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博物馆
2007-11
文物
王彬
94
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作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陕西首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点” ,自1991年6月20日开馆以来,深受广大观众和未成年人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底,已接待国内外观众逾千万人次,其中大、中、小学生约250万人次。特别是2004年2月以来,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陕西历史博物馆率先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和家长携带的未成年人一律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使更多的未成人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博物馆。然而,当他们面对一件件历史厚重的古代文物,那些深奥的只有成人才能读懂的说明和出版物,孩子们反应更多的是不解和好奇。编者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过孩子们带着在参观中留下的疑问和迷惑,在博物馆内满世界地寻找能够看懂并能解疑的书籍……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知识的力量在于被大众理解。”同理,文物的价值在于被人们所认知。目前全国拥有各类博物馆两千多座,这些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并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文化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精神方面又常常有它“物”的表现形式,历史文物就是这种物化的一个体现。如何让大众,尤其是让未成年人看懂和理解文物的价值。是历史赋予我们文博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为此,我们特将我馆的基本陈列编写为一本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理解且图文并茂的科普性读物。目的是使孩子们能够获得一本解惑的书籍,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对未成年人教育的积极作用,为弘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促进国民素质教育尽一份我们应尽的力量,同时也为孩子和家长们提供一本了解历史文化、认知家乡文物的课外读物,改善博物馆长期以来缺少未成年人读物的老面孔。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其收藏和陈列是陕西地区灿烂辉煌历史的再现。陕西作为华夏民族诞生、发展、成长壮大的重要地区,早在115万年前,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蓝田^便在灞河两岸繁衍生息。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人在这里营建聚落,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在与蛮荒搏斗的同时,培育出华夏大地人民以之为食的粟。轩辕黄帝在这里留下了创业的足迹,神农后稷为中华农业与医药付出了毕生贡献。此后,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演出了一幕幕历史活剧,孕育出无数的豪杰将相。陕西境内汉唐陵墓星罗棋布,秦砖汉瓦俯拾皆是,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陕西历史博物馆集中了出土于陕西各地的文物精品37万件,形成了上自远古、下迄近代品类齐全的文物藏品体系,特别是周、秦、汉、唐时代的出土文物璀璨夺目,让人叹为观止。而本书所采用的是以物代史的编写方法,文物则多选陕西古代史陈列中的精品。 这本书的编写是为了帮助来到博物馆和对文物有一定爱好的中小学生能够看懂并引导他们穿越历史时空。为了达到编写的目的,我们特组织主要承担本馆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讲解员们为其编写,形式上力求活泼清晰,图文并茂,语言上深入浅出,生僻字皆有注释;所引文献均作翻译;内容上既注意把握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又特别强调客观真实地揭示文物内涵。因为客观真实不仅关系到我们所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同时对未成年人认知事物和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有一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这本书是博物馆的讲解员奉献给未成年观众的一份爱心,我们衷心希望它能够受到广大小读者的喜爱,我们也希望她们能够成为连接博物馆、文物与未成年人之间的纽带。更欢迎拿到这本书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后我们还会给未成年人编写更多介绍博物馆和文物内涵的书籍,你们的意见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未成年人将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建设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各类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培养情操的第二课堂。让这套丛书带你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伴随你成长。 为了引起孩子们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看懂和理解书中所讲述的一件件记录着中华民族智慧和辉煌往事的精美文物,编写时除了要求形式上和行文上的活泼创新外,内容则是在突出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结合一些趣闻轶事、历史典故和相关的知识背景来增加这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前言陕西历史博物馆人类童年——史前(115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青铜史诗——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统一显赫——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6年)开拓文明——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动荡不安——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开放鼎盛——隋唐(公元581~907年)最后的王朝——宋元明清(公元960~1840年)参观指南后记
