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研究

李健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作者:

李健  

页数:

331  

Tag标签:

无  

前言

  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创者朱东润先生,曾在他的第一部传记著作《张居正大传》的序言里,充满激情地说道:“在近代的中国,传记文学的意识也许不免落后,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必然有把我们的意识激荡向前、不容落伍的一日。史汉列传的时代过去了,汉魏别传的时代过去了,六代唐宋墓铭的时代过去了,宋代以后年谱的时代过去了,乃至比较好的作品,如朱熹《张魏公行状》,黄斡《朱子行状》的时代也过去了。横在我们面前的,是西方三百年以来传记文学的进展。我们对于古人的著作,要认识,要了解,要欣赏;但是我们决不承认有古人支配我们的前途。古人支配今人,纵使有人主张,其实是一个不能忍受、不能想象的谬论。”朱先生虽然是一位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他对于现代传记文学的认识却是体现了“五四”时代的大无畏精神。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繁荣,既是对中国古典史传文学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西方传记文学的借鉴与模仿,同时,也为新时期传记文学复兴与昌盛起到了示范作用,并在我国传记文学史上担负起了转型变革的历史使命。它以先进的传记文学理论和大量的优秀传记作品构筑了中国传记文学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我国有史以来,在传记文学领域出现了3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古典传记。“前四史”以后便是长期的衰微和停滞,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传记的出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在西学东渐之后,受西方传记文学和进化启蒙思想影响颇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反传统的历史背景下,它在文体和语言上进行了革新与演变,促成了中国古典传记向现代传记的转型。

作者简介

  李健,山东潍坊人,复旦大学博士后,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解放军报社记者。198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98年出版散文集《漫漫寻你》;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天路》;2007年7月,取得兰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出版《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2008年2月至2010年3月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书籍目录

序内容摘要第一章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第一节 人物传记成为传播新思想的载体第二节 传记文学与大工业带来的西方文明1.清朝传记文学的发展状况2.人物传记与提高国民程度第三节 传记文学宣教启蒙与人生的艺术化1.营构人心,启蒙新民2.文学近代化运动与新传记的诞生第四节 传媒与传记文体的演变1.文体变易与社会文化2.文学变革对传记文体的影响3.传记文体由文言文向白话文演变第二章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理论的新突破第一节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及文化背景1.传记文学与改造国民性2.打倒孔家店3启蒙思潮与“自我意识”的确立4.人性解放与自我书写第二节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理论的形成及发展1.对古代传记理论的继承2.对西方传记文学理论的借鉴3.现代传记文学理论的形成第三节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理论的新突破1.传记文学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2.传记文学的文体演变及其意义第三章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作品的新突破第一节 现代传记文学的转型及其意义1.以情动人,呼唤人性2.以古人为楷模,爱国奉献3.真实记录,反映时代4.以史为鉴,寓教于传5.自我剖析,揭示内心6.亲历实录,见证历史第二节 现代传记文学的审美诉求1.真实的美学追求2.人性的复苏与个性的张扬3.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三节 现代传记文学中的极度“个人化”与“集体化”1.“个人化”与传主的立体多元2.“集体化”与传主形象的“高大全”3.女性传记中的“个人化”与“集体化”第四章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与西方传记文学的交融及创新第一节 基督教对现代传记文学的影响1.拯救与个性的张扬2.原罪与忏悔3.平等与博爱第二节 英雄主义精神与中国现代传记文学1.英雄崇拜2.信念与牺牲3.英雄与传记第三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传记文学转型1.由神性到人性2.史学与文学的结合3.精神的自由与审美第五章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对古代史传文学的继承与创新第一节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对古代史传文学的继承1.秉笔实录2.文其人,如其人3.以文运事4.笔锋常带感情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与“改造国民性”1.以古人为楷模2.人生艺术化3.爱国与英雄主义第三节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与中国古代史传文学之比较1.古代史传文学催生了小说与小说引领现代传记文学2.古代史传文体与现代传记文体3.古代史传心理描写与现代自传中的“忏悔”心理第六章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现代性第一节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中的传主解释1.解释与重演2.解释与移情3.解释与精神分析第二节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与现代思潮1.科学主义思潮与现代传记文学2.浪漫主义思潮与现代传记3.写实主义思潮与现代传记第三节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审美现代性”1.审美启蒙2.信念与崇高3.情者文之经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鸦片战争之后,张之洞提出“西国之强,强以学校”的思想。因而,他主张通过变革并普及文化教育来改善国人的综合素质。张之洞的教育救国观念使他开办学校之多为近代中国之最,教育改革实效和影响极大,他所制定的《癸卯学制》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定奠定了基础。他以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都希望通过更新教育以培养新人才、改善国民精神,是救国强国的根本大计。  创办学校,集聚力量。维新派的康有为在1890于广州开办万木草堂,培养了一批如梁启超、陈千秋、麦孟华、徐勤等名人。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咸以振兴学校为第一义”。。所以大力创办新式学校,至戊戌政变前,各省已有新式学堂50多所。谭嗣同在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对传播现代政治思想文化知识起了一定作用。  教育救国成了时代主流。这时,严复从整体文化类型的各层面来发掘中西文化精神的根本差别,他的救亡图强实际上是文化救国,也就是用西化教育救国。具体说,是学习西方近代文化,通过西学教育来革除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在学术方向、研究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弊端。与严复思想不谋而合且身体力行的是留学美国的容闳。  容闳1847年赴美留学,七年后毕业于耶鲁大学。自称“以中国人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实自予始。”他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见解比较成熟,高于康有为、梁启超。他毕生致力于“西学东渐”,就是希望西方现代文明传播于中国,使中国变成西方那样的现代国家。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应该说,《解放军报》的资深记者李健是这十几年传记文学领域涌现出来的十分出色的新人。她在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条结合了报道、特写、文学等综合经验的写作方式,在采访和报道当代军人风采领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十分引人注目。不仅如此,她还以传记文学为研究对象,先后进入高校进行深造与进修,先后攻读了以传记文学为目标的研究生学位和从事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她在兰州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对于当代传记文学的实践状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获得学位以后,她又进入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研究报告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研究》,并且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46批的基金资助。  在这份研究报告里,李健没有孤立地研究现代传记文学,而是把它放在古代传记文学写作的传统流变之中,放在西方传记文学的翻译和理论影响之下,综合地考察传记文学如何从古代史传向现代传记文学转型的过程,她思路开阔,纵横捭阖,偏重于理论形态的探讨,对于现代传记创作和理论都有比较丰富的阅读和研究。应该说,是填补了这一领域“荒疏阒寂”的状况。李健的研究属于这一领域初期的拓荒,未免也有失之笼统的地方,但是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尝试,我以为她的努力是可贵的,有系统并且有成效的。  ——陈思和(陈思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兼任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