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社会理性的生成与培育

袁祖社 中国社科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中国社科  

作者:

袁祖社  

页数:

324  

内容概要

  社会理性是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赖以展开一致的集体行动的重要基础。社会共同体的存续,离不开其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信任以及真诚的合作与责任担当意识。此种文明质索的养成,是健全、成熟的现代“市民社会”之持续的文化实践和价值观教化的结果。现代性文化历程中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正在以中华民族自己的方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客观地造就着一种禀赋着鲜明中国特色的、普通中国民众可以真实、真切地感受得到的“市民社会”现实。发育、成长中的中国市民社会,推崇公共性信念规约下契约关系的自主、自律原则,着力彰显并致力于不断拓展社会主体之“公共责任”意识的培育空间,寻求并不断完善市场逻辑与国家意志的内在整合机制,以普遍的正义诉求为己任,尝试有效化解新伦理文化观念生成中的诸多困境和深层危机,从而谋求最终实现现代社会共同体之合理的价值理性共识诉求--共生、共在基础上的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

作者简介

  袁祖社,1963年2月生。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2002-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两师范大学文科学部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96年入选陕西师范大学首届“跨世纪学科骨干人爿”培养计划,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2008年度陕西省委宣传部“四个1批人才”国家级(基础理论研究类)唯一推荐人选.2010年入选陕西师范大学“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年度特等奖候选提名人)。
  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权力与自由——市是社会的人学考察》(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文库)、《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全球化与价值冲突》(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两项,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三项,参与国家级社科基金规划课题三项;另有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发表于国内核心及以上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各一篇)、《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江海学刊》等刊物,有1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3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文化研究》等转载。

书籍目录

导言 人性之高度、文化之深度以及价值之限度
  一、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意义
  一、中国“公民社会元年”及其相关事件回眸:2008年对中国未来转型所具有的决定性、奠基性意义
  二、“以自愿求公益”:公民社会的本质以及公共性真实的文化吁求
  三、公民理性与公民精神:点亮“公民社会”人性之光辉
  四、中国公民社会之“祛魅”:价值理性之限度
上篇 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的生成及其基本理论旨趣
 第一章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发育及其实践文化内蕴探究
  一、市民社会的理论及其话语流变
  二、作为一种社会生存样式的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实践基础与内在限度
  四、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历史传统、实践文化内蕴与主体性价值追求
 第二章 中国“市民社会”及其基本价值取向初探
  一、市民社会价值观:缘起以及实质
  二、新价值话语:有别于“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价值”的生成
  三、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三大价值取向及其内蕴
 第三章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理论探究中的四重视角
  一、法学视角:呼唤确立市民法的基础地位
  二、政治学视角:重塑和恢复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合理关系
  三、文化学视角:以多元化的文化整体改造和规范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四、哲学视角:对个体主体自由个性与独立精神追求的价值承诺
 第四章 “市民社会”理论:阐释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视角
  一、市民社会与现代化:一种天然的渊源关系
  二、中国市民社会对社会现代化承诺:“单线式”现代化思维模式向多线式的现代化转变
  三、走进现代化深处:中国市民社会有关文化与人的双重自觉
中篇 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内在机制及价值理想
 第五章 契约关系的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契约观及其现代意义
  一、契约关系的基本原则与质性澄明
  二、马克思主义的契约观及其对西方“社会契约论”的超越
  三、契约精神与现实照面的域境及价值意义
  ……
下篇 文化公共性价值诉求中的市 民社会(公民社会)

章节摘录

  市民社会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体制的一大变革,实现此一变革需要一系列坚实的社会性条件予以支持。作为一种业已存在的经验性事实,市场经济的历史实践和当代现实都昭示我们: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对自足意义的市民社会的存在,是它自身赖以建立的根本性和社会条件。这个条件的实质就是正确理解和处理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各自相对独立又共存一体的功能界限,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个体主体的发展提供稳固的价值支撑力。  2.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市民社会已初露端倪,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特点:①相对独立的“社会”出现。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虽仍是社会资源的主要控制者,各级行政权力在决定个人生存与发展条件方面虽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社会也已成为控制资源的有力的、潜在的力量,它同样提供着某些影响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领域、机会。社会自主性得以显现,独立的社会自主领域开始出现和存在。②相对独立的个人与社会力量产生。伴随着社会资源占有的多元化和国家与社会的初步分离,个人的独立性也相对加强,新的社会力量、角色群体开始产生并日趋活跃,③相对独立的社团与非行政化的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非营利经济组织的涌现。所有这些,都表征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进程需求某种能够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和解释的理论出现。市民社会研究理应也能够担承此一重任。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社会理性的生成与培育 PDF格式下载



因为有考博的意向,也在为此而努力中。这本书是我准备联系的博士生导师所专著的,有可读性,不解释!


很适合研究用书


帮老公买的专业书,自己虽然没读,但老公说还不错,挺好的书!


老师的书,思想和内容很好,值得细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