开拓文明——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果断采纳谋士张良和军人娄敬的建议,将都城选 在长安。因为陕西关中这个区域被山带河,气候温润,面积宽广,土地肥 沃,非常适合农耕和河槽运输,堪称沃野千里。东南西北分别有函谷关、 散关、武关和萧关四个关塞,成为军事上的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 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刘邦这一选择对后世各朝各代选择都城都具有重 大的指导意义。 汉长安城(图32)面积为36平方公里,周长25.5公里,人口约有五十万 。汉长安城的遗址,位于今天西安城的西北部。汉高祖刘邦时期,长安城 只建成长乐宫和未央宫两座主体宫殿。到了汉惠帝时,才修建了长安城垣 。为什么汉长安城的轮廓是一个不规则的正方形,除东墙南北垂直以外, 其余三面都曲折呢?中国古代的都城不都应该是方方正正的吗?这是因为汉 长安城不是一次设计施工完成,而是包括秦代的旧宫而建,受原有建筑布 局和渭水河道走向的影响,因此曲折似北斗星。但也有人认为,汉人崇尚 按星象布局建筑,汉长安城的南墙、北墙的曲折分别象征天上的南斗和北 斗,因此,汉长安城也被人们称为“斗城”。作为首都的长安城是西汉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重 要城市,比当时西方的古罗马城还大两倍之多。 秦砖汉瓦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气。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上一种独特 的建筑材料,俗称筒瓦头,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瓦当的作用是遮挡木 质椽头免遭风雨的侵袭,这样可以延长建筑物的寿命。瓦当一般为圆形或 半圆形,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瓦当是从周原遗址的召陈村出土的三种半瓦 当。到了秦汉时期,瓦当的使用达到了鼎盛时期。瓦当以画面的内容大致 可分为图像、图案和文字瓦当三大类。文字瓦当在西汉时大量出现,多数 为宫殿、官署、陵园等建筑物的名称,比如“长陵西当”;有表示吉祥用 语的,比如“泱茫无垠”;(图33)有表达纪念意义的,比如“汉并天下”( 图34)等。汉代瓦当上的文字以篆书为主,其中一字、两字、四字的瓦当最 为常见。瓦当既实用又美观,是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瓦当的建筑就算不上一个完美的中国古典建筑。 皇后之玺(图35~36)为国宝级文物,陕西咸阳韩家湾出土。关于玉玺 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那是1968年9月的一天,当年14岁的孔忠良走在放 学回家的路上。当小忠良走到长陵附近狼家沟的水渠边时,突然发现有一 个白色的小石头一闪一闪的。他好奇地过去拨开土层一看,发现是一块漂 亮的小石头!这块小石头上面是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下面还有几个不认识的 字。他兴奋地把它带回家。当他的父亲孔祥发接过儿子递来的小石头时, 曾接触过文物工作的他感觉这可能是一枚古代印章。第二天便送到陕西省 博物馆(今碑林博物馆),经验丰富的文物专家摩娑着这枚玲珑莹润的玉印 ,不禁惊叹:这是一方汉代的“皇后之玺”呀!孔祥发当即将印章捐献给了 国家。于是我们今天就可以在博物馆近距离地欣赏它.解读它。 玉玺印面为正方形,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玺上方凸雕 了一只螭虎形象作为印纽,四面刻有云纹,底面刻篆书“皇后之玺”四个 字。字体结构方整,笔势方中带圆,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 已达到了十分高超的水平。这枚玉玺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玉 质精良,略显透明,很有观赏性。我国最早的印章实物发现于安阳殷墟, 是商代晚期的物品。印章刚出现的时候,没有明确的定名,一直到战国时 期,在文献和实物中出现了印章自名为“玺”。最初的“玺”是印章的通 称,秦统一后规定皇帝印称“玺”,一般都可称“印”。汉承秦制,据东 汉卫宏《汉旧仪》记载,汉代“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还记载:“ 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螭虎是一种神话动物,像 龙有耳没有角,用螭虎做纽表示君临天下、威服臣官的绝对权威。这件“ 皇后之玺”与记载基本相符,从印章的质地、纽式和文字来看,应该是属 于西汉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点位于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一千 米处,所以推测很可能是吕后的印章。可能是陵墓被盗以后印玺流落到土 里,后来又被冲到水里去了。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 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到帝王陵墓,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那么一个一个的坟头吗?有什么好 说的。其实这帝陵的学问可大啦。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墓葬形式,包括 规模、式样,随葬品的多少都不同。一座帝陵往往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风俗等等。西汉十一座帝王陵墓都坐落在长安城附近,咸阳 原上是西汉皇室的主要陵区,那里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武帝茂陵、昭帝平 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平陵、高祖长陵和 景帝阳陵。长安城东南是另一处西汉皇室陵区,那里有文帝霸陵和宣帝杜 陵。这十一座帝陵,除文帝霸陵“依山为陵”外,其余十座帝陵都是平地 起冢,冢如高山。秦代帝陵称“山”,如秦始皇陵又称“骊山”。西汉初 期继承了这种称谓,如长陵又称“长山”。 汉陵的高大土冢,外表看上去很像个反扣在地上的斗,因此人们形象 地比喻它为“覆斗形”。长陵是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合葬墓,汉代皇 帝和皇后陵墓同茔不同穴,就是两人在一个陵园内,但却是两个坟冢并立 ,而且形制相近,只是皇后陵墓规模小于皇帝陵。长陵东面约十五里范围 之内都是陪葬区。据史籍记载,里面埋葬的有萧何、曹参、张耳、周勃、 周亚夫等百余名功臣,这开了功臣陪葬帝王的先例。能够葬于皇帝陵区是 臣子们的愿望,也是其后人借以炫耀家世的资本。 鎏(1iu)金银竹节铜熏炉(图37)为国宝级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 茂陵一座陪葬墓。通高58厘米,底座直径13.3厘米。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 ,在表面上鎏金鎏银。底座透雕两条蟠龙,仰头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 柄分为五节,节上刻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承托,熏炉为博山 形,炉体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 ,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整件熏炉分为三 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 皇权的一种体现。从炉盖外侧所刻的铭文和出土地推测,这件鎏金银竹节 铜熏炉是汉武帝给他的姐姐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赐。 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战国时人们就在室内放上各种熏炉,一方 面净化环境,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袅袅香烟就像 进入了缥缈的仙境。这件竹节铜熏炉的炉盖形似多层山峦,云雾缥缈 ,再加以金银勾勒,宛如一幅秀美的山景。在炉内焚香的时候,青烟袅袅 飘出,缭绕炉体,造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 的海上“博山”。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 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 汉代的灯式样繁多,制作精美,留存下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精品灯具, 雁鱼铜灯(图38)就是其中一件。这件铜灯是1985年从陕北神木出土的,高 53厘米,长34.5厘米,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它造型十分别致,整体形状是 一只鸿雁回首嘴里叼了一条鱼。灯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组成 ,灯盘和灯罩可以自由转动开合,这样可以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 ,还可以挡风。最令人惊叹的是,油灯点亮后产生的油烟会从大雁的颈部 导人大雁的身体里面,大雁的肚子里盛有清水,油烟溶于水中,从而起到 了净化空气的作用,避免了油烟对环境的污染,说明汉代人已经有很强的 环保意识了。另外在雁冠上残留的红彩和雁身上斑斑的绿彩可知,这个台 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同时还有艳丽的色彩。它既美观又实用,真算得 上是两千年前的“豪华型台灯”。 P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