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活着回家

(美)列斯特·坦尼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美)列斯特·坦尼  

页数:

262  

译者:

范国平  

Tag标签:

无  

前言

列斯特·坦尼,在他20岁刚出头的时候,用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人生当中最为坎坷的、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道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这个聪明的芝加哥青年,敏感地意识到大战即将来临。为了兑现对美国的神圣义务,他决定作为一名志愿兵参战,而不是等待征调。因此他放弃了已经小有起色的事业,义无反顾地参加了伊利诺斯州梅伍德地区的国民警卫队,1940年10月,被分配到第192坦克营B连。他为这支部队旋即走上战场而感到兴奋。他准备在服役期满后,进人大学读书,或者继续干老本行。当时,美国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转向战争轨道。1940年11月,坦尼的部队被编入美国联邦军队作战序列,一年之后被运送到菲律宾。日军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之后,当时坦尼的部队驻扎在克拉克空军基地附近。次日早晨5:30分,坦尼在睡梦中被突然叫醒,“日本人轰炸了珍珠港,看看天上,他们又来了”。克拉克机场遭受突袭,菲律宾美军进入战争状态。 坦尼所在的B连,参加了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战斗,阻击日军大部队推进。这场规模不大的阻击战,是二战美军的首次坦克战。他们坚守阵线,阻滞日军向巴丹半岛推进,奋战到爱德华·P.金将军下令向日军投降的那一刻。坦尼被俘后,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巴丹死亡行军,辗转于菲律宾的多个战俘营,随后又被送到日本大牟田煤矿做战俘奴工。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残酷监禁解除之后,只有八分之一的美军战俘活着回到故乡。坦尼目睹了美国用原子弹轰炸长崎腾起的蘑菇云,他很幸运,因为他所在的战俘营离长崎只有30英里。原子弹救了坦尼的性命,正是原子弹对日本造成的巨大打击,让他在被日军折磨致死之前。获得了自由。

内容概要

本书是列斯特·坦尼博士花费50年时间查阅大量档案,向亲友和战友征集材料,结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写成的。该书在1995年由巴拉斯出版公司出版之后,在美国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波托马克出版公司2000年再版该书,2007年又推出第三版。

作者简介

列斯特·坦尼博士,1919年生,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退休荣誉教授,巴丹死亡行军的幸存者,紫心勋章和青铜星章获得者,在日本战俘营中度过三年半时间,曾在日本福冈县大牟田17号战俘营充当奴隶矿工,现在他担任巴丹和克雷吉多保卫战老兵协会主席,是美国盟军战俘向日本政府索赔运动领袖。

书籍目录

英文版序言中文版自序前言第1章 B连的噩梦第2章 日军偷袭第3章 巴丹陷落第4章 巴丹死亡行军第5章 奥唐奈战俘营第6章 游击队生涯第7章 巴丹工作队第8章 甲万那端战俘营第9章 地狱航船第10章 大牟田煤矿第11章 17号战俘营第12章 1944年的歌舞大王齐格菲第13章 “砍头,以示敬意”第14章 两个英雄第15章 战争结束了第16章 “美国和日本已是朋友”第17章 寻找美军第18章 遇见兄长第19章 重返菲律宾第20章 终于回家第21章 再访日本译者后记附录

