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实录
于俊道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2-04出版)
第一章 炭子冲走出的革命家 出身耕读之家,从小就不怕苦 沉静好学,人称“刘九书柜” 改名刘卫黄,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赴俄留学,寻找救国真理 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洪流 第二章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是另一种形式的休息” 不应该把孔子一笔抹煞 “没有知识分子,社会主义便不能胜利” 第三章 风雨共担:刘少奇与家人 离开母亲,正是为了祖国的强大和母亲的幸福 永远的支持者:六哥刘云庭 革命伴侣何宝珍 爱妻王光美 儿女情深 第四章 情系湖湘:伟人的故乡情结 “我们今天就住这里” 他在地上捡了一根树枝撩开人粪,仔细观察 改“故”字为“旧”字更好些 “不办食堂还是社会主义” “我对不起各位父老乡亲” “我是来向乡亲们承认错误的” 冯国全致死耕牛案 第五章 要对每个公民负责 “你们大约需要多少粮食” “我们要多为群众着想,不能只顾我们的工作” “希望你们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住房问题要解决,问题是怎么个解决法 关心年轻人找对象问题 “将来我们要给老乡还小米” “小鬼,哪来的石榴?” “不论是不是工友,都应该尽量抢救” “有都江堰,这就有了天府之国” 危难时刻,让轮船为小船挡风 有理有据地保护刘桂阳 小孩子写条标语不算什么反革命 “再困难也不能取消伐木工人的酒” “让大家穿得漂亮些” “把药留给病人吃” “一定要想出治病的办法” “不能随便打扰老乡” “我们后方的人可以饿肚子,前方部队不好饿肚子的” 第六章 俭朴不是丑事:主席的平民生活 “不要紧,再缝一缝,还能穿些时候” “这不是还能用吗?为什么要换新的呢?” “我要的是实用方便” 生活简朴容易满足 23.80元,一位国家主席的全部家底 “出国不一定非得穿新衣服” “嘴巴”越张越大的“狮子口鞋” “比我们困难的人还很多,为什么对我额外补助?” “走路走惯了,不习惯坐轿子” 第七章 回忆:开国元勋点滴往事 借光读书 不许豺狼当道 惩治恶狗 打“鬼”的故事 节俭的“烟民” 替张二叔打抱不平 不走的手表 与徐立业下棋 为房东题书 给朋友写对联 原谅七伢子 习武以酬志 为一个标点符号请教专家 “星相先生” 第八章 君子之交昭日月:刘少奇与他周围的人 同志之间 “少奇同志,安源这面旗子一定要举下去” 在人民中间 部属之间 亲人之间
版权页: 插图: 这天,风儿轻轻地从大地吹过,柳枝摆动着似乎在欢迎来客。蓝天上飘动着几朵白云,鸟儿在树梢上尽情歌唱。大地一片生机…… 俱乐部刘主任结婚的喜讯像阵春风,转瞬间便传遍十里矿山。大家凑钱买了些简单的贺礼,准备热热闹闹地为刘主任庆贺一番。但刘少奇却将各类红包一律退了,只在俱乐部开了个茶话会,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 工人们都说:“刘主任办喜事,不办酒席不收礼,新娘不坐花轿,这叫做文明结婚!” 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 刘少奇和何宝珍结婚后的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刘允斌出世了。为了工作方便,何宝珍把孩子送回湖南老家抚养。从此,她跟随刘少奇从事革命活动,成为刘少奇的得力助手。四进上海是他们共同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的部分经历。 第一次是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不久。当时,刘少奇在上海总工会工作,何宝珍从安源来到刘少奇身边,担负通讯联络、整理文件、抄写资料等工作,同时细心照料身患肺病的刘少奇。这年底,刘少奇回湖南养病,不幸被捕入狱。何宝珍四处奔走,经多方营救,刘少奇得以自由。 北伐战争时,何宝珍又跟随刘少奇来到武汉。何宝珍除完成党组织交给她的工作外,还经常参加慰问北伐军伤病员和救济妇女、儿童的活动,热情帮助派到武汉工作的同志解决食宿困难。1927年7月,汪精卫继蒋介石之后公开背叛革命,武汉形势十分险恶。刘少奇此时正在庐山养病,但他牵挂着留守在武汉的何宝珍。于是,通过关系转告何宝珍立即转移到庐山来。 1927年10月,何宝珍跟随刘少奇再次来到上海。那时的上海正处于血雨腥风之中,敌人到处搜捕和屠杀革命者。有一次,刘少奇他们正在工人宿舍召集会议,商讨组织武装反抗敌人。突然,一群流氓打手闻风赶来追捕。刘少奇立即组织转移。这时,何宝珍却站起来反对。和她持相同观点的是朱舜华。她们说:“我们要与敌人决一死战!” “快走,这是命令!”刘少奇威严地将她们的话打断,带领大家跳窗撤离。 晚上,朱舜华来到他们家里,与何宝珍一起指责刘少奇说: “今天我们手里有枪,为什么不可以消灭几个敌人?” “你那样太幼稚,是会吃亏的。”躺在床上的刘少奇微笑着回答。他看何宝珍和朱舜华似乎还不明白话意,就接着解释说:“必须避免无谓的牺牲,在这种情况下,后退也是进攻。”
《刘少奇实录》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少奇在领导群众斗争和处理党内关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懂得实际工作的辩证法,他系统地指出党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所害过的病症,他是一针见血的医生。 ——毛泽东 刘少奇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战斗了一生。他是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邓小平 为了保证党不变质,他主张首先要加强群众对党的监督。每个党员,包括他在内,都要受群众、受组织的监督,而且应该欢迎别人监督;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这样。 ——王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