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想的人
2011-7
中国青年
周庆荣
142
无
散文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一个新的文学类型,人们对她的认同,似乎已无可置疑,但它在近百年中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意义,除鲁迅的《野草》外,却仍然是一代又一代少壮作者的心病。其中当然也有对这一现代文类的哲学精神缺乏深刻认识的问题,但更多的遗憾却源于它面对时代与现实时显得苍白无力:不仅许多读者认为它是小花小草,“时代感不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比较松散”,是文学家族里的“小摆设”;连一些散文诗作家自己也是把它当作美化生活的短笛、牧歌或文学青年的练习文体来看的。 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来自我们要求艺术为当前生活服务的急功近利的态度,另一方面是我们习惯在生活与艺术之间画上等号,忽略了艺术表现生活“太远了则欺世,太近了则媚俗”的基本道理。因此,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篇题为《散文诗:(野草)传统的中断》的文章中,我提出了“没有‘时代感不强’的生活,只有‘时代感不强’的作者”的观点,强调散文诗作家要从自己的经验、感觉、智慧和洞察中形成“独特的想象力”,通过艰苦的探索,发现和把握其中有恒定意义的东西。在那篇文章中,我写道:“真正的‘时代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应该是一种超越了前人眼光的感知和审美判断,一种从人的基本问题出发切入了生活深沉脉动的发现和感悟,一种穿透生活实在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三位一体的观照。”我一直期待着当代中国散文诗界能有这样的作品出现。而这本《有理想的人》,或许正是有力回应了时代和现实问题的力作。 说来周庆荣已经是散文诗的老作者了,他曾在一九八四年以“玛丽.格丽娜”的笔名创作散文诗处女作《爱是一棵月亮树》,到了二○○四年,又以本名出版了《风景般的岁月》。当然,他在散文诗坛引起广泛关注的,还是《我们》一书的出版。诗人周所同说:“《我们》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近年散文诗的扛鼎之作。”另一位在当代具有突围意义的散文诗作家灵焚则认为:“《我们》是一部代表着一代人生命意义与价值观呈现的存在宣言。”但现在出版的这本《有理想的人》,无论对作者自己,还是对散文诗坛,可能都要比《我们》更有意义。 这种意义首先是面对时代现实生活的主动性。几十年来,当代散文诗总是被动地接受自己的时代,或者说,把时代当作给定的、无须探索和分辨的存在;而周庆荣的作品面对纷繁复杂的时代有着非常认真的个人见解。譬如用来作为书名的《有理想的人》这一篇,乍看题目像是老生常谈,让人觉得有说教的嫌疑,实际上它对时代现实有非常深入的探索: 天空飘浮的不再是硝烟。 没有硝烟的日子,已经很久了。阻碍我们视线最多的只 是未被温润的尘土,或者是生活中不再纯净的寻常事物。 这里蕴含着与“有硝烟”的年代的对比,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深刻道出了妨碍我们展望的不纯净的“尘土”。是的,这未被温润的飞扬的尘土是“寻常事物”,寻常得似乎成了我们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唯其如此,它更能遮蔽人类生活中本真、纯洁的事物,让世界变得模糊不清,让人们变得麻木不仁。 以“尘土”和“灰尘满天”来象征我们当代生活的不洁,我认为这是周庆荣对我们时代现实的一个重要的发现与命名,这种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生活中的“灰尘”,如同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无所不在又让人无从反抗。周庆荣的这个发现与命名,还让人们联想起二十世纪初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对十九世纪末欧洲社会的感受与回应:当时罗曼·罗兰觉得十九世纪末整个“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为此,他着手写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等人的“名人传”,希望通过他们让世界“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重新鼓起对生命和人类的信仰”。 