章节摘录

第1章 B连的噩梦1941年12月8日12点25分(马尼拉时间),我们连正在克拉克空军基地附近宿营,忽然远处传来飞机马达的轰鸣。我感到非常安心,以为这是我们的飞机在进行巡逻。几小时前(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日本人刚刚偷袭了珍珠港,我们有很多兄弟遇难,太平洋舰队的好几艘主力舰都被炸沉了。我们想,日本人的偷袭不可能接连得手,部署在菲律宾的美国空军会保护我们。所以,当我抬头看到远处飞来的54架漂亮的轰炸机的时候,一点也不慌乱,还有同伴对着机群欢呼。大家都以为这是执行完任务返回基地的我们自己的飞机。当炸弹呼啸着从我们头顶上掉下来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完全错了。我只感到大地在剧烈地颤抖,重磅炸弹急速掉落,与空气摩擦的怪声,让我毛骨悚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找地方躲起来,可是我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跑。日本人在进行地毯式轰炸,上千枚炸弹同时落到机场上平整的跑道被炸出一个个巨大的弹坑,好多枚炸弹直接命中了我们停在跑道上的飞机。日本人比我们快了一步,用不了多久,我们的飞机就会起飞去轰炸日本在台湾的空军基地。我们的飞机都加满了油,挂满弹药,与超级炸弹无异,航空燃油引发了剧烈的爆炸,瞬间就摧毁了毗邻的飞机,数以百计的兄弟被烈焰吞没,霎时血肉横飞。我趴在地上,紧紧地抱着头,一块弹片擦着我的头皮飞过。重伤未死的兄弟,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嚎,仅仅在几个小时前,大家还在兴高采烈地谈论说,在狠狠地揍小日本一顿之后,好好地享受回国的乐趣。日本高空轰炸机的第一波攻击就使克拉克机场陷入瘫痪,我们残存的飞机所剩无几。随后,第二波攻击接踵而至,大批零式战斗机从东南方向突入机场上方,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机身上喷涂的大红色的太阳标志。。零式战斗机迅速抛下携带的炸弹,随后开始扫射整个机场。兄弟们四散开来,慌乱地寻找掩体,躲避枪林弹雨,很多人中弹倒下。轰炸大约持续了15分钟左右,扫射却好像进行了好几个小时,而事实上也就不过30分钟。我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在远东地区扭转战局的最后一线希望被日本人摧毁殆尽,太平洋西岸的战争天平继续向日本倾斜。我不得不说这又是一场悲剧。我们的高层获悉了日本人即将动手的情报,却没有迅速采取行动。在珍珠港悲剧发生几个小时之后,我们还是成为了又一场可耻的偷袭的受害者。当时我刚满21岁,感觉命运把握在手中,“人生能有几回搏”是我的座右铭。在参军之前,我就梦想着复员以后,找一份好工作,和漂亮的劳拉长相厮守,白头偕老。日本人的空袭无情地击碎了我的梦想。我为前途担忧,理智告诉我,继续待在菲律宾凶多吉少,我第一次感觉到命运无常。现在讲这些事情,毫不费力。可我根本没有想到,这种不确定感,却会在不久的将来陪伴了我差不多四年时间。我当时甚至后悔,18月之前在满腔爱国的激情刺激下做出的冲动抉择。高二那年我辍学了。我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继续读高中纯粹是浪费时间。我一直在芝加哥莱恩男子职业高中旁听航空动力学——一门对高中生而言十分高深的课程。18岁的时候,我就想在商界闯荡。当时我已经开始和劳拉谈恋爱,不想读大学,想尽快挣钱,因为劳拉她爸希望女儿能嫁个有钱人,或者是个有体面职业的人。当时有一个朋友在一家小五金工厂上班,这家工厂生产装饰盘挂钩、水管支架之类的小玩意。我也在那里谋了个差事,当推销员,把这些小玩意推销给百货公司和小商店。我真是经商的料子,第一年就赚了不少钱。钱多得我可以自立门户,于是我开了一家类似的小工厂,唯一不同的是,我的工厂生产我自己研制的产品。20岁的时候,我的事业已经小有成就,我看到了美国政府下达的征兵草案。征兵草案上说,要征集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人伍,对比了一下条件,我发觉自己非常适合。我身体条件很好,体重185磅,身高5英尺10英寸,肌肉发达。我的头发乌黑闪亮,眼睛是灰色的,皮肤颜色很深,因此好多朋友把我当成了意大利后裔。一些意大利裔的朋友发觉我从来不跟他们说意大利语,觉得很奇怪。其实我们一家都是犹太人,祖父母是德国犹太人,外祖父母是波兰犹太人,他们很早就来到美国定居。我父亲是纽约人,母亲是费城人。我们家姓坦尼伯格。我哥哥在19世纪30年代是摔跤好手,为了让自己更有气势,他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野小子比尔·坦尼”,“坦尼”比“坦尼伯格”叫起来,提气得多。参军的时候,我用的姓是“坦尼伯格”,不过我很多同伴都叫我“坦尼”。1947年9月,我正式地把自己的姓改为“坦尼”,随即发现好多战俘朋友在芝加哥找不到我了。就在我决定参军的时候,《读者文摘》上面的一篇文章,激起了我的义愤,并因此坚定了我参军的信念。这篇文章纯粹是胡说八道,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我们美国的青年人,是战争婴儿,他们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但是还不能担负起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神圣使命。他们自由散漫,毫无生活目标,不够坚强,心智还不成熟”。1940年9月,我决定主动参军,我要自己选择部队,而不是被莫名奇妙地与很多陌生人分在一起。我要以志愿兵的身份承担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我要在战争中证明,自己并不是《读者文摘》上所说的那种人。