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

曾欢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曾欢  

页数:

208  

前言

远在广州的曾欢日前发来电子邮件,恳请我给她将要出版的专著《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一书写篇序言。我可以说不假思索就爽快地把写序的事应承下来。这么多年来,我眼看着她在学术道路上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目睹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是怎样一段一段地写出来的,今天她的论文即将要出版了,作为老师的我自然感到欣慰。直到2004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才有资格设立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我才有了招收博士生的“名分”。曾欢幸运地成为我的开门弟子之一。在工作多年之后,又有了来之不易的再学习机会,曾欢自然十分珍惜,刻苦攻读自不待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酝酿与沟通,最终我给曾欢定下的博士论文题目为《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就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沿革而言,哈克富特发表过这样的见解:由于科学主义是像宗教一样质地丰富的历史现象,因此要勾勒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是相当困难的。

内容概要

科学主义既是一种理智现象,又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作为哲学信条的科学主义和作为社会思潮的科学主义,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交织着。就作为哲学信条的科学主义而言,贯穿其中的是一种“科学统一”的信念。 科学主义在17世纪尚处于萌芽阶段,培根的以经验和归纳为基础的科学统一和笛卡儿的演绎的科学统一,是科学主义发生发展的思想资源。随着近代科学革命大功告成,牛顿崇拜的社会思潮兴起,法国百科全书派致力于知识统一梦想,这种认识论的科学主义具有现象主义还原的特点。 19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掀起了一股科学化浪潮,现象主义和物理主义两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分别得到充分发展。到20世纪,这两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在逻辑经验主义所发起的科学统一运动中表现出新的形式。

作者简介

曾欢,湖南长沙人。199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多次参与国家课题和广东省部级研究项目,其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和科技政策。

