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智慧从这里起飞

林代茂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作者:

林代茂  

页数:

190  

前言

是杂谈?是调侃?反正是我心之言。为益智?为消遣?希望你能看一看。一切行动听从头脑的指挥,头脑思考的结果叫做想法。想法取决于思考的出发点与过程,即“想”的方法决定了我们是智慧还是愚蠢。人人都崇尚智慧,智慧来自于修炼。修炼智慧不只靠静坐冥思,更要学习他人,学智者如何思考,看智者怎样行事。本书是修炼智慧的入门之作,是思想腾飞的起点,也是漫谈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小册子。既然是漫谈,就不必层次分明,形成严密的系统;既然是漫谈,就可以展开思想的双翼,在更广阔的天空翱翔。这样写起来更自由,不被紧扣主题的绳索所羁绊,读起来更轻松,在深奥的哲学里休闲。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即面对同一事物,由于看法不同、处理方法不同,所得结果也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为什么?思考方法使然。有人会立即反对,说主要是由于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是的,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目的,但是即使立场一致,从相同的目的出发,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结果。不信?回顾一下司马光砸缸的典故吧。一个小孩掉进了盛满水的大缸里,周围的小朋友都想快点儿把他救出来。除了吓得只顾哭喊的以外,孩子们有不同的主意:去喊大人来救他,或者把水舀出来,都已经来不及;把他拉出来。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科普读物,汇集了六量的事例和故事,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把深奥的哲学、逻辑学和创新技法变成了引人入胜的调侃,行文看似松散,实则系统连贯。 本书笔法诙谐,队事寓理,贴近生活,有较强的可读性,适合具有中等文化程度队上的读者阕读,对启迪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林代茂,1945年生人。1964年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70年毕业留校。从教15年。后调入北京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现为该所返聘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处理工作。

书籍目录

代序前言一、引子——磨刀不误砍柴工 1.从几枚硬币说起 2.潜质与兴趣 3.好奇是源头 4.“学问”有学问 5.懒惰也有理 6.猎枪与干粮二、小聪明与大智慧 1.从“脑筋急转弯”说起 2.智商陷阱 3.聪明反被聪明误 4.大智若愚 5.天生我才必有用三、主要说给学生听 1.题海无边,读书是岸 2.站在书上看书 3.联系实际学习 4.联想编织知识网 5.疯子与天才 6.“读书如同喝稀饭” 7.提高班的诱惑四、岂止是学习 1.学习是人生辉煌的准备 2.说法、做法与活法 3.想法的由来五、睁眼看世界 1.不要蒙住眼睛 2.世界观与方法论 3.思想方法与思维方法 4.话说“一分为二” 5.“分”、“合”之争 6小议全局和长远 7.“物极必反”杂谈 8.关于时间的讨论 9.融合的时代 10.“天人合一” 11.聊聊分层方法 12.“理不清,扯还乱”六、思维方法“学前班” 1.从心脏到大脑 2.思维的物质基础 3.基本的思维方法 4.思维导图 5.“X潮澎湃”七、山野课堂 1.学点儿逻辑 2.先起名字后说话 3.讲话要有理 4.归纳推理 5.思维方向 6.由此及彼 7.事出有因 8.假设与假说 9.证明与反驳 10.逻辑的基本规律 11.逻辑陷阱 12.提高思维能力八、没有逻辑的思维 1.另类思维方法 2.变通与发散思维 3.再谈思维方向 4.界定不同想象 5.展开联想之翼 6.灵感来自何方 7.直觉价值几何 8.补充内容九、也谈创新 1.发明创造趣闻 2.发明创造析 3.创新的土壤和动因 4.创新就是离经叛道 5.谁说逻辑思维不能创新 6.发明创造的技法(1) 7.发明创造的技法(2) 8.关键是独立思考 9.愿望、意识与灵感 10.成功在行动 11.爱因斯坦式思考十、关于想法的想法 1.标题释义 2.直言与策略 3.实事求是也要策略 4.计谋是圈套 5.势不可挡十一、附录 1.看不看随你 2.关于辩证逻辑的争论 3.数理逻辑基础 4.科学具象思维初窥

