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磁州窑画枕上的故事

王兴,王时磊 著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作者:

王兴,王时磊 著  

页数:

150  

Tag标签:

无  

前言

  磁州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位于现河北省南部的漳河、滏阳河流域,因当时这一带归磁州管辖,故名磁州窑。宋代北方的官窑都以生产单色釉和窑变作为自己的特色,讲究瓷质的细腻和釉色的华美,以满足上层社会的审美需求。而磁州窑的瓷质较为粗糙,色泽呈灰黑色,窑工们为了弥补这些缺陷,便在瓷胎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再罩上透明釉。瓷胎的色泽问题解决了,但在装饰上仍显单调,画工们又在瓷胎上用毛笔描绘各种花卉和吉祥图案,寥寥几笔,使瓷器熠熠生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地黑花艺术,从而实现了由瓷釉装饰向彩绘装饰的过渡。由于它的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满足了社会中下层民众的欣赏情趣,因而销量大增,足迹遍及北方各地。  宋代的画工用毛笔在瓷器上疾速成画,寥寥数笔即成,到了元代时磁州窑的画风由写意的简笔画向写实的工笔画发展。金元时期大量的文人汇入到磁州窑的创作中,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这是由于元代废黜了科举制度,中断了文人的仕途,他们入仕无门,劳作无力,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在这种环境下,许多知识分子便融人民间艺术的创作中。文人的参与,一是提高了磁州窑的绘画水平,他们以较为高雅的画风,在瓷器上精雕细刻,绘制出一系列的人物故事;二是将元杂剧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引入瓷画,提高了磁州窑的文学品位。  元代的器形比宋代时更为硕大。尤其是磁州窑的瓷枕由造型多样,逐渐统一到长方形上,体形面积比原来扩大,一般通长30-45公分,宽约17公分,枕面平整,尺幅宽大,为绘画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于是在枕面上出现了许多反映自然山水、社会场景和历史故事的绘画作品,笔触精细,形象逼真,画面生动感人。  杂剧是元代形成的一种完整而成熟的戏剧形式,也是北方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戏剧是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艺术,随着金院本、元杂剧在乡间的普及,瓷枕上出现了大量反映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人物题材的画面。元杂剧的作者大都生活在北方,在他们的剧作中,融进了许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曲调,语言风趣,情节生动。由于它根植于百姓之中,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投合了观众的欣赏口味,因而流行于市井茶肆。从磁州窑的装饰上就能感受到元杂剧的兴盛和流行,当时瓷枕上最常见的装饰题材就是元杂剧故事,出现了一系列表现这些戏剧人物的画面,并对景德镇瓷器的元青花戏剧人物产生了直接影响。  绘画艺术是磁州窑主要装饰手法之一,金元时期的工笔绘画艺术趋于成熟。磁州窑的人物画枕严格采用写实的手法,一是对历史人物故事运用细描的手法,如实地复现历史的特定场景,使人如临其境;二是对戏剧舞台进行如实描绘,从道具、人物的扮相、舞台背景,都能感受到剧情应有的氛围;三是以民间传说为主的故事情节,则兼用少量夸张手法,以想象来弥补和丰富人物形象;四是瓷枕画大都采用俯瞰式的画法,场景宽阔,远近结合,可以使我们通过画面真切地了解当时的民居家陈、人物服饰、建筑风格及舞台场面等,提供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社会活动场景。  在瓷枕的画面中,可以找到元杂剧剧本的种类及明清小说的雏形。元代杂剧剧本今存留下来的仅96种,而许多杂剧剧本都已散失,通过瓷枕上的画面,可以补充剧本散失的不足,并了解文学与戏剧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及传播程度。  在长方形瓷枕上作画的窑场,从枕底的窑戳及枕的前后立面文字上来看,共有四家,即张家造、王氏寿明、李家造、滏源王家造。前三家为磁州窑漳河流域的窑场,后一家为磁州窑滏阳河流域的窑场。瓷器刻有窑戳的窑场有十几家,而这四家生产的瓷枕数量多,质量好。其中王氏寿明的产品最有代表性,绘画娴熟,技艺精湛。  磁州窑的这些画枕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画面上的故事情节,有的具有鲜明的人物特征和场景,很容易破解,但有些由于只是表现单幅场景,而无法破解,也难免会出现破解有误的现象。本书选取了磁州窑画枕中的二十六种故事进行破解,并对具有文物价值的瓷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本书中的多数篇章曾在《人民政协报·宝藏》栏目连载,本次成书又进行了修改,如有不当之处,望不吝赐教。

