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和平共处与中立主义

范宏伟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范宏伟  

页数:

264  

字数:

283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地缘政治关系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缅甸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中国与缅甸陆地边界长达21186公里。中缅两嘲这种唇齿相依、国土相连的状况,决定了中缅关系中的地缘性特征,同时也是影响双方有关外交决策的重要因素。  《冷战国际史研究系列丛书·和平共处与中立主义:冷战时期中国与缅甸和平共处的成就与经验》利用了中嘲外交部解密档案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并使用了大量的多边档案、文献和丰富的口述历史资料,是图内第一部对冷战时期中国与缅甸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作者简介

  范宏伟,男,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缅甸问题;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华侨、华人问题。目前,已经在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日本,用中文、英文和日文发表有关缅甸闷题的学术文章四十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一本(合);主持教育部项目课题两项、日本往友财团项目1项、全国侨联项目1项。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建交前后的中缅关系
一、中缅建交前中共与缅甸的彼此认知
二、中缅建交
三、建交初期的两国关系(1950-1953)
四、中缅关系评析
小结
第2章 和平共处与中缅关系的转折
一、1954年的中缅政治关系
二、1954年的中缅经济关系
三、1954年中缅关系转折的原因
小结
第3章 中缅关系中的华侨问题
一、华侨国籍问题
二、华侨政治问题
三、华侨经济问题
四、民族关系问题
小结
第4章 中缅边界问题
一、1949-1955年中国对中缅边界问题的态度和政策
二、“黄果园事件”
三、1956年的中缅接触和谈判
四、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
五、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原因和影响
小结
第5章 缅北国民党军问题
一、缅北国民党军问题的缘起
二、1950-1951年云南的安全形势
三、1950-1953年的缅北国民党军
四、缅甸联合国控诉国民党军入侵案与1953-1954年国民党军第一次撤台
五、1954-1960年的缅北国民党军
六、1960-1961年中缅勘界警卫战与国民党军第二次撤台
小结
第6章 缅甸:中国的竹幕?
一、中国与美国对缅甸政权性质的认识与在缅利益
二、中国对缅甸的争取
三、缅甸:围堵中国的“缺口”
小结
第7章 奈温军人政权初期的中缅关系
一、中国对奈温军人政变的态度
二、中国对“缅甸式社会主义”路线的态度
三、中国对奈温政权的争取
小结
第8章 1967年仰光“6·26”排华事件与中缅关系分裂
第9章 中缅关系的正常化
第10章 中缅关系的愈合与缅甸地位的衰落
第11章 中缅关系的转型与冷战的结束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中共实行“另起炉灶”外交政策,意在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谈判建交即是这一政策的实践。既然是“另起”,也就必然要明确敌我,所以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表示,“今天开辟外交战线,首先要认清敌友”。新中国成立后,很快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周恩来对此曾解释说:“这些国家是真诚地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的。因此,我们同它们很快地建立了外交关系。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则不能不经过谈判的手续,看一看它们是否接受我们的建交原则。我们不仅要听它们的口头表示,而且还要看它们的具体行动。”而且,非社会主义国家最初对北京都采取观望态度,一些还继续支持国民党政权。所以,在冷战大背景下,对于那些中共比较陌生的、缺乏信任的社会主义阵营体系之外的国家,通过谈判考察他们的建交诚意,了解对国民党政权的态度,以及确认“一个中国”的国际合法性,是北京消除疑虑、实现“另起炉灶”、建立新中国外交的必要步骤。中缅建交即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1950年1月18日,缅甸外长藻昆卓致信周恩来,表示接到由缅府驻南京办事处转来的周在1949年12月21日的通知,并声明缅甸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日,国民党驻仰光大使已获得与他们断绝关系的通知,因此他们的大使馆即告关闭。缅外长还提出缅府要委任前缅大使馆一等秘书兼驻昆明总领事吴辟为临时代办,由其出席建交谈判。对此,中方计划“谈判第一步由我方口头向缅方代表提出中缅建交的允决问题,由缅方答复,如答复圆满,第一步告结束,然后进行第二步,双方交换使节之谈判”。1950年4月下旬,缅方谈判代表吴辟到达北京。随后,1950年4月29日、5月5日和5月12日,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同缅方代表吴辟三次就建交问题进行谈判。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和平共处与中立主义 PDF格式下载



非常喜欢,尤其欣赏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


相关图书