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理解中国外交

李开盛 李开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06出版)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李开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06出版)  

作者:

李开盛  

页数:

22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身份仍未最终定形,从最初斯大林式的正统社会主义,到邓小平建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文化大革命”中的扫除“四旧”到20世纪9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推崇,从以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为自豪到当前大国意识的逐渐觉醒,中国的国家身份仍然在不断探索与调整之中。这种身份冲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对外行为。《中国外交研究丛书·理解中国外交(1949-2009):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国家身份探求》论述了新中国建国六十年的外交中国家身份的变迁,从国家身份入手来理解中国外交的动力与本质。本书认为,在国家身份与利益的关系中,身份并不是一个终极变量,恰当的逻辑应该是利益建构身份,身份决定行为。知识界被中国外交的不确定性所困惑,致力于探讨中国外交变化背后的动力。有的认为是意识形态决定中国外交,有的认为是对地位的追求,等等。

作者简介

  李开盛,1976年生,湖南望城人,法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副教授。1996年中专毕业后参加工作,后进一步深造。2004年在湘潭大学获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湘潭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史、国际伦理与中国外交,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美国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在《世界知识》、《百科知识》、《联合早报》、《环球时报》等报刊上发表评论六十余篇,与人合著《当代中越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概论》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外交的逻辑:利益、身份与战略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国家利益 二 国家身份 三 对外战略 第二节 利益与身份关系的再思考 一 三种逻辑 二 对温特身份观的批判 三利益塑造身份 第三节 身份为什么重要 一 作为行为指南的身份 二 身份:自我实现的预言 三 国家身份的危机与变迁 结论第二章 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外交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外交的根源 一 千年文明和屈辱世纪 二 抵触中的学习:中西关系的另一个视角 三 中国的世界观 第二节 民族复兴与国家身份 一 民族复兴的内涵 二 当代中国的身份结构 第三节 身份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外交 一 身份变迁及其特点 二 身份变迁的利益根源与战略体现 结论第三章 “一边倒”: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节 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 一冷战割裂了世界 二 美苏对抗与中共抉择 第二节 利益之一:独立中国 一 中美、中苏关系的历史背景 二 利益分析:安全、尊严与统一 三 为何要借重苏联 第二节 利益之二:富强中国 一 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 二 苏联模式的吸引力 三 走向苏联道路 结论第四章 从联美制苏到独立自主: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第一节 推进中美关系的动因 一 1969:中国眼中的苏联印象 二 逐渐口号化的美帝国主义 三 北京迎来了尼克松 第二节 改革开放对中西关系的影响 一 富强中国成为首要利益 二 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三 拒绝走西方式道路 第三节 走向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 中美不可能结成同盟 二 售台武器引起的战略反思 三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结论第五章 走向和平发展:一个传统东方大国的重现? 第一节 坚持:西方围堵与挑战下的中国社会主义 一 苏东剧变冲击下的社会主义 二 政治风波与中西政治关系的再定位 三 对社会主义的重新界定与发展 第二节 犹疑:“发展中国家”与“负责任大国” 一 从“第三世界”到“发展中国家” 二 不够用的“发展中国家” 三 大国意识的浮现 第三节 新途:传统文化身份与和平发展道路 一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 二 文化身份:回归东方传统 三 文明中国:上升中的国家利益 结论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其他西方诸国在中国的势力骤减,美国在华力量则空前壮大。1945年9月至10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大约5万人在青岛、天津、烟台等地陆续登陆,理由是尽快结束中国战场,帮助国民党军队遣返日本战俘。不久,驻华美军人数增至10万。美国军队进驻尽管受到了国民政府的欢迎,但在视外国军队为侵略象征的中国人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反感,特别是后来美国士兵在中国的不法事件(如1946年12月美国士兵强奸沈崇事件)更是引起了中国人民广泛的愤怒与抗议。对正面临国民党内战压力的中国共产党来说,美国的驻军更是被视为对蒋介石的支持,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这样,在其他西方列强侵略已成为历史,抗日战争也已经结束的当时,美国自然地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头号代表。美国的干涉还没有到直接运用武力的地步,因为这与它所确定的欧洲第一的战略方针不符。事实上,由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胜利,1947年初,美国政府不得不制定6个月内撤出海军陆战队的紧急计划。1947年1-9月,上海、天津、塘沽等地的海军陆战队陆续撤离。但是,直到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美国的青岛驻军仍丝毫未减。正由于这一系列的事实,美国被中共视为西方列强的代言人、对华侵略的主要代表。就在内战结局已定、美国政府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时,毛泽东接连发表几篇评论,屡屡提及“一八四○年以来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还提出“应当写一本简明扼要的教科书,教育中国的青年人”。中国共产党举起的反帝反美旗帜,在这个时候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与认同,并不是偶然的。  ……


编辑推荐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身份仍未最终定形,从最初斯大林式的正统社会主义,到邓小平建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文化大革命”中的扫除“四旧”到20世纪9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推崇,从以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为自豪到当前大国意识的逐渐觉醒,中国的国家身份仍然在不断探索与调整之中。这种身份冲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对外行为。李开盛所著的《理解中国外交(1949-2009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国家身份探求)》论述了新中国建国六十年的外交中国家身份的变迁,从国家身份入手来理解中国外交的动力与本质。本书认为,在国家身份与利益的关系中,身份并不是一个终极变量,恰当的逻辑应该是利益建构身份,身份决定行为。 知识界被中国外交的不确定性所困惑,致力于探讨中国外交变化背后的动力。有的认为是意识形态决定中国外交,有的认为是对地位的追求,等等。本书从国家身份的角度探讨外交变化的动力,认为利益建构身份,身份决定行为。具有新颖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理解中国外交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