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工作重在到位

吴甘霖//邓小兰 新华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新华  

作者:

吴甘霖//邓小兰  

页数:

216  

Tag标签:

无  

前言

如果说什么是一个单位里最损害业绩的“病症”,那毫无疑问是遍布中国职场的“浮躁病”以及与此相关的“工作打折扣”现象。这正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最深感受,也是我们写作此书的初衷。多年以前,我们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昂贵的中国人力资源”,作者是东方希望总裁,也是和他的几个兄弟共同名列中国首富榜的著名企业家刘永行。这篇文章很使我们好奇,因为在大家也包括我们的印象中,中国人向来是以廉价劳动力打造自己优势的。但是,看完刘先生此文,我们恍然大悟,他讲的观点绝非危言耸听。他说自己参观韩国的一家饲料企业时,发现其生产力竟然是国内同类企业的10倍。在谈到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距时,韩国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刘永行先生还是不解:同类的企业,每个韩国人在比中国人在“到位”的方面,也只超过一点点,怎么也不至于总体超过10倍啊。但仔细一分析,原来和团体的生产力有关系,这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而是一个乘积关系。

内容概要

工作到位为什么如此重要:  这是一流员工最优秀的素养  这是中国职业化的需要  每个人工作差一点,团队的业绩就会差几倍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你格外重视:  这是新华出版社继《细节决定成败》  《关键在于落实》之后又一重磅著作!  这是超级畅销书作家吴甘霖继《方法总比问题多》《执行重在到位》之后最新力作!  作者享誉国内的同名课程,也充分说明了本书受欢迎的程度!  这本书最适合三种人阅读:  希望得到最快发展的员工  希望创造最佳业绩的各界人士  希望团队最具实战力的领导

作者简介

著名管理学家、培训师,被众多媒体誉为“商界布道师”,历任香港中华文化传播集团副总裁、美国美中国际创造力开发中心总裁兼中国区总裁等职,现任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理事长、国资委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认证及考评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管理培训七剑客”之一。
吴甘霖开设的管理智慧系列课程,其培训对象有:包括财政部在内的几十家中央和国家部委的高级领导、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高级总裁班,以及包括全球服务业第一明星企业在内的众多著名企业集团,深受各界欢迎。
吴甘霖还主编了“甘霖智慧培训文库”,出版了众多深受欢迎的书籍。其中2005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一年多时间重印20次,在雅虎上发表的读后感和新闻达1100多万条,是近年来全国最畅销的图书之一。
邓小兰,历任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全国妇联华坤女性调查中心主任等职,现为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副理事长、高级培训师。
邓小兰女士多年担任中层管理者,对中层管理者素质的提升问题有深入研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层管理者培训事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曾为她多次制作专题报道。

书籍目录

序言:向最损害工作业绩的“浮躁病”宣战第一单元 到位不到位.相差一百倍 要想发展快,工作先到位  破译“唐骏们”的发展密码  工作越到位,越有超级机会  到位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成正比 要想没问题,工作先到位  每个事故的背后,都有工作不到位的阴影  要想“不误事”,避免“想当然”  以“3不要”远离问题 要想效益高,工作先到位  工作不到位,煮熟的鸭子都会飞  行动差一寸,效果差一丈  工作一到位,加倍提升生产力第二单元 工作到位的3大要点 确定最佳工作标准  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标准往上比,待遇往下比  不仅满足要求,更要超乎期望 完成任务不打折扣  接受任务不走样  紧咬目标不松劲  求真务实不“忽悠” 细节务必做到完美  小事放光就是大事  不仅要无可挑剔,更要人永久难忘  将细节打造为“最佳行为准则”第三单元 确保工作到位的5大心态 责任心态:改“自己为重”为“工作为重”  绝不推诿,从管好自己开始  只要心中有责任,“分外事”也是“分内事”  “负责”不够,还得“负责到底” 称职心态:改“一定努力”为“一定得力”  “努力”不够,“得力”才行  只有一流的挑战,才有一流的称职  称职不称职,考验见分晓 主动心态:改“要我到位”为?“我要到位”  充分认识到、“主动到位”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  主动以“到位”的最高标准要求自己  绝不因他人不到位而降低自我的要求 专业心态:改“差不多”为“零缺陷”  要想工作“零缺陷”,多用“找错”放大镜  要想圆满,多想“万一”  向海尔的“绝不放过”精神学习 空杯心态:改“自大自满”为“时刻归零”  止步者难以胜利,胜利者决不止步  只有彻底放得下,才会完全拿得起  把抱怨当提升工具,把批评当成长补品第四单元 确保工作到位的4大思维 结果思维:做好了,才算做了  到手的才是真实的  “做了”未必“做完”,“做完”未必“做好”  从结果倒逼流程与方式到位 “刨根”思维:打破沙锅问到底  问透才有大效益  透过表象找本质  让“正反合”思考帮你把关 系统思维:以有机性达到最优化  秒钟走得准不准,决定分钟走得好不好  养成统筹兼顾的好习惯  高度重视“连锁反应” 换位思维:假如我是他,我该会怎样?  “要想公道,打个颠倒”  站在使用者位置去体验效果  站在感受者角度去体验心情第五单元 确保工作到位的5大行为准则 最好的时机是“马上”  现在不做等于永远不做  日清日毕  日清日高 准备是胜利之母.总结是成功之父、  一日之计在于昨天晚上  做好“多层防火墙”  在总结中不断提升 聪明人更要下笨工夫  信聪明信自觉不如信流程  “管理的要点是规范聪明人”  让“火炉定律”说话 写下来,问清楚,说明白  “复述”避免“白忙乎”,“确认”保证“不走样”  多些“手写备忘录”,少些“脑写备忘录”  把握“说明白”的三大要点 培养工作的透彻性  与其四处“蜻蜓点水”,不如一处彻底做透  拒绝浮躁,学会“深耕”  放弃是唯一的失败

