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驻中东大使话中东

刘振堂 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刘振堂 著  

页数:

178  

前言

中东大地,乃神奇之地也。这片广阔的地域,举世瞩目,是世人向往的地方。 中东的称谓颇有一番考究。这是沿袭欧洲人的说法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地理概念。昔日欧洲人把距欧洲近的国家称为近东,把距欧洲远的东方国家称为远东,把介于两者之间的地区称为中近东,后简称为中东。中东地区的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为主,有阿拉伯国家联盟22个成员国。因此,阿拉伯世界构成中东地区的主体。此外,中东地区还包括土耳其、伊朗、以色列等非阿拉伯国家。 中东地区之所以颇具神奇色彩,因为它具有足以体现神奇特色的要素。第一,中东地区具有显赫而重要的战略地位。该地区为战略要冲,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国际交通要道。第二,中东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特别是人类早期文明重要发祥地,具有7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尼罗河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放射出奇光异彩。位于西亚的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也是伊斯兰教的中心。第三,中东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它盛产石油,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3左右。尤其是海湾地区,享有“石油之海”之称。丰富的油气资源使该地区成为巨大的石油市场、商品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军火市场和商品贸易市场。第四,中东地区热点问题集中,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多少世纪以来,该地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二战”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黎巴嫩战争、也门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热点问题接连不断,如伊拉克问题、伊朗核问题、反恐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巴以冲突问题、诸多中东国家动乱问题等,均为世人关注。 中国与中东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通商之路、文化交流之路。这条路越走越宽。进入新世纪,中国与中东各国之间的传统友谊不断发展,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在经济上互利合作,在国际事务中协调配合。这种友谊的长河就像中国的黄河、长江和中东地区的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一样,奔流不息。 人们对于中东地区的事态发展,对中国与中东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给予越来越多的关心,他们希望能出版一套有关这方面的丛书。杨文学先生就是一位热心人。杨文学是宁夏人,回族。他既是一位企业家,也是一位慈善家。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世界杰出回商协会会长。他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中东各国尤其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他提出了创作、出版《中国驻中东大使话中东》丛书的设想,并表示愿为出版该套丛书提供资助。他找到我,希望我承担这套丛书的组稿,担任主编。我长期以来从事中东、阿拉伯地区工作,欣然答应了他的提议。我请了一批长期从事该地区工作的同志作为撰稿人,他们中多数是老大使和老外交官。我对他们的积极合作和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驻中东大使话中东》丛书全面介绍中东各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情民俗、名胜古迹等。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描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逸闻趣事,介绍中国与中东各国的历史交往和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因此,这套丛书被视为权威之作、精品之作,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希望能受到读者的欢迎。 此套丛书的出版得到有关人士如马学林,责任编辑龚玲琳、张萱等同志的大力支持,特表谢意。 丛书主编中国前驻也门、叙利亚大使 时延春 2011年10月

内容概要

  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北和东与叙利亚接壤,南邻以色列,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千米,国土状似栎树叶。黎巴嫩山几乎纵观南北,最高峰3088米,积雪长达八、九个月。东部贝卡谷地盛产谷物、水果和蔬菜。主要河流有利塔尼河、哈斯巴尼河等。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冬季多雨,10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沿海年均降水量为800~1000毫米,山区达1200毫米。

作者简介

  刘振堂,辽宁丹东人,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72年入外交部。曾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处长、副司长;先后在中国驻黎巴嫩、叙利亚、苏丹、埃及、约旦和伊朗使馆工作,曾任中国驻黎巴嫩大使和驻伊朗大使。现任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一伊朗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一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概况
第二章 国内政情
 第一节 政体与权力架构
 第二节 斑斓纷繁的政党
 第三节 教派的“联合国”
 第四节 惨烈的内战
 第五节 南黎之行
 第六节 见识议会选举
 第七节 政治人物
第三章 经济与贸易
 第一节 经济概述
 第二节 基础设施
 第三节 投资环境及政策
 第四节 海关与商会
 第五节 对外贸易
 第六节 工农业
 第七节 长盛不衰的金融业
 第八节 葡萄美酒五千年
 第九节 雪松之邦
 第十节 玻璃的发明者
 第十一节 繁荣的奥秘
第四章 对外关系
 第一节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较量的战场
 第二节 伊朗输出革命的重点
 第三节 最重要的黎、叙双边关系
 第四节 与法国的独特关系
 第五节 美国在黎一再碰壁
 第六节 黎看重对俄关系
 第七节 与沙特等海湾国家的特殊关系
 第八节 四海为家的黎巴嫩人
第五章 中黎平等互利关系
第六章 文化教育与新闻出版
 第一节 东西文明的交汇点
 第二节 尊师重教的国度
 第三节 当之无愧的新闻出版中心
 第四节 活跃的民间体育
 第五节 文坛奇才纪伯伦
 第六节 熠熠生辉的“绿松石”——菲露芝
第七章 旅游
 第一节 得天独厚的旅游天堂
 第二节 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第三节 海洋古生物乐园
 第四节 热选小姐的平台
 第五节 圣谷之行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黎巴嫩的独立并非取决于多数基督教派,也非多数伊斯兰教派的意愿,而是两派的少数相加,成为相对的多数,争得了黎巴嫩的独立。而多数基督教徒希望建立一个基督教民族国家,多数穆斯林则希望并人阿拉伯邻国。黎巴嫩独立时,当时的叙利亚领导人认为黎巴嫩是法国殖民主义制造的实体,到后来叙利亚领导人才弄明白,黎巴嫩的独立意味着结束法国的委任统治,但真正承认黎巴嫩的独立是在46年之后,即1989年《塔伊夫协议》之后。该协议从理论上承认黎巴嫩实体的最终地位,即独立的主权国家。弗朗吉亚认为,黎巴嫩是一个生活在各种矛盾之中,又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的国家。对外界开放,又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维持传统社会与现代化的需求,以及国家的必具条件和社会的独立性;宗教信仰不同和政治家的不同效忠,往往造成相互抵牾和诸多敏感。所以,黎巴嫩人的祖国概念不是出自历史和民族主义,而是与不同教派的生活方式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黎巴嫩内战中,各教派都想强化自己的区域并建立独立的经济,同整体的利益割裂开来。其结果是,各派自我损伤,恐惧代替了安全,进一步地附属于外部势力,而不是自相融合,经济后退取代了自给自足。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内部的分歧,经过战争分裂了,而黎巴嫩经过16年战争依然是统一的。I司时,黎巴嫩也是唯一接待巴勒斯坦人、给予巴勒斯坦人以其他阿拉伯国家未曾给予的待遇,又从未利用巴勒斯坦为己谋利的国家。为支持巴勒斯坦,甚至与某些阿拉伯国家发生矛盾。


编辑推荐

《中国驻中东大使话中东:黎巴嫩》编辑推荐:黎巴嫩宣布独立至今,虽内部分歧仍在,却不离不散。正是由于黎巴嫩是建立在多宗教、多党派和解基础之上的民主政体,种族、文化与宗教的多样性,造就了黎巴嫩具有其他国家鲜有的宽松、自由、开放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环境,令其的影响力和创造力远远超过了其国土与人口所占的比重。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驻中东大使话中东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