有意思的是,面对这“灰尘满天”的时代,周庆荣也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他的散文诗缅怀理想、呼唤英雄。尽管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一个即使“有几位英雄也起不了作用的年代”,尽管他有时也不无自嘲地怀疑自己是不是那个时时遭遇反讽的堂·吉诃德(《想起堂‘吉诃德》),但他还是情不自禁地歌唱英雄的祖先,歌唱伍子胥、岳飞、袁崇焕,他甚至把西安出土的兵马俑称为“我们的军人”,因为他们铠甲不解、披满征尘,周庆荣喜欢他们就像喜欢庄稼“理直气壮地生长”一样。 不过,周庆荣呼唤的英雄,不是罗曼·罗兰笔下由于毅力而成就伟大、因为灾难而成就伟大的超人,也不是五四时期郭沫若笔下勇敢自焚而获得新生的凤凰;而是这样一些人:“那些种玉米、种水稻、种麦子的,你们温饱了众人,我称你们为英雄;那些栽植果树、种下蔬菜的,你们使众人的生活有了丰富的维生素,我也称你们为英雄”(《英雄》)。他的英雄不是具有纪念碑高度的伟人,而是像草木—样匍匐在大地上的最朴素、真实的普通劳动者,或者,是这样—块—块的“沉默的砖头”: 会有这么一天的。 一块一块的砖头,在建筑的下面,它们来决定一切。 苔迹,不只是岁月的陈旧。 蚂蚁,或别的虫豸,访问着这些沉默的砖,它们或许爬出一个高度,它们没有意识到墙也是高度。 有一天,这些砖头会决定建筑的形状。 富丽堂皇的宫殿或不起眼的茅舍,这些砖头说了算。 上层建筑是怎样的重量? 沉默的砖头,寂寞地负重。它们是一根又一根坚硬的骨头。 它们就是不说话,更不说过头的话。 它们踏踏实实地过着日子,一块砖挨着另一块砖,它们不抒情,它们讲逻辑。 风撞着墙,砖无言。风声吹久了,便像是历史的声音。 砖头决定建筑,或者说地基决定建筑的历史。这里有历史的哲理,让人产生诸如水舟问题的联想,可以带出许多历史与它的创造者关系问题的辩论。但这深刻的历史哲理对周庆荣来说,实际上来源于他对世界上最朴素、平凡事物的价值意义的重视。你读一读这本散文诗的最后一辑“与家园有关”,看看作者在都市感到的“百年孤独”和回到故土如同回到“母亲的腹中”的不同感受;你品一品《井冈山》这一章,想想作者对自然的山水花木的执著认定;再想一想作者在《重提理想》中强调的:“不为别的,只为花像花,麦子像麦子,人更像人”,我们或许能掂出作者“我想从容不迫地歌唱一个清清白自的世界”这句并不怎么起眼的话里沉甸甸的分量。 你或许会认为,作者萦绕于心的诸多朴素、本真事物早巳离我们远去,可爱、可忆却不再成为可能。但我想说,因为珍惜和怀想,周庆荣比许多人更清明地看见了我们时代的“尘土”,而时代的“尘土”又让我们知道了热爱与珍惜。周庆荣的散文诗,为我们关怀和辨认自己的时代,提供了参照。 2011年5月11日于北京
本书是一本以“理想”为核心语义的散文诗集。作者周庆荣将与“理想”同一谱系的“历史”“英雄”“祖国”“高尚”“光明”等词语,在新世纪重新进行语言编码,在颠覆以往传统意义的基础上,寻求、建立了一个个新的美学形象,进而全力营建、构造出一个新的理想国度。
什么可称为“有理想”?肯定事物的永恒性和人作为生命个体的瞬间性,在此基础上,人们面对事物要做到“若有所思”,要有一种基本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慢慢降低或规避自己的狭隘,凡事多考虑一些,多从他者、从更大的范围去考虑一些,这样就会使自己的“若有所思”有了方向,才能为自身打造好对于万事万物的态度。通过这个态度,人们可以进而确立自己站立的高度,可以让自身在所有的环境中,提醒自己的存在。这种态度最终会反过头来促进人们的生命和生活本身。
在当下这个和平年代,理想不再宏大高远,而是更多的融入到了无数平凡的劳动中。“那些种玉米、种水稻、种麦子的,你们温饱了众人,我称你们为英雄;//那些栽植果树、种下蔬菜的,你们使众人的生活有了丰富的维生素,我也称你们为英雄;那些让我想起古代商贾的,你们把门打开,整个世界都可以自由地进出;还有那些给众人补钙的,你们坚强了众人的腰杆子。我怎能忘了你们?”(《英雄》)是这一个又一个的小理想的影子,才创造出我们所谓的世道的辉煌;是这些理想中坚持的家园情怀,才保持住了我们最初从朴素的故乡走出来时根部的模样。
诗人周庆荣以其持重、从容和练达的心态,特别是他独特的叙述语调——平缓、从容、不急不慌,在严格遵循诗歌美学的同时,找到了自身以诗歌方式表达理想情怀的准确命脉。
此次发声,既是一种提请,提请人们对当下微小但同样伟大的理想的关注;也是一份纪念,纪念作者这么多年来对文学、对散文诗、对理想情怀的热爱和坚守。
周庆荣
1963年出生于江苏,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现任《诗刊》副理事长、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诗潮》及《散文诗作家》编委。
大学时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创作散文诗《爱是一棵月亮树》,代表作有《我们》《有理想的人》《英雄》《我是山谷》等。
序关怀与辨认我们的时代
有理想的人
有理想的人
波德莱尔的理想
冬去春来
沉默的砖头
我是普拉斯?