章节摘录

一、引子——磨刀不误砍柴工1.从几枚硬币说起为了说明问题,姑且吹牛一把,恳请看官切莫以为我是那种不打腹稿就能把牛皮吹上天的侃爷。何出此言?因为上中学时,我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高一就获得全校作文比赛第一、数学竞赛第一,出尽了风头。老师和同学们少不了让我介绍学习方法,可是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以外,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谈。于是,就给同学们留下了骄傲清高的印象,好不冤枉!那时候,我们下午都在教室里上自习课。所谓自习课就是自己看书、写作业。一天下午,因为兜里有可以算作一笔小财的九枚硬币,甚是高兴地信手拿出来摆在课桌上。硬币全是一分和二分的,我一边用手指挪来挪去,一边看外语单词表。刚好外语老师走过来,在我身边站了好一会儿,说:“背单词哪?”听到声音,我才知道老师来了,忙站起来说:“是。”“你用硬币……”“不,我在玩呢。”老师没说话,看了我一眼就走了。我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也许以为我有什么记忆妙法而不肯说呢。说起学习方法,各家众说纷纭,但无论哪家绝招都离不开下苦工夫,只是这工夫用在哪里的问题。你可以死记硬背,也可以联想记忆;你可以反复练习,也可以举一反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至于依靠“增智丹”、“健脑丸”等灵丹妙药的轻松的学习方法,恐怕都是骗人的把戏。然而,如何下苦功却有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好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好则事倍功半。不然,一个班里的学生,智商相差无几的很多,刻苦用功的程度一样,为什么学习成绩却相差很大呢?成绩差的学生家长往往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于是就严加督促管教,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习题做了一道又一道,不给休息玩耍的时间,结果却往往无济于事。于是就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比人家笨,“朽木不可雕也。”大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2.潜质与兴趣在讨论学习方法之前,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潜质和兴趣。上帝有无数的模子用来造人,他赋予人们不同的天赋和性格,有善于指挥管理的,有善于科学发现的,有善于工程设计的,有善于歌舞杂技的,有善于烹饪的,有善于运动的,等等。如果我们不根据自身特长,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就不可能达到自己人生的最高点。我们应该努力去发现自身的长处,充分利用它,而不要东施效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承认体育运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却不愿承认艺术天赋和科学头脑等其他先天条件。怪!2007年12月18日,墨西哥《箴言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了爱好还是为了金钱”的文章,介绍哈佛大学对1500名学生的调查。调查内容是询问他们选择自己的专业是出于爱好还是为了赚钱。10年后,当时回答因为爱好而奋斗的245人中有100人成了富翁,而当时回答为金钱而工作的1255人中只有1人成了富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既帮助了自己也帮助了世界。”并非所有人都把金钱看得那样重,成才才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诺贝尔奖得主埃米勒·费舍尔如何成才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费舍尔出身于一个实业之家,是五兄弟姊妹中唯一的男孩,父亲希望他学会经营之道,以便继承自己的事业。1869年,17岁的费舍尔从波恩大学预科班毕业以后,因病在家休学两年。病休期间,在父亲的一再劝告下,费舍尔勉强到他的姐夫那里学做生意。但是他的心思全不在此,不仅把账目记得一塌糊涂,还在库房里偷偷搞起了化学实验,一会儿发生爆炸,一会儿发出呛人的气味。搞得他姐夫毫无办法,只得将这个“小舅爷”交回去了。老费舍尔听完女婿的汇报,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是做生意的料,只得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他继续上学。1871年,19岁的费舍尔进入了波恩大学,次年秋天,因不满意学校的条件和学风,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化学系学习。这所大学里有著名的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尔教授,教授对染料、炸药和药物研究的贡献让费舍尔非常敬佩,贝耶尔教授也很快就发现了这位勤奋好学的青年人的才能,并精心地加以培养。1874年费舍尔完成了《有色物质的荧光和苦黑素》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当时费舍尔只有22岁,是该校自1567年创立以来最年轻的博士。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费舍尔已经小有名气,一些大学争相聘他去当教授。但是费舍尔认为贝耶尔教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在他身边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便谢绝了所有聘请,跟随老师去了慕尼黑大学,当了一名助教。费舍尔的亲朋好友知道他的计划之后,都认为“放着教授不当,去当助教,有点不合情理”。在慕尼黑大学的头三年里,费舍尔没有教学任务,他有很多时间专心于研究工作。在贝耶尔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苯肼项目的研究。他首先做的研究项目是合成粪臭素,实验多次失败已经够倒霉的了,再加上粪臭素的臭味就更加烦人。但是费舍尔一心扑在实验上,尽管他衣服、头发和皮肤上都粘上了粪臭素,散发着恶臭的气味,但他对这一切全不介意,甚至忘记了身上还有什么气味。当费舍尔成功地合成粪臭素,高兴地跳起来时,才发现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因为实验室里臭气冲天,熏得谁也呆不下去,大家早就逃到外面“避难”去了。