我准备参加芝加哥的国民警卫队,跟老乡一块当兵,多少有个照应,服完一年兵役后就回家重操旧业。我挨个地参观我家附近的国民警卫队,这些部队没给我什么好感,他们对我的简历也不是很满意。于是我怀疑自己参加国民警卫队的想法是不是错了,直到我在《芝加哥论坛报》上读到了伊利诺斯州国民警卫队第192坦克营B连的理查德·E,丹卡中士写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充满激情地写道:“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为自己能够报效祖国而感到自豪。祖国母亲哺育我长大,现在到了我挺身而出,捍卫母亲尊严的时候了。”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为应征服役感到自豪,这种积极的态度我很欣赏。我随即搞清楚了这支部队的位置以及行车线路。这支部队离我家并不远,就在芝加哥以西22英里外的梅伍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发,看看这支部队里的其他人是不是也像丹卡中士那样。周四晚上,我早早地动身了,转了两次火车、两次汽车,花了一个小时一刻钟,到了这支部队的所在地——梅伍德军火库,找到了第192坦克营B连的指挥部。和我以前参观的那些国民警卫队相比,这儿很有亲和力,他们把军火库弄得像一个乡村俱乐部。第一句问候就让我如沐春风:“你好!兄弟,你叫什么,从哪儿来?”随后他们就邀请我参加撞球游戏。哈哈,我本来以为他们会合伙从我身上捞一笔。可是我错了,这是他们对新成员的迎接方式。他们真是一群非常容易相处的人。打完了撞球,他们又邀请我打保龄球。国民警卫队竟然有保龄球大联盟,这太让我震惊了。我感觉待在这个“乡村俱乐部’’里很不错。就在这时,一个伙计走过来,要我跟他比赛。他自我介绍叫刘易斯·布里坦,也是刚来的。他笑嘻嘻地说:“以后叫我卢就可以啦。”和我一样,布里坦也是过来看看这里氛围的。卢比我高一点,大约有6英尺高,身体很健壮。他有一头深黑色的头发,看起来比我大两三岁,一字胡刚蓄不久,还很短。他的声音里透着和善,我无法拒绝这种真诚的邀请。我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他伸出手握住,我们俩哈哈大笑。(我和卢从认识就很投缘。在菲律宾保卫战、巴丹死亡行军以及日后的监禁生涯中,我们都在一块,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战后我们又一起攻读迈阿密大学的学位,而且在那个时候还合伙做过生意。我们的友谊持续到1990年9月23日,那天他心脏病发作去世于家中。)我又接触了B连其他的一些成员。我发现他们都有丹卡中士那样的信念,“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为国出力”。我很乐意与这样的伙伴并肩作战。B连是一个伟大的团队,所有的成员都具备一个优秀战士应有的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也许知道即将奔赴疆场,所以他们玩起来不要命。现在想来,可能这才是一支优秀的部队在大战之前应该具备的心理状态,放下一切负担,尽情地放松。被他们感染,那个晚上我很尽兴,我一点也不感觉自己是个局外人,大家亲热得就像一个娘生的。我知道我离不开这个团队了。(我很荣幸加入了这个团队,在我的记忆当中,兄弟们一直相互关心,在巴丹死亡行军当中,我的命就是兄弟们捡回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硕果仅存的B连成员——164人当中的14人,仍然亲密无间,关照着彼此的福利。)1940年10月12日,我们这些放养的“鸭子”,要步入正规化了。正式的入伍登记开始了,我站到了队伍的前面。因为即将成为一名军人,我非常激动,始终把胸脯挺得高高的,我确信我一定会成为8连的一分子。不过,倒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排在我前面的那个兄弟被问及出生年月,回答完之后,他被告知:“很抱歉,小伙子,你还未满21岁。我们准备接收你之前,还需要先征得你父母的同意。”这出乎我的意料,我还以为18岁是入伍的法定年龄呢,7月1日我刚满21岁。终于轮到我啦,登记员问我:“你是哪一年生的?”我两脚一并,大声回答:“1919年,长官。”就这样,我成了第192坦克营B连的光荣一员。我急切地想要开始我的军营生活啦。当我穿着军装回到家的时候,家人都为我感到骄傲。我是家中的老小,有四个哥哥,大哥比我大10岁,四哥比我大6岁。哥哥们给我很多鼓励和建议,比尔还抽出时间,对我进行了摔跤强化训练,用他的话讲,“留一手战场上总会用得着”。虽然好几次,我急着想见劳拉,但是我也不好辜负他的一番好意。事实上,我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叫伊迪丝,二姐叫露丝,她们都夭折了。所以我的父母见到小儿子快要上战场,多少有些担心,他们不想再经历失去至亲骨肉的痛苦。事情是这样的。1918年,我们家住在费城。在12月里一个寒冷的上午,我父亲去上班了,我母亲出门采购,只有两个姐姐在家。家里没有人气,很冷,12岁的伊迪丝想点燃煤气炉让屋子里暖和些。她打开了煤气,划了根火柴,火柴熄灭了,于是她到橱柜里又拿了一根,没顾上关煤气,煤气泄漏了。当她划着第二根火柴,火花引起了爆炸,她的衣服着了火。二姐露丝站在一旁吓待了。两个小女孩跑到外面,伊迪丝在雪地上打滚,想把身上的火弄灭,而露丝不知所措地大声哭泣。伊迪丝在去医院的路上停止了呼吸。露丝在那噩梦般的一天得了感冒,在一周之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周内痛失两个爱女,对我父母打击很大,家庭医生建议他们尽快再生个孩子,于是我就在灾难后降生了。我知道,他们很想再要个女孩,可是从来没有因为我又是个男孩,而表现出任何失望和懊悔。从小、爸妈就教导我——把握现在,憧憬未来。因此,我在入伍前就已经接受

