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银器
2008-3
文物出版社
张静,齐东方
221
无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0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此后,山河间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
《古代金银器》以时代为序,详细论述了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发现的大量金银器,对其所反映的各个历史时期金银器的风格特点、制作工艺等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分析,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书中配彩图8幅、插图43幅。《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张静,一九五七年生于辽宁沈阳,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室工作。现任考古杂志社专刊编辑部丰任、编审。主要从书考古书刊的编辑工作。先后编辑田野考古报告、考古论文集、考古专著等二十余部,撰写唐宋金银器的相关文章数篇。 齐东方,一九五六年生于辽宁昌图。一几八二年毕业于占林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一几八四年获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一九九二年获该校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占、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撰写、主编学术专箸《唐代金银器研究》等十二部,发表各类论著百余篇,研究内容涉及墓葬制度、金银器、马具、玻璃器丝一绸之路、唐代陶俑和吐谷浑余部历史等方面。
引言一 夏商周金银器(一)附属饰物及首饰(二)大型饰件与熔金铸器(三)金银器独自发展与原料的来源(四)金银与多种工艺的结合(五)金银器皿与货币的出现(六)周边地区的金银器及文化交融二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金银器(一)大型器皿与金银的灵异之说(二)黄金冶炼与“西汉巨额黄金消失之谜”(三)装饰器件与装饰工艺的多样化(四)北方少数民族的金银器(五)西方传来的金银器三 隋唐五代金银器(一)划时代的发现与金银器的兴盛(二)器物时代演变与历史原因(三)巧夺天上的工艺技术(四)金银器南北方风格的形成四 宋代金银器(一)金银器的区域与时代特征(二)丰富多彩的器物造型与纹样(三)注重装饰与市民生活(四)工匠、作坊刻铭与金银器的商品化(五)新工艺与仿占作品(六)寺院遗物与信徒供养五 辽西夏金代金银器(一)贵族墓葬与辽代金银器的分期(二)富于民族特色的饰品、马具和殓葬用具(三)多种文化的融合(四)西夏和金代金银器六 元明清金银器(一)“各依本俗”与金银饰品的兴盛(二)精美与生动的巧妙结合(三)功臣的礼遇与贵妇的冠戴(四)皇室珍宝与民间窖藏(五)嵌珠镶宝的精致与华丽参考文献
动物咬斗纹样在这里的出现十分广泛。西沟畔的虎豕咬斗纹金牌饰、三兽咬斗纹金饰片、双兽纹咬斗纹金饰片,阿鲁柴登虎牛咬斗纹长方牌饰、狼背鹿银饰件,石灰沟的虎噬鹿纹银牌等,都是猛兽虎、狼占上风,豕、牛、鹿等处于被攻击的地位。至于猛兽相争的构图,如东胜碾房渠虎狼咬斗纹金牌,狼自然不是虎的对手,处于劣势。多只动物咬斗的场面也不少,吐鲁番金冠饰的上下两端表现了三只动物依次追逐、撕咬的情形,阿鲁柴登金冠形饰[93]的冠面上相对而卧的四只狼和四只羊作咬斗状。 虎的形象很受重视。阿拉沟的八块圆形金饰、四条金饰带都以虎纹为主题,还有直接用虎形做成的金牌。西沟畔2号墓中出土虎豕咬斗纹金牌饰两件、银虎头七件。阿鲁柴登出土虎形饰片二十一件、银虎头两件。石灰沟的墓葬、碾房渠窖藏也都有以虎为题材的金银牌饰。虎的表现方式很丰富,整体的虎均四肢肥大、爪趾发达,突出其凶猛的特点。时代较晚的纳林高兔村有三件银虎和两件金虎,以圆雕和高浮雕方法制作,形象更为生动真实。
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翻开《古代金银器》,重温那些重大发现不断、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许就能看到奋斗的足迹,也许就能触动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可以在学术前沿开始一轮新的接力。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