内容概要

  磁州窑的这些画枕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画面上的故事情节,有的具有鲜明的人物特征和场景,很容易破解,但有些由于只是表现单幅场景,而无法破解,也难免会出现破解有误的现象。《磁州窑画枕上的故事》选取了磁州窑画枕中的二十六种故事进行破解,并对具有文物价值的瓷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磁州窑画枕上的故事》中的多数篇章曾在《人民政协报·宝藏》栏目连载,本次成书又进行了修改。

书籍目录

前言一 尧王访舜二 秋胡戏妻三 屈原投江四 中山狼传五 高山流水六 萧何月下追韩信七 乌江赠马八 昭君出塞九 相如题柱一0 王羲之爱鹅一一 箭双雕一二 单鞭夺槊一三 柳毅传书一四 墙头马上一五 李白观瀑一六 陈桥兵变一七 雪夜访普一八 赵扑入蜀一九 僧稠降虎二0 二十四孝二一 西厢记二二 张天师断案二三 三国演义二四 西游记二五 水浒传二六 八仙过海画枕选辑编后

章节摘录

  《鲁大夫秋胡戏妻》是元杂剧作者石君宝的代表作。这一故事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鲁秋洁妇》和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讲述了鲁国人秋胡与妻子成婚五日后去陈国做官。五年后仕途得意回家省亲,途中看到一美妇在采桑,心生歹意,就停下车上前诱惑说,你采桑织绸太辛苦了,不如随我做官享清福。采桑女子听了很生气,将他大骂一通,秋胡没趣地走开了。回到家中,母亲叫人把秋胡的妻子找来,妻子一进门,两人都怔住了。妻子正是刚才那个采桑的女子,秋胡的脸立刻涨得通红,恨不得有条地缝钻进去。妻子一见,刚才那个非礼的人竟是自己的丈夫,她十分气恼,上前痛斥他无孝无义的行径,然后愤然投河白尽。  在汉画像石上也有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南京博物院收藏一方汉画像石,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部表现了秋胡娶妻时的欢庆场面,中段左侧表现了妻子在门口送丈夫远去陈国为官的情景,右段为秋胡调戏路旁采桑美妇的情景。在四川新津崖墓石函一侧,也刻有这个故事的图案。画面上一男一女,女子手采桑叶,正回头惊讶地看着身后的秋胡。她身穿长裙,腰姿十分柔美。秋胡抬起右手,正跟女子搭讪调戏。另外在山东武梁石室第三石和武荣祠第八石等也刻有此故事。  汉乐府诗中有《秋胡行》,以后成为一种歌诗体的名称。魏晋时傅玄写有《秋胡行》二首,晋宋时颜延之写有《秋胡行》一首,梁代邵陵王萧纶写有《代秋胡妇闺怨诗》一首。《敦煌变文》中也有《秋胡变文》。唐代诗人高适在《秋胡行》长诗中,将女主人定位为邯郸人:“妾本邯郸未嫁时,容华倚翠人未知。”而瓷枕的产地,在战国时期比邻赵都邯郸。由此可以看出,从两汉魏晋至唐,文学家对秋胡的故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运用多种文体进行演绎,以此来歌颂秋胡妻的贞洁。这其中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的影响最为广泛,与前期的作品相比,它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情节,改变了女主人跳河自尽的悲剧,由秋胡母调解而使两人和好,以大团圆来作为戏剧的结尾,使全剧充满了喜剧色彩。  