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镜头里的巴金

吴泰昌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作者:

吴泰昌  

页数:

174  

字数:

8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镜头里的巴金》是作者吴泰昌在《文艺报》工作30年间所记录的巴老无数个感人的历史瞬间。内容涉及巴金与茅盾、叶圣陶、冰心、沈从文等人的亲密交往。

作者简介

吴泰昌,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64年文艺理论研究生毕业。先后在《文艺报》、《河北文艺》、《人民文学》任编辑、编辑组长、1984年至199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现为文艺报社顾问。已出版文学评论、散文集《梦里沧桑》、《我亲历的巴金往事》、《我认识的钱锺书》等19部。其中《艺文轶话》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1979年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五届、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至今。社会兼职有,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冰心研究会副会长。

书籍目录

“他是我的尊师”叶圣陶“引我走上文学的道路”“冰心大姐”与沈从文最后握别“辑辑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现代文学馆终于成立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长“少发空言,多做实事”在京散记写完《现代文学馆》之后贺巴金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我喜欢这篇短文”1986年在杭州在华东医院《巴金》拍摄小记在上海寓所赠书追思巴金同志写在书后

章节摘录

书摘“他是我的尊师" 多雨的江南之春。1981年3月27日下午,巴金在寓所客厅里突然听到茅盾长逝的噩耗。3时25分,电话铃响了,巴金女儿李小林习惯地拿起电话,当她脸色大变,失声喊出“茅公”时,一切都毋须说明了。巴金急忙去接电话,他十分艰难地、一句一顿地说“很吃惊,很难过,他是我的尊师,几十年如此……” 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子夜》、《蚀》、《春蚕》等影响了几代读者。写创作回忆录的进展。 听到茅公去世的不幸消息,巴金感到太突然,太意外。“文革”结束之后,他多次去北京开会,常有机会在会上见到茅公,或到茅公家里叙谈。茅公给巴金的印象不像一位老人,“他还是那样意气昂扬,十分健谈”。巴金总以为自己和他以后晤谈的机会还很多。最近听说茅盾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巴金想到了冬天老年人总要犯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天气暖和就会好起来。“下一次见”的信心始终不动摇。他说“万万想不到突然来的长途电话就把我的‘下次吧’永远地结束了。” 巴老说,人到暮年,对生死的看法不像过去那样明白、敏锐。同亲友分别,也不像壮年人那样痛苦,因为心想我就要跟上来了。“但是得到茅盾同志的噩耗我十分悲痛,眼泪流到肚子里,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目睹了,真切地感受到,茅公逝世给巴金带来的巨大刺激和痛苦,我拿起相机抢拍了几张。 晚上回饭店,服务员递给我一张纸条,是编辑部来的,要我即刻邀请巴老写茅公的文章。茅公是我们中国作协的主席,巴老是第一副主席,作为作协机关报,刊 客厅的气氛骤变。静谧得令人感到窒息。巴金木然地坐在沙发上,小林静静地陪着他。 巴金这天的精神原本不错。当我下午应约走进他家客厅,他已坐在沙发上。他对我兴奋地谈起最近读到了不少中篇、短篇小说,还具体谈了自己对几个中篇的意见。我和小林陪他去院子里散了一会儿步,他说,茅公也这么认为,现在一些中青年作家的作品超过我们,这是文学发展的大好事。巴老知道茅公最近又住院了,看来他并不担心会发生什么,他关心住院会影响茅公登巴老悼念茅公的文章是最理想的。当晚我给小林打电话,转达了编辑部的这个请求。小林说,会写的,但他现在情绪不好,不要催。 意外的是,第三天上午小林来电话告我,巴老的文章已写好。下午她交给了我。小林说,爸爸是昨天早上开始写,今天早起写完的。晚饭后,我挂电话给《文艺报》主编罗荪同志。当年饭店里少有直拨电话,长途是通过饭店总机挂的,而我所住的延安饭店又是部队系统的,部队办的饭店打军线快,挂地方线慢,我从早8点一直等到9点半,还没接通。我只好求话务员帮忙,我说,是急事,茅公去世,巴老为我们报纸写文章的事,非常重要的事。话务员态度很好,她说既然茅公、巴老是主席,我们就按首长的事急办,不到5分钟电话就接通了。罗荪没想到巴老会这么快写出来。第二天上午,我将巴老的文章航空寄回编辑部,这就是1981年4月22日出版的半月刊《文艺报》第8期上刊出的《悼念茅盾同志》一文,发表时配了“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次在茅盾家他俩的合影。巴金回忆他与茅盾最后一次见面时说“去年3月,访问日本的前夕,我到茅盾同志的寓所去看他,在后院那间宽阔、整洁的书房里,和他谈了将近一个小时,我和罗荪同志同去,但谈得最多的还是茅盾同志。他谈他的过去,谈他最后一次在睡房里摔了一跤后的幻景,他谈得十分生动。我们不愿意离开他,却又不能不让他休息。我们告辞后他的儿媳妇搀扶他回到寝室。走出后院,我带走了一个孤寂老人的背影。我想多寂寞啊!这两年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孤寂老人的形象。其实我并不理解他。今天我读了他的遗书,他捐献了大量稿费,作为奖励长篇小说的基金,在病危的时候,他这样写道‘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他的心里装着祖国的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他为这个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怎么会感到寂寞呢?巴金在《悼念茅盾同志》文章中又说“他做任何工作都是那样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连最后写《回忆录》时也是这样。我尊他为老师,可是我跟他的距离还差得很远。看来我永远赶不上他了。即使留给我的只有一年、两年的时间,我也要以他为学习的榜样。” 31日我去巴老家向他汇报《文艺报》悼念茅公的版面安排情况,他递给我一张用纸包好的日本画卡。这张画卡是我几个月前给他的,想请他为我写几句勉励的话。回住处打开看,他用钢笔写着:“火不灭,心不死,永不搁笔!巴金1981年3月27日。”回想起这几个字就是他在得知茅公去世噩耗后,当时在沙发上用钢笔题写的。“永不搁笔!”既是巴老的自勉,更是对后辈作家的期望和激励。 P1-10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镜头里的巴金 PDF格式下载



说实话,我觉得巴金先生很帅~


帮别人买的,不清楚


书不错,很喜欢,买来立刻就读了!


没意思透了


  书页数不多,大概150多,以照片为主,附有简要的文字叙述。主要讲的是作者吴泰昌与巴金的一些交往,并以巴金老人为线索,串联起中国文坛一些响当当的大家,他们与巴金的交情,相互之间的情感交葛。
  
  这书就不推荐大家阅读了,皮毛稀疏,文字粗浅,权当闲时无心翻阅,过后必定是春梦了无痕迹。要是诸君愿意了解一些巴金与叶圣陶、冰心、矛盾或沈从文之间的交往,可以在网上看看此书,但千万不要购买,以免浪费了我的口舌和您的钞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