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话语的修辞变异及重构

宋文坛 宋文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6出版)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宋文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6出版)  

作者:

宋文坛  

页数:

177  

内容概要

  《话语的修辞、变异及重构》主要分析了在“新时期”之初(1977-1984年)文学话语的转型与重构问题,探讨话语关系及话语格局的变异和重建。本书 主要论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启蒙话语的不同历史 述立场,探讨意识形态话语所确定的话语“规范”和“边界”问题,分析两种 话语如何围绕着这一话语“规范”和“边界”展开对话和博弈。另外,透过“新时期”之初特殊的历史背景审视不同的作家和创作 群体在话语资源的占有、话语传统的继承上面所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局限。本书意在勾勒“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所经历的一个话语 矛盾、冲突、分流、重建的过程,对诸种话语的历史 述姿态和话语立场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归纳。这一分析也是对社会转型期 文化历史问题进行的深入解剖,有助于认清当下转型期文化语境中混乱的思想问题。

作者简介

  宋文坛,男,1975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2008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渤海大学中文系讲师,主 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小说思潮及创作的研究。2003年以来,在全国各类学术研究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多篇发表 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前沿》、《当代文坛》等核心期刊上,参编现当代文学教材多部,约十万字。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重构的最初努力 第一节 文艺政策的调整与“文化大革命”话语的扬弃 第二节 回归“十七年”与想象“新时期”——“主流”话语的定位 一 “现代化”与历史叙述的“空白”化 二 回归“十七年”——另一种话语逻辑第二章 苦难叙事中的话语修辞与话语冲突 第一节 对苦难的消解与“拯救” 一“伤痛”描写与“苦难”叙事 二 “忠奸对立”与时间切分的方法——历史罪责的处理 三 关于“忠诚”的叙述——革命伦理的浮现 四 身份的政治——政治拯救叙述中的主体问题 五 英雄与人民——苦难叙事中的“消解”机制 第二节 对“拯救”的怀疑、偏离与拒绝 一 暴露与谴责——“破禁”式的书写 二 伤痕与苦难的个人化呈现 三 拯救的拒绝与启蒙主体的出现 四 个体化书写的成就和限度——《晚霞消失的时候》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不同理解:等级“规范”与话语“突破” 一 “主流”批评的“等级化”原则 二 对“现实主义”的不同理解第三章 人道主义的话语冲突 第一节 “态度的同一性”背后的分歧 第二节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 第三节 对“人”的主题的反思、表现及争论 一 对人的“异化”的书写 二 群体蒙昧的历史思考 三 对小说创作中“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第四章 作家创作中的话语认同及矛盾 第一节 话语的合法性与认同问题 一 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合法性”话语 二 “合法性规范”与话语认同 第二节 对历史主体的自我书写——“右派”作家创作中的话语认同与矛盾 一 “归乡者”的身份与“归乡”叙述模式 二 “忠诚”表白 三 内在的话语矛盾 第三节 “知青”作家创作中的话语认同困境 一 从“控诉历史”到“回归历史” 二 “英雄”叙事 三 “知青”的“归乡”第五章 话语的分流 第一节 意识形态话语内部的差异和分化 第二节 启蒙反思的深化与面临的话语难题 一 批判性的“历史诊断” 二 民粹主义——难以绕过的话语难题 三 启蒙话语的两歧性 第三节 “现代化”想象中的话语权力问题 第四节 话语格局与话语关系结语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宋文坛所著的《话语的修辞变异及重构——新时期初期文学话语问题研究》主要分析了在“新时期”之初(1977-1984年)文学话语的转型与重构问题,探讨话语关系及话语格局的变异和重建。本书主要论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启蒙话语的不同历史叙述立场,探讨意识形态话语所确定的话语“规范”和“边界”问题,分析两种话语如何围绕着这一话语“规范”和“边界”展开对话和博弈。另外,透过“新时期”之初特殊的历史背景审视不同的作家和创作群体在话语资源的占有、话语传统的继承上面所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局限。本书意在勾勒“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所经历的一个话语矛盾、冲突、分流、重建的过程,对诸种话语的历史叙述姿态和话语立场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归纳。这一分析也是对社会转型期文化历史问题进行的深入解剖,有助于认清当下转型期文化语境中混乱的思想问题。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话语的修辞变异及重构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