后记

我翻译列斯特·坦尼教授的这本著作有两个初衷。第一个初衷是向国人披露坦尼教授的不幸遭遇,尤其是他在巴丹死亡行军当中的亲身经历。另外一个初衷,就是为了向张纯如女士表示崇高的敬意,感谢她写出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部佳作。张纯如女士被创作《兄弟连》的美国著名二战史学家史蒂芬·安布罗斯誉为“近代最卓越的年轻历史作家”。她的《南京浩劫》引起了西方主流社会和学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广泛关注。我有同样的愿望,我希望中国读者能在坦尼的这本书中了解巴丹死亡行军的真相,知晓坦尼在暗无天日的战俘营和矿井中奋力求生的故事。首先,向读者朋友们明确一点。这不是普通的文学作品,这是一位不幸沦为战俘的美国老兵真实的战争回忆。坦尼花费了50年时间,以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为线索,向亲友和战友征集了大量原始材料,广泛查阅档案文献资料,呕心沥血完成了这部战俘生涯实录。美国权威书评杂志《科克斯书评》认为,坦尼讲述了一个“英雄从地狱中奇迹生还的传奇!”。这句评价恰如其分,但是不如史蒂芬·安布罗斯说得精辟。他在给坦尼的信中如此写道:“……感谢你完成了如此出色的著作,让我们可以分享你在地狱中挣扎时所表现出的坚忍、决断,你用善良助人的美德战胜了邪恶。”我不想对书中内容再作更多阐述,每个观众眼里都有一个莎士比亚,还是留待读者朋友自己去体悟吧。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你讲述了一个无伦比的故事。尽管我以写作为生,可是拜读了你的传奇经历之后,我找不到恰当的语句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感谢你完成了如此出色的著作,让我们可以分享你在地狱中挣扎时所表现的坚忍、决断,你用善良助人的美德战胜了邪恶。”  ——《兄弟连》作者 史蒂芬·安布罗斯这本以血和泪写成的书,再一次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把日本军主义者钉在了历史柱上。捧读此书,心灵污浊者,得到净化;头脑健忘者,得以清醒;善良的人们可进一步分清是非;正在生命征途顽强跋涉的人,将从中获得巨大激励。  ——中国军事战略问题专家 彭光谦本书生动地再现了战俘生涯的苦难与传奇,施暴者的脆弱和受害者的高贵。在对日军暴行入木三分刻画的同时,讲述了战俘们乐观互助、笔对死亡的故事,能给读者以精神力量。这是一册彰显生命价值的励志书!  ——上海师大历史系主任 国内著名慰安妇问题专家 苏智良超极限的残暴,超极限的坚韧,超极限的人性展示,超真切的战争体验,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震彻心灵的阅读体验。此书是一本极其难得的普通士兵战争体验的真切实录。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奇生坦尼清晰完整地记录下自己和许多远没有他那么幸运的人们的战争经历。他非凡得超乎想象——在时刻面对绝望的处境下,她始终不放弃抗争和努力!这是一本令人无法拒绝的书。  ——细菌占受害者对日诉讼团总代表 王选


编辑推荐

《活着回家:巴丹死亡行军亲历记》是日军远东三大暴行之一国内首次揭秘与南京大屠杀齐名的又一远东暴行!日军对放下武器的美菲联军展开的疯狂屠杀震惊了美国和欧洲,也必将震动中国人!列斯特·坦尼博士是巴丹死亡行军的幸存者。《活着回家:巴丹死亡行军亲历记》是其花费50年时间查阅大量档案,向亲友和战友征集材料,结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写成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活着回家 PDF格式下载