英雄
义天
孝地
我把兵马俑称为我们的军人
不怕鬼
像地震这样的灾难……
重提理想
三人剧
仁
战士
深夜,突起的心事
尧访
我能否点燃这天鹅绒般的思想
祖国啊,我们的祖国
时间与梦想
时间
预言
梦想
读史
想起堂·吉诃德
向日葵
写给上帝的信
黑暗中的问题
日记
岁末,唐白釉盖罐
一个城市的秋天
圆明园
寂寞
到了最后
我是山谷
井冈山
我是山谷
高地阳光
老佛爷山
我爱你
在普陀山
在天子山
再别山谷
山谷状态
山谷的流放
让山谷的阳光烤我
夜晚,在山谷独行
红豆峡
在太行山……
山谷之上
行走的心情
钢炉
冬目漫步
一截钢管与一只蚂蚁
天马行空
沙漠上的湖
流动的伊犁河
雨中,外滩散步
看着影子
旅途
夜莺
雾
突然的无题
风品康桥
走在路上
某个夏日下午的黄浦江
与家园有关
夜深时望望故乡
片段:爷爷
归川
乡村铁匠
我的爱情
荷花与芦苇
秋夜
古石榴
远离尘嚣
初夏的午后
家书
我这张脸
晨茶
我不想的事
当笋长到了竹林之外
呓语:如果爱
墙
坐着看雪
跋 当朴素成为生活的信心周庆荣
作者创作年表
天空飘浮的不再是硝烟。 没有硝烟的日子,已经很久了。阻碍我们视线最多的只是未被温润的尘土,或者是生活中不再纯净的寻常事物。 虽然,依旧有人在行走中劳顿;虽然,工作和学习仍是我们使用最多的词汇。 早上升起的太阳,温暖着幸福的人们,也温暖着更多正在等待幸福的那些人。 我在旅行的路上,看到一个快乐的羊群,它们吃着春天里青嫩青嫩的草,它们给土地留下了开放的花朵,它们咩咩地叫着,它们然后悠然地走上前方的山坡。 它们的高度,是发现了另一片草场。 我走远的时候,听到牧羊人的鞭声,还有他信天游般的歌声。 一圈木栅栏,是它们安静的家园? 不想做英雄已经好久了。 历史中大悲大喜的事迹成为我记忆的守望。 从意气风发到平静,占去我三十年的光阴。 史书在我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我知道,历史不会真正地沉睡。 开窗,让东风吹。 今夜,我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四 吹去浮尘,世界就纯净了; 吹去阴霾,人间就光明了; 吹去噪音,我们的声音就能传得更远了; 当然,还要吹去麻木,我的亲人们充满智慧,他f『:本来就应该是清醒着的明白人。 东风再吹,如歌如曲,响在耳畔的旋律便是久违了的理想之歌。 五 开窗,让东风吹。 今夜,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了…… 波德莱尔的理想 ——写在他的诞辰日 虽然,流氓仍未彻底消失。 但我想告诉你,本世纪不会再是流氓的世纪。 忧郁的心是天际间撕裂乌云的弧光,你的理想是让自己渴慕已久的人、让她的灵魂大胆地犯罪? 可是,可是我仍然选择做一个高尚的人。黑暗里我无动于衷,我坐着不动。没有一种事物能永远盛开,高尚的人不拒绝阴谋:我把秒针当成时针,夜晚只是一瞬。什么最见不得人?我从容地走在光明里。 但是,流氓并未彻底消失。 等到阳光十分灿烂的午后,在春天美好的景象里,我平静地说:那些个流氓,他们会在地狱里,他们不会影响我热爱这个世界的心情。 冬去春来 1 是早春的最后一场雪呢。 如果,明天继续下,那么,明天的是最后的。 2 在真正的春暖花开到来之前,我想再次彻夜无眠。 这个冬天,风有些大。 从枝头落下的叶,经常被吹在半空。落叶也不能安宁的季节? 我当然可以感冒。一声咳嗽,一群鸟儿从枝头飞开;喘,喘成乡间灶膛旁不停扯动的风箱。是怎样丰富的晚餐,需要炉火旺盛? 3 这就是我想念南方的理由。 就这么简单。 椰子树。芒果。苏眉鱼。新鲜的螺片。 温度恰到好处的沙滩上,留下一串脚印,海浪冲走它们。 再留,再被冲走。 和大海的游戏就这样开始。 然后,皮肤黑了下去,心情暖和起来。 关于浪漫,那也要等到身心俱巳舒展。 4 我不想因为自己身体的状况,来否定冬日里的天寒地冻。 风萧萧兮易水寒。 没事,我把这些古书合起,放在壁炉上。让感到寒冷的人,暖。 