其他思想流派,因而笔端下看似不经意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平衡感与公允的批判性,同时展示了国际关系研究之历史学传统的长处与不足。

作者简介

秦治来,山东日照人,法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旨趣为国际政治理论的比较性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国际关系理论批判》(译著),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欧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 两种不同看法:“分离说”和“补充说 第二节 历史与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必然结合第二章 历史学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科意义 第一节 历史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历史学传统在国际关系学中的总体表现第三章 “修昔底德精神”与现实主义的思想起源 第一节 围绕现实主义起源引发的学科争论 第二节 开创科学方法的史学作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第三节 “修昔底德精神”的现实主义思想遗产 第四节 国际关系学者对“修昔底德精神”的批判性解读第四章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诞生第五章 卡尔的历史相对论与现实主义的兴起第六章 摩根索的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话语”霸权第七章 国际关系学的历史方法与科学方法之争第八章 新现实主义的崛起与历史学传统的式微第九章 历史学传统在国际关系理论多元拓展中的复兴第十章 历史学传统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别特色结论 促进国际关系学对历史学传统的借鉴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与国内政治不同,国际政治在三十年战争以后的近四个世纪里没有出现实质性进步:国际政治的主体还是民族国家,国家体系的性质还是无政府性。从托马斯·莫尔写作《乌托邦》起,多国体系及其成员行为的基本特征依然如故,国际舞台上演的仍然是同样古老的情节剧。国际关系理论家所阐释的都是同一事件模式,所致力解决的都是同样一批问题。在阿诺德·沃尔弗斯(Amoldwolfers)看来,由于国际舞台没有发生渐进的变化,所以有些国际关系学者认为,没有必要用历史的方法来研究以往的国际政治观,尽管研究国内政治使用历史方法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一来,理论不是和多国体系的某一时期相联系,而是和一种绵延四个世纪的、单一固定的历史状况相联系。既然国际关系是一种不受人类力量左右的自然事实,那么解释国家间关系的理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说国际关系有什么“理论”的话,充其量也只能是政治哲学家做过的工作,即描述国际无政府状态中存在某种基本的法律秩序。这种国际关系理论根本不需要研究历史。4.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内部变化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该学科的一些明显变化促进了历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分离。例如,年鉴学派不赞同书写纯粹的民族国家的政治活动和外交史的做法,而是主张把民族国家的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分开。再加上,年鉴学派认为应该把历史分成各种专门史进行研究。

后记

时间过得真快,光阴稍纵即逝。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修改完成的。博士论文完成后,自己曾考虑做些修订后尽快出版,但是后来又改变了原先的打算。工作期间,自己愈发重视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研究,希望能够对国际关系学中的历史学传统的探索更为扎实和深入一些。虽然书稿历经反复修改,但是自己依然充满快乐和期待。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谨向以下单位和个人表示由衷的谢忱: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王逸舟研究员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无论是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书稿的修订,王老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使我倍受鼓舞。感谢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秦亚青教授。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秦老师就博士论文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建议。在博士论文的撰写期间,也得到若干老师的帮助,他们是中央编译局的俞可平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时殷弘教授、庞中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李少军研究员、李东燕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牛军教授、张小明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楚树龙教授。


编辑推荐

《探寻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传统》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探寻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传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