本书是作者的回忆纪实,文笔流畅,叙述生动,我深深地为坦尼的经历和执着所感动,也为日本军国主义份子的暴行所震撼和愤怒!作者已无可辩驳的事实,再次把日本军国主义钉上历史耻辱柱。


士兵回忆录比将军们的好多了,这本书也不列外,建议大家再去读读《被遗忘的士兵》,那本是写战斗的,这本大部分是写战俘生涯的,很好看,对日军暴行刻画得入木三分,强烈推荐


如题,从《活着回家》里,你可以看到无与伦比的真实,对日军的恐惧与害怕,在矿工生涯里的狡黠与睿智,在面对被俘虏、逃离、再次被俘虏时的信念与勇气,或许你也可以感觉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读了此书后表示非常震撼 作者可谓是忍受了太多的折磨 凭借强大的精神和爱的力量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信念与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和作者比起来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小挫折是多麽的不值一提 保持乐观的心态 勇敢面对困难 人生才能不断向前 才有意义 推荐此书


结合一本名叫《飞行员》的书看很不错,两者虽然大体上没有什么关联,但是讲述的方式都差不多!


读了几章,很吸引人,作者心态很好,语言流畅,讲述的是真实的事情。


二战


内容非常真实,描写了二战时期法西斯主义者的凶残与暴虐


非常值得阅读,作者的亲身经历更是令人震撼,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因此不能轻言放弃。历史不会被遗忘,正义也不会被掩埋。》0《就是纸质有点小失望。


作者是个积极乐观派,否则可真实坚持不下来,这么痛苦的经历


花两天时间看完,虽然是平铺直叙的,但是很真实,拓展了视野


战争是人类最后的选择,使好人变疯子,疯子就更疯得没样了。
活下去!回家!变得如此艰难!
同情战俘,也同情看守犯人的士兵,这是全人类的悲哀!


战争中的苦难,让幸存者觉得:活着真好......


刚看完最冷的冬天,觉得这本书文笔差太远,看了十几页,不下去。。。


1、题材很好,翻译很烂!
2、错字很多,编辑很懒!


不错,写的很深刻,翻译的也不错。


多次在亚马逊上买书了,书的内容很好,文笔很流畅,写的也很真实。唯一的问题是书可能是盗版。书的用纸很差,纸发黑,错字连篇,看起来费劲。以后买书真的要擦亮眼睛,这个价买个盗版,不值。


我为人的意志与求生,以及人类的兽性所震撼,好书!!


太惨了,被虐杀了那么多人,小日本太没人性了。原子弹威武!!!!!!!!!


  《活着回家》是一部不朽的关于生命的著作!
  读《活着回家》不但教人痛彻心扉,也令人心情澎湃久久不能自已,用《兄弟连》作者史蒂芬•安布罗斯的话来说,这本书让我们可以分享作者在地狱中挣扎时所表现出的坚忍、决断,他用善良助人的美德战胜了邪恶。
   而且,不仅仅如此,这本书还是一本绝佳的人生教科书,我们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只有经历过最黑暗的人,经历过最惨痛生活的人,曾经与死神亲近的人才有资格给出答案!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充满死亡气息的巴丹半岛的行军,那一路上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想象一下那极其可怕的生存处境,想象一下那毫无尊严、毫无希望的生活。所有的自由都被剥夺,所有的价值都不复存在,每天经受着饥饿、寒冷、疾病,还有拷打的折磨,多少人会时时希望着能早日结束自己已经没有意义的生命?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他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人,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天大的勇气!“要活着回家”,所以他活着!因为“要活着回家”的信念给了他无穷的精神动力,我们看到的是他如何在生不如死的环境当中凭借自己的胆略和智慧,艰难地挣扎求生。杀戮和虐待,让他参透生死,从而豁达睿智。
  我曾经看过弗兰克林的《追对生命的意义》,弗兰克林在二战期间因其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也纳幸、达豪等到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时光!他在那种极端的生存处境中悟出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有还有最后一种自由----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至少通过选择“使得受难具有价值”,所以才能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坦尼让自己的受难具有了“为了回家而活着”的价值,所以他的生命才如此坚强!
  那么,想想我们现在,从中能够领悟到什么?对于我们的生命,我们是否赋予了她光辉的价值!是否为她的价值而活,是否做了最明智的选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