章节摘录

据了解,早在2006年,成都市的媒体就报道过公交车上没有安全锤的问题。当时还有乘客开玩笑说:“我今后得自己随身携带一个铁锤!”可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很多人都觉得公交车就是在城里开开,万一有什么事也还有119可以救援,可是事故真的发生时,那短短几分钟就已造成过百人的伤亡,等119赶到,惨剧也已经无可挽回了。事后,成都公交集团公司总经理引咎辞职,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补救和预防,如在车内增加配置用来砸开窗户的安全锤,空调车分批对车窗进行改装,提高应急状态车门开启的可靠性,增加能作为应急出口的活动侧窗,对公交司乘人员进行安全应急培训等等。而很多城市也在这次灾难中吸取了教训,对本市的公交车的安全采取系列措施。能够重视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固然也是好事。可仔细想想,为什么非要等到灾难发生了才开始重视?难道这些并不复杂的安全措施,非要用近百人的伤亡才能换回?不说别的,就拿配备安全锤来说,这可以说是最简单也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尽管有人说,以前公交车上也曾配备过安全锤,但老有一些乘客不守规矩,偷偷拿走。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配备安全锤的理由。哪怕在司机的旁边或座位底下放上几把也行,虽然几把安全锤或许不能让所有的乘客逃离火海,但起码能让不少人在灾难中逃生。


编辑推荐

《工作重在到位》:继《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于落实》之后,新华出版社重磅推出!向职场浮躁病猛下杀手,让工作打折扣无处立足,超级畅销书《方法总比问题多》、《执行重在到位》作者吴甘霖、邓小兰最新力作!到位不到位,相差一百倍完成任务不打折扣细节务必做到完美改“一定努力”为“一定得力”改“差不多”为“零缺陷”做好了,才算做了最好的时机是“马上”拒绝浮躁,学会“深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工作重在到位 PDF格式下载



工作重在到位职场达人们应该人手一册的简洁实用的工作手册,有醒脑提神,清燥去火的功效,由国家大药房发送,用完此药并有药物依赖症和吸收良好者,将看到个人GDP的稳定持续增长,如若不灵者,可以退休回家。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像不大,大约讲了重在到位的好处。以及很多的励志的故事。没劲。


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单位人手一本,还做了一次读书交流,反应不错。


给员工培训用的一本书


现在看了这本书以后工作中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就明白了些


看了,觉得很不错,准备给员工们每人买一本.


给单位买的 作为激励员工教材!!


案例多,读完后觉得对工作有所帮助!


公司领导让买的,书本印刷和包装头不错!快递速度很快!


这本是写的很朴实,相当好,值得一看


书籍内容太棒了,需要这样的经验,


书拿到了,质量蛮好的


质量很好,一直在看。


一次性买了好多书,这本还没看呢


好书好教材!!


价格合理,质量不错,发货挺快


为单位购买的,为提高员工工作责任意识效果很好!书中通过一个一个的案例说明主题,很容易理解


很受启发一本书,正好发给新入企大学生看看,很好!


单位用书。


很好,对自己求职有帮助


买给朋友的,闲时看看,颇有心得。不过书的包装设计啥的不是很好。


道理是真的,看看还不错。说来这些道理都出了一套了。


讲几个故事,写一串道理,完全没有什么作者自己的东西在里面,这种书我也能写,只不过,出版社不给出!


书质量不错,内容也较受益,好书!


帮助找准工作目标,如何把工作做到完美,而不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


理论部分不错,做培训很有看点。但是例子部分,不是我吐糟,实在太老套而且联系感不强。


书本身非常不错,快递也很快


  通过这本书,让一个职场新人的我,受益匪浅。认识到,工作,并不是如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容易。再简单的事情,也有很多复杂的面需要去考虑。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心的去切实的做好每一件工作,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员工。或者说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