让使人寒冷的人,罚他们变成柴火。 再向窗外望去,看到三分之二的岁寒三友:松与竹。 梅花,我的梅花。 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可以喜爱冬天的。 谁,在漫漫的冬季也能活得内心柔软?让她是那个梅吧。 5 不能责备冬天里的冰凌了,就像不能责问夏日里的汗水。 这是一个季节交替的瞬间。 晌午纷纷扬扬的大雪。子夜,屋檐响亮着清脆的水滴。 消融的雪啊。 寒冷已经挂不住挽留。 对这个冬天最后的记忆,先从忘掉一场咳嗽开始。 因为,生长在我茶室的一排油菜,起苔、打苞并且绽放。 谁能想到在北方这样的雪夜,我正闻着油菜花,像一只蜜蜂? 对,就像一只蜜蜂,好好地热爱春天。 会有这么一天的。 一块一块的砖头,在建筑的下面,它们来决定一切。 苔迹,不只是岁月的陈旧。 蚂蚁,或别的虫豸,访问着这些沉默的砖,它们或许爬出一个高度,它们没有意识到墙也是高度。 有一天,这些砖头会决定建筑的形状。 . 富丽堂皇的宫殿或不起眼的茅舍,这些砖头说了算。 上层建筑是怎样的重量? 沉默的砖头,寂寞地负重。它们是一根又一根坚硬的骨头。 它们就是不说话,更不说过头的话。 它们踏踏实实地过着日子,一块砖挨着另一块砖,它们不抒情,它们讲逻辑。 风撞着墙,砖无言。风声吹久了,便像是历史的声音。 我是普拉斯? 就唯心一回?我有前世。 就虚荣一次?我曾是那个普拉斯。 ——题记 所有的光都曾经让我目眩,所有的风吹草动都是惊人的力量。天哪,不能提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对于我,那几乎就是令人毁灭的声音。 世界坚硬,记忆中隐约出现的山核桃:我两手空空,没有一把小锤可以去砸开它。 我神经柔软,脑组织极像刚出水的牡蛎,已无须沸水烫过,人们可以轻易吞食,随时随地。 都知道我曾经是个女人了。 我的意志穿梭无定,如钢铁,如棉絮,也会如玻璃。 在一九六三年,我死去。 在一九六三年,我出生。 这一次我长成了一个男人,世道高尚或者卑鄙,没关系。风霜雪雨下,男人本来就应受到一些折腾。 三 我再说一遍:我出生于一九六三年。 此刻,我远离了我上次生命的祖国。我不应该去讲祖国的坏话,别梦依稀呀,我只记得得克萨斯上空那火热的阳光都未能点燃人性的温度。 三十一岁,是我前一次的生命长度。 四 我不去讲自己出生在东方的理由。 我选择从混沌的田野一步一步走过。记着地瓜田和大片麦子,从牛背上感受古老的品质,慢慢地学会我这一辈子要熟练运用的语言。 我一步一步地走向远方,祖国的心脏或每一个角落。 五 重操前世的旧业,我也开始写诗。我抒情的方式变得平静,这个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 一切要慢慢的。 在无为处有为,也常常遇见古道心肠。 我学会了耐心,是为了未来的热爱。 六 对,热爱! 不可能再是那个只活三十一岁的普拉斯了。 我有了一个极其平凡但崭新的名字:周庆荣。 世界此刻的早晨是多么美好啊,这一生,一定要活到四世同堂。P2-11
从一九八四年托名“玛丽·格丽娜”创作《爱是一棵月亮树》,到二○○四年以真名出版《风景般的岁月》,整整二十年,我几乎都是在以一名独行客的方式,进行着对散文诗的坚守。也因此,一直游离于国内散文诗界之外。寂寞或者热闹,似乎无关紧要。 我从不否认,光怪陆离里存在着生命的精彩。 只是我一厢情愿地痴守素面朝天。 沾满灰尘的土路忧心忡忡,理想的最初状态如今似已尘埃落定。 对格调的追逐越来越惆怅起宫廷式的虚伪,人们心中的榜样不断地摧毁自己的尊严。 我是可以活得美好的。 只要我愿意。 早,或者晚,说出这样一句话,也许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意境。 路,真的已经走了好远。在经历无数种场景之后,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往回走,但我依然想保持自己这张乡村的脸。 