《鲁大夫秋胡戏妻》全剧共分四折,讲述的是鲁人秋胡与妻罗梅英成亲才三天,官差来征兵,秋胡被抓去从军,秋胡只得与母亲、妻子洒泪告别。罗梅英在家侍奉婆婆,艰难度日,毫无怨言。有财有势的李大户,因罗梅英的父母欠他四十石粮食,便趁机要挟罗梅英的父母,把女儿改嫁给他,遭到梅英的严厉拒绝。十年后,秋胡当上中大夫,衣锦还乡,返家途中遇到在桑园采桑的妻子,他没有认出是梅英,以让其代自己送信为名,进行调戏耍笑,并拿出金子诱惑她,梅英严词相拒,并机智地躲避了他的纠缠。秋胡回家后,与母亲和妻予相见,才发现在桑园戏弄的女人,竟是自己的妻子。梅英看到调戏自己的竟然是日夜盼望的丈夫,羞愤自缢,秋胡母子急救。这时李大户又来抢亲,秋胡将其赶走。鲁母责怪秋胡,让他向梅英赔礼,在婆婆讲情下,夫妻尽释前嫌,言归于好。  《鲁大夫秋胡戏妻》在舞台上常演不衰,由此产生了与这一题材相近的多种剧目,其中直接由杂剧转变为京剧的《秋胡戏妻》,成为京剧的传统剧目,此剧又名《桑园会》、《马蹄金》、《蔡花峪》、《辞楚归鲁》等。在《桑园会》中,把女主人公的名字改为罗敷,也许是借用唐代诗人高适在《秋胡行》一诗中的说法,将女主人定位为邯郸人,而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罗敷正是邯郸人。后来又演绎出了叙述唐代名将薛平贵、薛仁贵返家疑妻不忠的《武家坡》和《汾河湾》。  《武家坡》的剧情也是一波三折。丞相王允之女王宝钏,与贫民薛平贵成婚,王宝钏被逐出相府,独居破瓦寒窑。薛平贵降服红鬃烈马得到官职,后出征西凉,战败被俘。西凉王把代战公主许配薛平贵。西凉王死后,薛平贵继承了王位。王宝钏与丈夫分别十八年后,到处寻找薛平贵的下落。薛平贵得到妻子的鸿雁传书,从西凉赶回探亲,夫妻在武家坡相遇,王宝钏未认出丈夫。薛平贵为了考验王宝钏的贞洁,谎称自己为同僚军士,对王宝钏加以调戏,遭到王宝钏的痛骂。王宝钏回窑后,薛平贵也赶到,讲明实情,并跪在寒窑前乞求王宝钏宽恕自己,夫妻终于相认团聚。  《汾河湾》也是反映薛仁贵夫妻团圆的剧目。薛仁贵投军多年未归,妻子柳迎春在寒窑生下儿子丁山,两人相依为命,丁山长大后每日靠捕鱼打雁勉强度日。十多年后薛仁贵功成封爵,回家探亲行至汾河湾,恰遇丁山正在张弓射雁,箭法高超,令人惊叹。正在这时,忽然一只猛虎扑来,薛仁贵急发袖箭,不料误伤丁山,仓皇逃回家中。夫妻相会时,薛仁贵见床下有双男鞋,怀疑妻子不贞,后得知这是儿子丁山所穿后,急欲见到,始知刚才在汾河湾射死的孩子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夫妻悲伤不已。  随着元杂剧的传播,使秋胡戏妻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因而也使这一故事出现在多方磁州窑的画枕上。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方反映“秋胡戏妻”故事的长方形画枕。枕高13.5公分,长39.5公分,宽17公分。枕的前立面为一束折枝的牵牛花,两端为开光荷花。枕面底部有阳线双边楷书“王氏寿明”印款。枕面的边框由五条直线组成,中间两条直线内为绳纹。在边框与开光之间饰有梅花和菊花图案。开光内为主题图案。远处为山峦团云,画面中间有两株苍劲的古树。古树的左边有一座简陋的房舍,舍前立有一位妇人与一位童子,一位官人立在马旁正向妇人拱手施礼,而妇人则做回头状。古树的右边绘有一位躲在山石后面的长髯老者,正密切关注着两人的谈话和神情。构图疏密有致,耐人寻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磁州窑画枕上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