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切问与近思

丁果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丁果  

页数:

319  

字数:

203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加拿大华裔“第一名嘴”、著名学者和公共知识人丁果深度对话王蒙 痖弦 白先勇 池莉 吴冠中 梁燕城 龙应台 易中天 庞朴
陈伯海汤一介 杜维明 冯达文 俞吾金 吴国光 潘公凯 姜义华 丘成桐 余光中 洛夫 成中英 蒋纬国 等;
  话题十分深入而切近人们关心的议题,涉及文化界的诸多核心问题,诸如:
  白先勇:中国需要一次新的“五四”运动
  王蒙:中国近百年来的乖戾之气太重,所以要追求人原来善良的本质
  丁果:尊严是双向的,只有做出令人尊敬的事情,才能要求享受尊严的权利
  吴冠中:我要做回头的浪子
  易中天:贵族精神是有延续性的
  汤一介:文化繁荣需要多元与自由的空间
  杜维明:现在我们急需“公众知识人”(Public Intellectual)的出现
  庞朴:亚洲内部的文化冲突对立甚至比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冲突更为严重
  丘成桐:基本上,世界上第一流的理论科学论文中国科学家都读不懂
  杨瀚:还杨虎城一个公道
  蒋纬国:永远的浙江奉化人
  马英九:两岸关系的解铃人?
  曼德拉为何能成为世界领袖典范?
  如何解读李光耀?
  台湾民主需要“深化”而非“神化”

作者简介

  丁果
  活跃于北美和两岸三地的资深媒体人
  《亚洲周刊》、《金融时报》等重量级刊物特邀撰稿人
  加拿大OMNI 多元文化电视台新闻制片人
  作品入选香港高中生指定课外读物
  上海人。“文革”最后一代知青,“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1982年毕业于在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成为该校当时最年轻的教师。
  1984年通过考试,公费前往东瀛,在日本亚洲史研究重镇东洋文库担任外国人研究员七年,师从著名学者山根幸夫(已故)等教授,专门研究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同时,在日本立教大学(私立)文学院取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博士候选人,专研台湾现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题,在日本顶级史学杂志《中国现代史研究》,《东洋文库学报》,《近代史研究》上发表论文多篇。
  1990年代,第二度留学并移民加拿大,在卑诗大学维真学院研修西方哲学和基督教神学。随后进入媒体业,担任香港明报(加西版)高级编辑,先后给香港《明报》,《明报月刊》,《亚洲周刊》,台湾《中国时报周刊》、《联合报》等撰写专栏。后在温哥华中文电视台开创北美第一个政论扣应节目“两岸三地”,曾舌战众多“台独”要角,专访马英九、赖昌星、薄熙来等两岸风云人物。
  现担任加拿大OMNI多元文化电视台新闻制片人,加拿大国家电台时事评论员,北美《世界日报》主笔,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客座讲师,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南方人物周刊》专栏作家等。多年来,持续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等高校举办讲座。
  已出版多部著作,包括《走上钓鱼台之路》(香港),《隔海搔痒》(台湾),《风云慧眼》(加拿大),《十年磨一剑》(加拿大),《切问与近思:当代公共知识人访谈录》等。

书籍目录

自序
 温哥华华裔“第一名嘴”
 丁果:在加拿大做公共知识人
第一部分
 中国需要一次新的“五四”运动
 ——与小说家白先勇谈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出路
 诗人的星空
 ——与痖弦畅谈文学与人生
 王蒙剖析王朔
 ——畅谈文学万象
 作家要经得起“移位”的考验
 ——与女作家池莉谈中国大陆文学
 “我要做回头的浪子”
 ——与吴冠中谈绘画
 从废墟到重建
 ——梁燕城博士谈中国文化的历史反省与发展战略
 龙应台眼中的“大江大海”
 “贵族精神是有延续性的”
 ——对话易中天
 赵宝刚的温哥华印象
 ——关于《别了,温哥华》的对谈
 多元文化与族裔和谐
 ——与著名历史学家庞朴谈文化的“和而不同”
 古典文学在现代如何谋生路
 ——与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陈伯海教授的对话
 文化繁荣需要多元与自由的空间
 ——与汤一介教授谈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以“文明对话”取代“文明冲突”
 ——与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的对谈
 南方世俗文化的“北伐”
 ——与冯达文谈广东、香港与北方文化
 精明而不高明的上海人
 ——与俞吾金教授谈“海派”文化
 中国文化与海外华人
 ——与吴国光先生的对话
 ……
第二部分

章节摘录

  不能排斥“左”倾作家作品  痖:我原来对大陆左翼文学很反感甚至厌恶,这可能跟我的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我对艾青和转向“左”倾后的何其芳的诗就不喜欢,只看他们早期纯文学的作品。但后来我慢慢明白,这些左翼作家的热情还是很纯洁的,他们胸腔里的血仍然很干净,没有受到政治污染。因此,左翼作家的作品在美学上仍站得住,还没有变成官方指定的写“为工农兵服务”的作品,所以艾青和何其芳虽然是左翼作家,但他们透过诗的美学形式描述对新生活的向往,比如艾青的《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等诗,仍然是很动人的。  所以,以后写中国文学史,不能排斥“左”倾作家及其作品,这就和聂鲁达一样,他把政治浪漫化了,心里诚诚恳恳地向往光明的未来,至于他寄托的政治现实变成什么样子,并不需要他来负责。  我认为,在中共建国以后,也有许多好的革命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我以前认为中共建国后到伤痕文学出现为止的一段时间没有文学,是零。现在反省,这种观点很粗暴。我们应该很谦虚地来重新认识那段时间的文学史,谅解作家们被当时政治环境所左右,在那种恶劣环境中创作的艰辛。  同样,如果说台湾的军中作家也是搞国民党的党八股,那就和事实不符。我们当时都是军中的左派,像洛夫写的《石室之死亡》,都是反战的。大陆作家也是如此。有人写一个交响乐,前面冠以《毛主席指挥过长江》的标题,就没人敢批评了,但其音乐本身却是作曲家的艺术释放,知道后来人在写历史时会明白他的苦衷。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切问与近思 PDF格式下载



初看了一遍,感觉内容很丰富,所写的人物很多,很广泛,这些公众人物大众也很熟悉,读来颇为亲切,作者长期旅居海外,写这些人物会更真实客观。


很有深度的书,值得你静下心阅读


一本有思想深度的好书


买书不看是罪过,先存


增加见闻 拓宽知识面


书的质量应该很好


书 制作的不错!~有签名!~当当要加油啊!~~


作者与论者的谈话涵盖很广。


汇集了很多当下名人的视角,值得细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