书籍目录

前言 1.国外科学主义研究综述  1.1 科学主义的不同内涵及其所承载的科学观  1.2 科学主义研究的两个层面  1.3 科学主义的发生  1.4 科学主义的发展 2.从科学统一的角度研究科学主义的发生和发展 3.科学主义内涵的分析第一章 17世纪:科学主义的萌生 1.培根的知识统一观和科学乐观主义态度  1.1 培根的知识统一观  1.2 17世纪英国的科学乐观主义  2.笛卡儿的普遍数学和几何精神崇拜  2.1 笛卡儿的普遍数学   2.2 几何精神的崇拜 3.莱布尼兹的百科全书计划 4.霍布斯的物理主义  4.1 以机械论为基础的哲学统一  4.2 霍布斯的科学方法  4.3 道德科学和公民科学第二章 18世纪:理性的统一与百科全书运动 1.牛顿崇拜  2.启蒙运动的科学化倾向  3.百科全书运动的科学主义 4.孔多塞的道德科学第三章 19世纪:走向观念体系的科学主义 1.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化浪潮  1.1 科学的新发展  1.2 各门学科中的科学化浪潮 2.圣西门和孔德的科学主义  2.1 圣西门的百科全书哲学  2.2 孔德的实证哲学体系  2.3 实证方法的统一  2.4 社会学 3.斯宾塞的综合哲学及社会达尔文主义  3.1 哲学的综合  3.2 进化规律的统一  3.3 科学的伦理学  3.4 社会达尔文主义 4.海克尔的科学一元论  4.1 一元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4.2 实体守恒定律的统一  4.3 一元论宗教和反宗教的文化运动  4.4 海克尔与德国社会达尔文主义 5.奥斯特瓦尔德的能量一元论和一元化运动  5.1 能量学世界观  5.2 能量学的统一  5.3 科学替代宗教及一元化运动第四章 20世纪:科学统一运动 1.科学统一纲领  1.1 科学统一的提出  1.2 科学的世界概念 2.物理主义的科学统一  2.1 卡尔纳普:从现象主义到物理主义  2.2 纽拉特的物理主义 3.科学统一运动结语:科学统一与科学主义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17世纪:科学主义的萌生“科学主义”一词在19世纪下半叶才出现,它的较广泛的运用则是在20世纪。然而,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文化价值观念,科学主义的萌生可追溯到近代科学革命发生之时。索雷尔认为,17世纪哲学中存在着20世纪科学主义的一些真正预示,①这些预示的形成源于科学革命的兴起所导致的思想上、文化上的变革。17世纪的欧洲,思想领域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自然哲学作为一种知识本体正试图取代经院哲学而成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培根和笛卡儿为获得确实可靠的真理而致力于知识的根本变革,知识变革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科学的统一。当笛卡儿构想作为普遍数学的哲学、培根尝试统一知识体系时,这两种方法论上的科学统一为科学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源。与此同时,17世纪自然哲学家们所引领的新方法探寻,使科学方法的理性优越得以逐步展现,这种理性优越赋予科学方法扩展到人文、社会研究领域的能力。科学方法向其他知识领域的渗透在17世纪的英国社会已经出现,霍布斯就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人物,他所构建的物理主义哲学体系已经隐约地显现出科学主义的概貌。由于科学革命的完成要迟至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之时,而且该书被科学界接受也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17世纪大部分时间属于科学方法确立的过程,科学方法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也仅限于学术领域这个小圈子,尚不可能在社会上引起科学崇拜。只有当科学显示出它的令人惊叹的解释能力和为社会造福的应用能力时,对科学方法的信赖才会发展成越来越膨胀的科学和科学方法万能的信念,科学主义则随之发生。1.培根的知识统一观和科学乐观主义态度 1.1培根的知识统一观培根反对中世纪精神,抨击学术界知识的贫乏,公开寻求一种“新哲学”。他质疑古典“优雅”知识,以及基于古典文本和逻辑说明的中世纪知识形式的可靠性,认为知识“像一个没有基础的华丽建筑”。两千多年来科学和哲学之所以进步不大,是因为没有遵循正确的求知方法。培根分析了这些方法,他指出,证明法从原则出发,但这些原则是仓促构成的,并不确实;仅相信感官也无法获得知识,因为感官孤立起来时是不完善的。由此,培根提出了伟大的知识复兴计划,即我们必须重新开始工作,摆脱因袭的偏见,研究事物本身,在一个稳固而可靠的基础上发展或重建科学、艺术以及人类所有知识。培根制订这一计划,表达了一种基于知识统一的普遍智慧的理想。培根的知识统一观念在《学术的进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该书是培根对人类所有知识进行研究、分类和科学化的努力。在此著作中,培根对知识进行分类,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知识体系,描绘了科学百科全书的蓝图。 培根根据心智的各种能力(即记忆、想象和理性)把知识分为历史、诗歌和哲学。在《学术的进展》中,培根就这一分类原则作了说明:“人类的理解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来源,人类知识的区分对应于人类的三种理解能力:历史对应于记忆,诗歌对应于想象,哲学对应于理智(理性)。”②关于知识的结构,培根提出了基本观点:“人类的知识就如同金字塔一样,历史则是它们的基础。对于自然哲学来说,自然历史就是基础。紧挨着这个基础的便是物理学;紧挨着顶端的便是形而上学。金字塔的最顶端是‘上帝自始至终的工作’,是自然的综合法则,我们不知道人类的探索能否到达这一顶端。