我不相信田园牧歌的彻底幸福,却相信鸡鸣狗吠的状态更接近人类的心灵真实。一声叹息或者一曲乡村歌谣,它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再有固执的力量重复地对我进行生命品质的规化。 我原本就长着一颗田野的心灵。 我愿意在俗不可耐的生命细节里安静地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风的形状,随处可见。它安分时如空气。 我喜爱它与一切事物都可以对话,温情或者暴躁,一切都是我心灵的对象。 让一切朴素下来,它更接近自由的精神。这伟大的自由啊,多么像一次没有归来的旅行。 一座拱桥的桥身,时光斑驳了它的面目,此岸还是彼岸? 身在何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保持最后的信心。 一个平凡人的信心,也可以关于整个人类。 这本《有理想的人》辑录我从二○○七年迄今所创作的散文诗八十一章,这一阶段,我写了一百三十余章作品。我自己首先进行严格筛选,然后又烦请灵焚、唐朝晖、黄恩鹏、徐俊国、刘川、爱斐儿、语伞、宓月、王妃等诗友再以挑剔者的眼光进一步删减,所保存的八十章散文诗绝大部分曾在《人民日报》《诗刊》《青年文学》《诗潮》《诗林》《扬子江》《散文诗世界》《散文诗》《诗选刊》等处发表过,亦入选多种选本。此次结集出版的目的,一是源于不少读者及友人的建议,二是想对过去三年有一个静静的总结。 热爱散文诗,一定先从认真写作开始。 然后,需认识到该怎么去热爱她。这一文体在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总是伴随着惆怅与遗憾,我个人的态度是不纠缠。实现散文诗的繁荣与尊严,再不能指靠传统的呼吁,靠的是我们自身的精神和劳动! 我要专门感谢王光明先生。他是我素来敬重的一位学者,虽未谋面,但他在诸多文论中所透出的治学精神,给我们许多写作者提供了严肃的启发。感谢他拨冗为本集作序。 最后,我想再次说: 世事再纷纭,但我心依旧。我读书写作,只是让我的精神进一步靠近我所能感受的生命真实。岁月可以冷,甚至人心。但温暖不冷。 2011年1月18日 北京·老风居
周庆荣,1985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外语系。1993年入北京大学国政系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学习,1995年起在北京某公司任职至今,现为《诗刊》理事。大三起开始创作诗歌,迄今出版的散文诗集有:《爱是一棵月亮树》(1990年漓江出版社)、《飞不走的蝴蝶》(1992年安徽文艺出版社)、《爱是一棵月亮树》(合集,2000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风景般的岁月》(2004年 中国文联出版社)。 《有理想的人(精)》是其散文诗歌作品集。
无
是在灵焚的《女神》上接触到周庆荣的,被里面的一些引句吸引,就去找了周庆荣的资料和作品。《有理想的人》很棒,很喜欢作者那种带着诗人般浪漫瑰丽的想象,奇妙的思想,大情大义的情怀,难得的好散文诗,不矫情不做作。可惜太小众了,跟很多人说起,都不知道他。希望这么优秀的作者和作品很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欢。(有点不满意的是书送来的时候脏损了,封面黑灰的!不错设计很精美,纸张手感好……!!)
这次是帮朋友们买的,值得推荐。是当代散文诗的典范。
同学推荐的,全班都看啊,啦啦啦
喜欢就买喽
看似平淡的语句,玩味之下,有大情怀
包裹太过简单,书有点损坏
喜欢周庆荣的文字。我仍在继续那段路,就想我在执行生活里每一个平凡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