在德国,很多人都喜欢听音乐会或看歌剧,费舍尔也是一位爱好者。工作之余,只要音乐厅、歌剧院有演出,他是必到的观众。一天实验结束后,费舍尔动身前往歌剧院。他一进歌剧院就发现一些人离他远远地,他没有介意,开始找自己的座位。找到座位,刚一落座,周围的观众就表现出异样:开始时是相互交头接耳,继而好像有人发出了什么命令似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掏出手绢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样扭转身子,还有人想逃离座位。终于有人受不了,大声叫道:“哪里来的臭气,谁把这个刚从马棚出来的马夫放进剧场来了!”这时费舍尔才如梦初醒,原来是自己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赶忙站起身来,尽快离开了剧场。回到家里,费舍尔认真洗过澡,又从里到外地换了衣服,但是臭味依然存在,就好像是从皮肤里散发出来的一样。费舍尔有点沮丧一看来歌剧是看不成了。但是为了科学研究,这点牺牲算不了什么。1882年夏天,贝耶尔认真思考了费舍尔跟随自己多年的研究情况,认为费舍尔在学术上已经有比较深的造诣了,应该到外面去闯一闯,独立创业。贝耶尔把费舍尔请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这几年你的工作很有成效,不过我认为你还是应该接触更多的人。到别的地方去求发展。”但是费舍尔舍不得离开老师,一再请求留下来工作。贝耶尔看着自己心爱的学生,恳切地讲:“费舍尔,你听我说,我心里非常清楚,你在有机化学上的造诣已经比我深了,该出去自己闯一闯了,别在这里白白耗费时间了。”费舍尔深受感动,这是老师的一片苦心,只有加倍努力,创造出新的成绩才能不辜负老师的厚望。在贝耶尔的推荐下,费舍尔被聘为下厄南津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授,开始从事嘌呤族的研究。1885年转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在这里他进行糖类的研究,并继续做嘌呤族的研究。1892年他来到柏林大学工作,在阐明糖类的结构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合成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解决糖的结构是当时有机化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费舍尔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时他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贝耶尔,并且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由于费舍尔成功地解决了糖的结构以及在嘌呤衍生物、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902年,在他50岁时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费舍尔获得诺贝尔奖以后,仍然不懈努力,并于1914年第一个合成核苷酸。他又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候选人,但评奖委员会认为“再授予他奖金很难说是恰当的”,因而没有选上。看了费舍尔从兴趣走向成功的例子,你还能不承认兴趣的重要性吗?望子成龙是所有家长的愿望,因材施教却非所有家长之所为。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爱好特点,强行规定其发展方向,于是就硬行地为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不惜血本地进行“智力投资”,妄想子女成为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或者成为明星摇钱树,并美其名日“小树不修长不直”。殊不知天生我才必有用,人各有其能,必须因材施教。这里套用所罗门的歌谣,博您看过一笑:星期一数学奥校,星期二钢琴家教,星期三书法练习.星期四提琴辅导,星期五学习写作,星期六绘画素描,星期日医院挂号,到头来一切徒劳。能发现员工的特长,知人善用的领导是伯乐,能发现孩子的天赋,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的家长也是伯乐。然而,大多数人所从事的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岂不是对天性的摧残吗?所幸的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投入-成就-兴趣”是一种成功模式,而“投入-成就-兴趣-投入”是另一种成功模式。在学生时代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为在本无兴趣的领域做出成绩准备了条件,并且可以逐步培养起新的兴趣。所以不能把没有兴趣作为不安心工作的借口。3.好奇是源头说起兴趣不能不提到好奇心。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说:“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以后。”可以理解为,没有好奇就没有新发现、新发明。每个人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都必须了解、适应它。从呼吸第一口空气,看见第一缕光线,直至离开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未知的事物影响着自己的生活。于是,就想认识它、了解它,甚至影响、控制它,形成了所谓的好奇之心。专家说,好奇心是一种求知的欲望,是取得成就的起跑线。对事物的好奇心可以促使人们去探究其奥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可以说人类的所有发明创造都是好奇心的产物。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1628项发明,其中许多源自于对事物的好奇。他5岁的时候,一个人坐在鸡窝里,希望能像母鸡一样孵出小鸡来。上小学时,看到充满气的气球可以飞上天,就找来一些发酵粉,动员想上天的同学吃下去,看看发酵作用能否把同学送上天。不幸的是,吃了发酵粉的同学疼得在地上打滚。为此而被学校开除。他的母亲气愤地说:“你们不了解我的孩子,他非常聪明,他不是在捣乱,而是好奇。你们不懂得教育,我来亲自教育他。”母亲将爱迪生接回家,亲自给他上课,鼓励他搞实验,成就了这位伟人。


编辑推荐

《智慧从这里起飞:想法·做法·活法》是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智慧从这里起飞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