不过这三个阶段确实代表了知识的三个阶段”。⑨记忆主宰着历史学,也就是说历史学的主要工作是以具体事实追忆和记录过去。历史被细分为自然史、社会史、宗教史和学术史。自然历史有三类:一是普通的自然历史,二是变异的自然历史,三是加工过的自然历史(或机械的自然历史),即生物历史、奇异历史、技术历史。培根认为,“在所有的历史中,机械的自然史对于自然哲学的效用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有了这一基础,自然哲学才不会消亡在虚无缥缈的烟雾中、在壮观快意的玄想之中,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福利和收益。当一个人把许多秘密弄明白之后,他就能够融会贯通,把一种技艺运用到其他方面,因此为各个行业带来许多独创的做法;而且这种研究还给人们带来了更真实、更富启发的因果联系和原理,超过了以往人们的积累。……因此大自然的进程和变异并不能在自由的状态中完全地显现,只有在技艺的尝试和磨难中才能完全展现出来。”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诗歌不需要紧随事物的逻辑,可以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连接在一起,也可能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分隔开来。诗歌只是虚构的历史,包括叙述的、描写的和寓意的诗歌。哲学(或科学)被定义为“原因的探寻和结果的生成”②,培根认为,哲学是理性的工作,研究由感官印象而来的抽象的概念;它的任务是根据自然规律和事实,组合和区分这种概念。他采用亚里士多德的做法,把原因分为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物理学研究动力因和质料因;两者不能离开形式因。形式因和目的因属于培根所谓的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培根认为,如果要理解自然,就必须研究其形式。因此,《新工具》第2卷以下面这条箴言开头:“在一个既定物体上产生和加上一种新的性质,乃是人的力量的工作和目的。发现一种既定性质的形式……乃是人类知识的工作和目的。”④培根的“形式”指的是什么?他认为,形式在数目上是有限的,它们是自然的字母表;当理解了它们时,全部语言就变得明白了。在培根的知识体系中,他所界定的哲学包括三种知识:神圣哲学(或自然神学)、自然哲学、人的哲学或人文学科。神圣哲学,就是涉及上帝的初浅知识,这类知识可以通过思考上帝的创造物来获得。 自然哲学通常包括两部分,即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培根此处使用“形而上学”术语,是为了区分第一哲学或综合哲学与形而上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在此之前,人们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培根认为,第一哲学(或综合哲学)是所有知识的来源或共同祖先。形而上学只是自然哲学的分支或后代。第一哲学关注先验的和通行于很多学科的共同原则和原理,它的研究范围是实体的运作或相对及偶发的特性,如数量、相似性、差异性、可能性等,在进行研究时要根据它们在自然中的效用,而不是依据推理。①关于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差别,培根指出,物理学“研究和处理物质直接产生效果的原因”,探寻物质内在而短暂的属性;形而上学“处理形式的、目的的原因”,研究物质抽象不变的属性。②培根认为,物理学的研究假定自然中只有存在和运动,形而上学的研究假定自然中还存在理智、理解和计划。物理学介乎自然历史和形而上学的中间。自然历史描述多种多样的事物;物理学研究事物可变的特殊原因,不讨论终极原因;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固定不变的原因。关于人的哲学,培根实质上还是把它纳入了自然哲学,他提出了如下理由:“根据人们的意图,这种知识是作为自然哲学的目标和终点的,但是在大自然的范围内这种知识只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所有的知识分类只是为了划出界限、定出条理,而不是为了分成不相干的部分和片断,这应当作为一个普遍的原则。此外还要照顾到知识的连续性、完整性。相反,有些学科如果不能从公共的源泉吸取营养和供给,就会变得贫瘠、浅薄、错误百出。”④ 自然哲学是哲学的支配性学科分支,因为它不仅为其他主要知识分支提供方法,而且涉及其他知识分支的来源。培根突出了作为哲学主要分支的自然哲学的作用,与记忆、想象相比较,人类的理性能力被赋予较高的价值。正如他在《新工具》中所言:“实在讲来,除非把自然哲学贯彻并应用到个别科学上去,又把个别科学再带回到自然哲学上来,那就请人们不必期待在科学中,特别是在实用的一部分科学中,会有多大进步。


编辑推荐

《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以科学统一为研究视角》:科学主义的萌生可追溯到近代科学革命发生之时:培根倡导一种以经验和归纳原则为基础的科学方法的统一,笛卡儿追求的是演绎的统一,这两种方法论上的科学统一是科学主义发生发展的思想资源。科学统一的方式决定了科学主义的强弱程度。科学统一涉及以下问题:存在一种优越的、最基本的物质吗?不同的科学是否能在一个包罗万象的定律中统一起来吗?科学统一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吗?科学的统一是否只包括事实问题,抑或同时包含事实和价值问题吗?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是与科学主义的各种形式密切相关。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 PDF格式下载



一本还不错的书,比较有帮助


题目吸引人 作者也查了大量资料 但是组织在一起时不太有自己的创新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